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百年---为您讲述那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
第29节

作者: 京城老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没过多久老詹家就迎来了村民们的“热情”造访,把他家的机器砸了个精光,甚至放了把火把他家的房子都给烧了,还把老詹和媳妇赶出了村子。原因大家应该都想到了,同村的村民没有珍妮机的帮助,纺织速度低不说,还因为老詹家的产量大让棉纱的价格降低了不少,另外老詹也没有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心思,技术捂在手里不外传,这就导致了村民怒火中烧,烧到了他们家。
  流落街头的老詹并没有因为失去作坊而颓废,反而将珍妮机申请了专利,通过卖机器又发了笔财。而珍妮机也在英国推广了起来。
  1785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又制造出了改良的蒸汽机,让英国率先步入了“蒸汽时代”,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大面积开辟棉花种植园,奴役印度人在种植园里工作。他们的统治手段可以说是令人发指。
  1769年到1773年,孟加拉地区因为长期干旱,引发了大规模的饥荒。东印度公司不仅没有赈灾行为,还趁机将粮食税从原来的50%提高到60%(印度之前的统治者莫卧儿王朝的粮食税是10%)。更恶毒的是,当时的粮食价格本就比以往提高了数倍,而东印度公司在灾荒期间强行用平价征收了四千多万公斤的粮食。
  印度虽然水资源有限,但孟加拉附近的河道很多,水网密布。按说可以从其他地区运送粮食来缓解危机。但东印度公司却封锁了河道,禁止粮食运入。好让他们能将征收来的粮食以高价卖出。

  当时因为旱灾,孟加拉人民本来的粮食收成就不多,一大半还交了税,又被东印度公司强行征收了不少,再加上得不到外地粮食的赈济,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场面就必然的出现了。据说在这一期间,有一千万孟加拉人因饥饿丧命。类似的大饥荒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数次出现,这也导致四千多万的当地人民因此失去了生命。最讽刺的是,当1773年饥荒暂时结束后,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地区的粮食税收不但没降,反而提高了不少。

  要说东印度公司在几年的灾情里什么都没做也确实“冤枉”了他们,为了展现人道主义的贵族气质,他们在孟加拉地区开仓放粮,持续了半年左右,号称每天能救济三千名灾民。可根据资料显示,他们在这六个月中总共就发放了不到两千公斤粮食,每天不到十斤。对东印度公司来说给多少粮食不重要,能体现英国人慈爱的绅士风度就可以了,这些慈善活动意思一下也就行了。
  英国人就是用这种残忍的手段统治着所有的殖民地,伴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张,也让他们打开了全球贸易的大门。通常英国的船队载着建筑材料,这些材料价格不高,但很适合压仓,在殖民地可以用来建造军事要塞和房屋。还带着欧洲人喜欢吃的食品以及日用品。一路沿着非洲海岸航行,在途中将船上货品卖给当地的欧洲殖民者,换取象牙和黄金等商品。到了印度将商品全部售出后,再购买香料、棉花、地毯、粮食等特产,前往印尼、中国、朝鲜、日本和菲律宾等地,换取当地的香料、茶叶、瓷器、铜条、丝绸、高丽参等商品。然后启程返航,在经过非洲时,用部分商品再换取象牙和黄金,以及黑奴。之后驶向北美殖民地。把奴隶和部分商品出售后,载着换来的当地特色产品和赚取的银元,以及剩余的货物回到英国。这趟航行能让船队获得几倍或十几倍的高额利润。

  英国凭借着远洋贸易和在殖民地的疯狂掠夺,使其国力越发强大。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英国已经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但英国人慢慢发现,虽然挣得钱越来越多,但手里的银元却越变越少。经过一番分析后得出结论,原来银元都流入到中国去了,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中国的一种特色产品---茶叶。
  正是这种当时中国独有的商品,几乎动摇了“日不落”大英帝国的经济基础,还间接促成了现今世界第一大国的诞生。
  日期:2022-06-23 15:32:17
  中国茶的力量

  众所周知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久到已经无法确切断定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唐代茶圣陆羽在他的著作《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我们都知道,他是上古人物,三皇之一,也有说他是五帝之一的炎帝,总之他老人家算是我们华夏之祖。国人对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时至今日仍是耳熟能详。
  虽然我们的饮茶历史非常久远,但真正说道普及或是全民饮茶的时候,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而且饮茶的方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不同。
  古人最早是吃茶叶的,真的是吃,把茶叶揪下来直接放嘴里嚼。后来将茶叶放入锅中与其他食材一起煮食,类似于现在的菜汤或菜粥,有的地方称其为“茗羹”。之后渐渐发展成以茶叶为主的煮茶方式,只是煮的时候往茶里放什么葱、姜、枣、薄荷、橘皮和茱萸等,主要就是为了去除茶叶自带的涩味和苦味。所以看到外国人往茶里加糖和牛奶别奇怪,咱们的古人加的东西更多。
  大概是汉代时期,茶叶逐渐萌发了商业化的趋势,随着手工业的进步,出现了将茶叶制成茶饼的工艺,大大方便了运输,也增强了茶叶在各地的流动性。
  到了唐代,因为陆羽的《茶经》将饮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为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一时期是以蒸青的方法制茶。饮茶方式是煎茶,也就是小火煮茶。并且不再放其他的配料,只放少许的盐来调味,煎好后盛入茶碗饮用。
  宋代时期在蒸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道繁复工序,将茶叶压缩制成团,也就是著名的“团茶”。饮茶的方式也演变为点茶。所谓点茶,就是用壶注水入茶盏的那个步骤。所以点茶既是是一种饮茶的方式,也是其中一个步骤。宋代饮茶还有一个著名的步骤,就是搅动茶汤,这个动作有个专业的叫法---“击拂”。而搅动茶汤的那个工具叫茶筅(xiǎn),很多人第一见到后,感觉像是咱们家里以前用的那种刷锅用的竹制刷子,其实茶筅和那种刷子的样子不一样,只是形状相似。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推行了一个国策,“废团改散”与“废蒸改炒”。简单来说是改变了制茶工艺,也就是化繁为简,将团茶变成散茶,把蒸青法改为炒青法。如今咱们的制茶饮茶方式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盖碗和紫砂壶等现在常用的茶具也就应运而生。
  我们茶文化的发展相当的有意思,如果有朋友感兴趣的话,我会在番外篇里详聊,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国的茶树种类有将近三百种,我去崂山旅游的时候,听半山腰卖茶的老板说,崂山是我国可以种茶的最北部地区,再往北茶树就不容易存活了,也就是说崂山以南的地区大多都适合茶树的生长。所以中国茶的品类相当丰富,分类方法也各具特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