《世界军事战争史》
第58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春秋时代,士卒剧增,战争日频,为奖惩将士功过、赏罚军训优劣,必制订军法,依法治军。各国皆有一些军事法规和奖惩办法,诸如"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纵遁(后退)不过三舍(一舍30里)"(《司马法.天子之义二》);"克敌者,上大夫受县(赐以一县之地),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递减),人臣隶圉(yǔ,奴隶身份)免"。当时军事犯罪,名目较多,如:战败而将领未赴敌战死,"为罪已重;"将士未能尽力杀敌,为渎职罪;脱离战斗行列,为"失次犯令"罪;假道军情,为"伪言误众"罪;通敌罪等。这些皆为军之大罪,须受"军之大刑"。刑有死列、肉刑、赎刑、流放等。各国以司马掌军法。不过,春秋军法尚不完善、不系统,无专属军事的条例规章,而且枉法严重,往往同罪异罚。至晚期,始有专门的军法。

  战国时期,军法独立,法规条文系统、详明、严密、广泛,执法趋于公正。从当时兵书看,其内容有什伍行列编制法;营区管制法;训练教习法;什伍连坐法;逃亡畏战惩治法;作战功过奖惩法;逃避兵役惩治法;军需保障法等。对军队的训练、编制、军纪、赏罚、行军、扎营、兵役、作战等都有明确规定,严格依法行事。实行"有功必赏,犯令必死"(《尉缭子.兵令》),"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吴子.治兵》),"罚不避亲贵"(《管子.立政》),这样,士卒作战,行动统一,战则拼力,退则畏法,"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尉缭子.制谈》),战斗力大为提高。

  战国时期另一重要赏罚制度是军功爵制。它与军事法规相辅而行,各有侧重,前者重赏,后者重罚。当时各国普遍实行该制,魏"食有劳而禄有功",楚、齐、赵、韩也"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秦国最为彻底,商鞅变法,依军功大小赐给爵位,爵位分20等。规定,凡有军功者,不论其门第、出身,皆可得重赏,享受爵禄;若无军功,即使王室宗亲,也不得升为贵族,享受特权。爵位高低、俸禄多少,皆依军功大小而定。"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光采)"(《史记.商君列传》)。各国所定爵位,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分为侯、卿、大夫、士四等。军功爵制在当时起了重大作用。

  5.战术与诸阵法
  (1)春秋车战
  春秋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为车战。其主要特点是凭借战车冲击,掩护步兵前进。作战时,双方战车列成车阵,而后交锋,一方车阵乱,则很难重新排列,胜负即见分晓。因而春秋大战,诸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鞌(1n)之战,一日即结束;鄢陵之战,不过两日。
  车战战术如下:乘的战术。一乘甲士3人,步卒27人(春秋后期增至72人),其基本战术单位为:"攻车一乘,前拒(置于前面的步卒)一队,左、右角二队。步卒战术。五人为伍,分别装备弓、殳、矛、戈、戟五种兵器,"长以卫短,短以救长","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五伍组成一小方阵。
  车兵编队战术:一般为一列横队,如需布成两线,则后列战车对前列间隙处,以便行驶。车下徒兵排列,据地形而定:险地作战,则步卒在前,战车居;平地作战,则战车居前,步卒居后。所谓"鱼丽之阵",其创新在于改革车、卒排列之方式,战车前置,步卒则分散配置于车的左、右、后三面,车、卒互相掩护,车阵更显密集。春秋初,诸侯抗王命的第一战,郑周繻葛之战,即依此阵取胜。
  整体而言,车阵部署一般为中左右三军成阵,左右两军列成两拒(两翼)。不过,其进攻队形有所变化,春秋初期是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的大方阵进攻;中期以车兵为主、步卒人数剧增的方阵进攻;末期则多以纵队进攻。

  (2)战国步战
  车战要求发挥整体优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孙子兵法.军争篇》),故机动性、灵活性较差。至战国时期,步、骑兴起,铁兵器使用,尤其是弩的发明,使密集整齐的车阵渐败下风,为步骑兵的野战所取代。步兵战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步兵方阵,是魏舒方阵。公元前541年,晋将魏舒与狄人作战,因地形不利车战,遂"毁车以为行",临时改车兵为步兵列阵迎敌。其方阵由五个互相掩护的大方阵组成:"五阵相离(相互独立),两(前军)于前,伍(后军)于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

  战国时,步兵战术可以孙武八阵为代表:
  (一)方阵,此为步骑攻战的基本队形,布阵时要求"薄中厚方(四周),"中虚方实,虚以张势,实以击敌,指挥位置在后阵。
  (二)圆阵,主要用于作环形防御。
  (三)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其他任何阵皆可疏散成此阵,其方法是加大行列间隔距离,多树旌旗与兵器并配以各种假动作,以示兵力强大。
  (四)数阵,即密集的战斗队形。
  (五)锥行阵,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用于突破与割裂敌人。
  (六)雁行之阵,一种横向展开、左右翼向前或向后呈梯状配备的战斗队形。
  (七)钩行之阵,其正面为方阵,两翼适当向后弯曲成钩状,以卫侧翼。
  (八)玄襄之阵,一种示形示声迷惑敌人的假阵。八阵各有特点,实战中运用何种阵法,需因敌因地而陈。孙子的布陈原则是"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设阵时要有前锋,有后援,以相互接应,同时,以1/3的兵力进攻,而以2/3的兵力扩大战果(《孙子兵法.八阵》)。
  各种步兵阵均以"曲"为基础构成。曲为200人,含两伯;伯纵深5列、每列20人,或纵深10列、每列10人,或纵深20列、每列5人。
  因而,两伯构成的曲的方阵,根据两个伯的不同排列,也相应出现三种不同的形状。曲是步兵方阵的基本战术单位。
  车兵战术:据《六韬.均兵》大致是:五车为一列,各列间隔40步,左右两车间隔10步,50车为一队,两队间隔60步。此为平地作战之法。陡地作战时则左右间隔6步,各列间隔20步,10车为一聚,聚与聚间隔36步,两聚为一屯。
  骑兵战术:因地形不同而异:在平地,5骑一列,前后相距20步,左右两骑相隔4步,队间相距50步;在险地,前后相距10步,左右相距2步,队间相距25步,30骑一屯,60骑一辈。
  战国时代,在一些重大战役中,并非使用某一兵阵,而是三兵种都列阵,协同作战。因而战争规模更大、更持久,战国七雄均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齐以20万之众攻楚,达5年之久;赵以20万卒攻中山国,5年始归(《战国策.赵策三》)。大规模的步骑野战和包围战取代车阵战术,更为灵活、机动,战争胜负不再主要取决于兵卒多寡,而取决于战略战术的正面运用。步骑兵的战术是热兵器发明之前最为重要的战术,对后世影响甚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