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百年---为您讲述那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
第31节

作者: 京城老九
收藏本书TXT下载
  随着市面上的茶叶越来越多,英国政府发现茶叶的进口税却没增加多少,而且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库存也越来越多。按说不应该啊,仓库里那么茶叶都没卖呢,这市面上的茶叶都是哪来的?
  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走私造成的呗。英国政府琢磨明白后,就一直想办法计算市面上的茶叶有多少是通过走私运到英国的,可以一直也啥主意。后来有个聪明人提了个建议,他说咱们喝茶都放糖,走私的茶叶数量算不出来,糖这东西走私的少啊,用这几年糖类税收的增幅跟茶叶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别说这办法还真管用,对比完了发现,当时市面上九成的茶叶都是走私的。可以说当时的英国看待茶叶,比后来大清对鸦片还要头疼。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就是这年开始编纂的),英国政府为了遏制茶叶走私行为越发泛滥的态势,也出于对东印度公司的保护,出台了《茶税法》(Tea Act),明确给予了东印度公司对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贸易垄断权,大幅度的降低了该公司的茶叶进口关税,免除了出口税;并严令禁止任何其他公司和殖民地进行茶叶贸易。这就意味其他人如果运送茶叶到北美就成了非法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正是这个新税法的出台让英国政府面临着一场新的大战。
  别忘了北美那边还有好多爱喝茶的英国人呢,那边的茶叶商可也不老少。《茶税法》的颁布一下让那些茶叶商都失去了合法经营权,这种“一刀切”的规定必定会引起众怒。
  另外前文提到过,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耗费了大量的军费,而这些军费大部分都来自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战争过后又不停地颁布新税法持续对北美榨取。
  北美的英国人本来就对政府不满,再加上这次让很多人失去了茶叶贸易的权利。怒上加怒的北美英国人终于爆发了。
  在《茶税法》出台的同一年,七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载满了茶叶抵达北美。四艘前往波士顿,其他三艘分别抵达了查尔斯顿、纽约和费城。
  到纽约和费城的商船,靠岸后就被当地的英国人给围了起来,船上的人下来可以,茶叶可运不下来。船长几番交涉都不成功,只能带着商船返回了英国。
  那艘来查尔斯顿的商船干脆就没靠岸,在路上就被当地人给拦了下来,不得已也只能调头返回英国。

  跟这三艘商船的遭遇不同,抵达波士顿的四艘船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欢迎,只是借口当地的茶商还没赶到,所以只把除茶叶外的其他商品从船上卸了下来。
  当天的夜里正值月黑风高,几十名(也有说一百多人的)装扮成印第安人的当地英国人,操着谁也听不懂的“印第安土语”,登上了四艘商船,将船上的几百箱茶叶全都倒入了海中。海面上瞬间就飘满了破碎的木箱和茶叶,海水也被染成了棕红色。据说后来还有人考证过,说是这些茶叶都是正宗的武夷山红茶。
  要说波士顿人也真够厉害的,他们没有将茶叶据为己有,而是出于对英国政府的仇恨,报复性的把茶叶全给毁了。这种仇恨除了源自英国政府长时间的压榨,还因为三年前的一场悲剧。
  1770年的冬天,几个波士顿的工人受不了当地英国军队的欺压,同英国士兵发生了一场冲突。在冲突中几名工人向士兵投掷雪球。我第一次看到这的时候也是醉了,可能是工人们在周围没看见有砖头石块这类的杀伤性武器,只能搓雪球发动攻击。后来随着冲突升级,越来越多的工人加入了战斗,不过来支援的工人们可不搓雪球了,而是拿着木棍铁棒这类的武器到达的战场。另一边的英国士兵也越来越多,在混乱中英军开枪射击,当场就造成工人们三死六伤,后来其中的两名伤者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这场惨案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惨案”(Boston Massacre)。惨案的消息传开后,迅速引爆了当地英国人压抑的怒火,在给死难者送葬的队伍中竟然聚集了五万民众。在当地人的抗议声中,英军不得已暂时退出了波士顿。

  波士顿人民因此对英国政府更加仇恨,从而引发了摧毁红茶的那一事件,这个事件也被后世认为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两个带头登船的领导者塞缪尔·亚当斯(Samuel Adams) 和约翰·汉考克(John Hancock),随后又在当地组织民兵公开反抗英国政府,因此他二人被称为“美国革命之父”。
  波士顿倾茶事件之后,英国政府为了镇压暴动,连续颁布了五条“强制法案”(Coercive Acts)加大对殖民地的法制管理。殖民地的反抗者也不甘示弱,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向英国王室提交了《不可容忍法令》(Intolerable Acts),请求能够撤销强制法案。可是英国王室在光荣革命后仅是个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的国家统治权由议会把持着。在议会的坚持下,英国国王乔治三世(George III)不仅无视殖民地提出的抗议,还派出军队前往镇压抵抗军。

  1775年(乾隆四十年)4月19日,伴随着“莱克星顿的枪声”,八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了。
  5月10日,十三个北美殖民的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The 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鉴于当前的形式,大部分与会代表认为此时与英国彻底决裂是不明智的,所以会议拟定了一份《橄榄枝请愿书》(Olive Branch Petition)送到英国,表示仍然愿意效忠王室,并保证无意挑起战争。
  但是乔治三世看过之后,在议会的怂恿下,再次拒绝了殖民地提出的和平愿望,还颁布谕旨,依然称北美的反抗军为叛乱者。
  所以说历史上很多开创伟业的成功者甚至是伟人,在事业初期没想过或没想到,能在未来取得多大成就,往往都是被事给逼出来的,甚至是咽不下一口气,咬牙坚持闯出来的。这也就是老话常说的“时势造英雄”,但真正的英雄同样可以改创时势。
  那些被英国政府逼出来的北美抵抗者领袖们,就真的造就了新的世界格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