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战神李定国》
第18节

作者: wmwm198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支几百人的部队,似乎起不到什么作用。然而曾英却并不这么想,他散尽家财,买了好酒好肉款待部下,并亲自操练他们。结果只用了十天时间,就把这支部队练得虎虎生威,士气旺盛。
  张献忠一开始并没有把曾英这几百人放在眼里,结果就是这么一支不起眼的小部队,给张献忠的大西军制造了不少的麻烦,把张献忠气得牙根痒痒,恨不得把曾英生吞活剥了。
  后来曾英在涪州抵抗大西军的时候,遭到了大西军的重重包围,他被农民军士兵一刀砍在了脸上,鲜血淋漓,忍着剧痛亡命突围,才算勉强捡回了一条小命。
  命虽然捡回来了,但是却把本钱输了个精光,成了一个光杆司令,而且张献忠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过曾英,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曾英这回似乎真的回天乏术了。
  也算曾英运气好,他在亡命天涯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先是把他藏了起来,躲过了张献忠的追兵,后来又拿出一大笔钱,供曾英再次招募部下。

  曾英用这笔钱大肆招兵买马,十天里居然招到了一万多人,就此东山再起。
  公元1645年(大西大顺二年、南明弘光二年)春,弘光政权发动各路明军反扑四川,搞得张献忠一天也不得安宁。曾英趁此机会,指挥部下一举击败张献忠委任的重庆守将刘廷举,攻下了重庆。
  刘廷举败回成都,向张献忠报告了重庆失守的消息。张献忠对义子刘文秀说:“重庆乃要害之地,万不可失。”他命令刘文秀带领三万人反攻,结果并未成功,曾英进一步巩固了对重庆的占领,部众达到了二十多万。隆武皇帝封曾英为平寇伯,永历皇帝即位以后,又升曾英为平虏侯。
  现在既然是仇人见面,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对于大西军来说,今日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曾英,跟你拼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西军,曾英倒是出奇的镇定,他看到大西军队伍才几千人,其中骑兵甚至只有几百人,而且衣冠不整、满脸疲惫,颇有些看他不起,所以并没有做什么战斗准备。
  历史事实无数次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战争的胜负,从来都不单纯取决于交战双方的人数。
  刘文秀看到重庆防卫松懈,对孙可望说:“曾英瞧不起我们,自以为拥有长江天险,竟然毫无防备,这是大好的机会。况且我军断粮已经十多天了,与其饿死,不如一战!”话音刚落,他就带着五个勇士手拿弓箭、嘴衔短刃跳入江中,忍着冰冷刺骨的江水,往城门方向游去。

  城门下停泊的是明军的战舰,刘文秀等人游到战舰附近,忽然全部沉入水中,从守城明军的视野里消失了。明军望见哈哈大笑,以为这些人全都淹死了。
  刘文秀等人当然没有淹死,他们从水底下把船凿了个洞,顺着洞进入船内,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明军面前。船上的明军毫无防备,被全部歼灭,大西军俘获了一只大船全身而退。
  有了船,就好打仗了。大西军挑选了精兵一百多人,驾船直冲江上明军的舰队,明军抵挡不住,望风披靡。
  曾英大怒:就这么一条破船还想翻天?他亲自带着十多艘战舰,围攻大西军的孤舰。
  大西军将领王自奇当时正在船上指挥战斗,一眼就看到了正在指挥明军的曾英。他二话不说,拈弓搭箭,一箭射中了曾英的胸口,当即将其射落水中。
  二十万明军失去统帅,军心大乱,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大西军乘势攻克重庆,获得粮食辎重无数,军威大振。
  日期:2022-06-25 14:36:16

  2、何去何从
  重庆之战刚一结束,张献忠的左丞相汪兆龄也一路败退到了重庆。
  四将军对汪兆龄并没有什么好感。当年就是在这货的鼓动之下,张献忠才在四川大开杀戒,最终导致自己在四川待不下去,只好出川另寻出路,最后在西充县死于清军之手。可以说,大西军在西充的惨败,汪兆龄是有很大责任的。
  汪兆龄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四将军对他的态度,此时的他还做着凭借自己左丞相的身份领导四将军的美梦呢。
  这就纯属自己作死了,张献忠在的时候,汪兆龄或许还比较吃香,现在张献忠都死了,你汪兆龄还想继续吆五喝六?想多了吧?
  艾能奇就愤怒地指责汪兆麟:“昔日老万岁(指张献忠)在成都,你贵为宰相,却不用心辅佐皇上治国,只知道劝他杀人,以至于人不自安,不肯顺从,全天下的人都说我等是贼。现在你还要让我等继续做贼吗?”
  汪兆龄就这样被四将军处死了。

  汪兆龄一死,大西军原来的最高领导人只有四将军了,因此就形成了四将军共同领导的体制。为保证事权统一,需要确定一位主要领导人。四人之中,孙可望原本地位和威望就比较高,加上他又有些文化,于是自然而然成为了主要领导人。
  孙可望,原名孙可旺,陕西延长县李城里人。他的家庭情况和张献忠差不多,父亲孙选应该是个农民,家中至少有八个孩子,孙可望排名第七。
  少年时代的孙可望是很有志向的,他读书非常认真,很快就达到了一定的文化水平。
  然而,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民要想养活家里这么多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孙可望的读书之路很快就走到头了。崇祯初年,陕北旱灾,民变四起,张献忠四处转战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孙可望不同于常人之处,便将他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养为义子,皆随自己姓张。
  孙可望在张献忠军中很快就成长为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每次遇到强敌,孙可望都能带着部下沉着应变,坚守不动,军中便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名为“一堵墙”。

  除此之外,孙可望还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张献忠在成都待不下去,准备弃城而走的时候,发布了屠城的命令。当时孙可望正在外领兵平定地方叛乱,听说义父下令剿洗成都,大为悲伤,痛苦地说:“我等数年艰辛,全是为了黎民百姓,如今却付诸东流,实在可惜!父王这么做,实在是欠缺考虑。父王是百姓之首,就好比头颅之于身体,现在手足都没了,头颅还能独存吗?有王无民,何以为国?不过是空有王的名号罢了。”

  这说明,孙可望这些年对学习文化知识的坚持,已经让他具备了比较高的政治头脑。
  日期:2022-06-26 09:14:13
  公元1647年(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正月初三,大西军从四川綦江(今重庆市綦江区)出发,下令:“自今非接斗,不得杀人”,进占遵义。到三月份,接连攻克贵阳、定番州(今贵州省惠水县)、永宁州(今贵州省关岭县永宁镇)。由于大西军军纪严明,所以所到之处望风而降,很快就占领了贵州全省。
  然而,此时大西军仍然没能彻底摆脱清军的威胁,孙可望的打算是,率领大西军继续南撤,如果清军追得急了,就逃到海上去。
  李定国坚决反对这种消极悲观的想法,他建议联明抗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