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时代》
第28节

作者: 寒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这回事。”
  “我想看到你能赢。”
  陈韶听了母亲果断的发言,只觉得压力极大。保定陆军学院里面人才济济,尤其是这些年,以高考成绩决定谁能入学,学校里面的学员成绩十分优秀。陈韶入学前对自己的成绩一直很有信心,到了现在,陈韶已经不愿意谈及成绩这件事。

  至于想在演习里搞定这些优秀学员,更是超出陈韶的想象之外。
  “我……会努力。”陈韶试图敷衍一下。
  “努力要是有用,世界上就不会有失败者了。细节决定成败,可这细节来自何种战术,才是细节的根本。”
  见老娘自信的讲出这样的话,陈韶惊了,“娘,你还会打仗?”

  “我当然不会打仗。不过你别忘记了,大周十分之一的武器装备都是咱家工厂生产的。起码得有三成武器,用的是咱家生产的钢。”老娘继续着自信的发言。
  可说到这里,老娘脸色稍微有点不好看,“哼!那吴家若是赢不了咱家,只有一个原因。咱家搞研究,求的是研究出成果。吴家搞研究,只是为了获胜。从根子上就不一样。”
  听到这话,陈韶突然想起了在巴黎的时候听到过差不多的话,就把徐树铮上校对欧洲与大周迥然不同的道德评价分析讲给母亲听。
  老娘听完只是点点头,“你这么说,是不是想明白为何会打世界大战?”
  陈韶此时觉得稍微有了点自信,就把第一次理出的思路讲给母亲,“如果那些人知道世界大战会打成什么结果,定然没人会立刻打。”
  “定然没人会立刻打。这个说的妙。”老娘赞道:“既然你这么说,应该是你觉得他们还是会打。你觉得他们会何时打?”
  “他们会在他们认为技术上拥有优势的时候打。”陈韶讲出了这些日子他好不容易理出来的思路。
  “二小。这才是军人应该有的见识。虽然这见识未必全面,起码已经是一个能够逻辑自洽的体系。这也是大周与欧美的不同。大周人是真的反战。我们认为战争本身就是不对的。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便是拥有技术优势,大周几千年文化积累下的道德,也是反战。在大周,道德是最高的。一旦牵扯到道德,别的都得让位。”

  陈韶很认同这观点,“娘,欧美也有反战的。我倒是也见过些,不过总感觉有哪里不太对。”
  “他们所谓的反战,是反战败。而不是反战争。大周是反战争,当然也不想打败仗。不过我们是以反对战争作为出发点呢,还是以反对战败作为出发点呢?我们大周当然是以反战作为出发点。欧美的出发点则是反战败。只要能打赢,他们就会开战。如果打不赢,他们就反战。反战败和反战,在欧美是指同一样事。我不是说欧美真的没有一个反战的人,不过若是有的话,大概也是一赐乐业人。欧美只有极少数的反战人士。”

  “一赐乐业人么?”陈韶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老娘这般高深的认知。

  在没亲自到过欧洲之前,陈韶只是知道有一赐乐业人。不过到了欧洲之后才发现,这些一赐乐业人在欧洲的那个评价……真的是一言难尽。
  老娘的评价实在是一针见血。
  吴孟贤赶在过年前的几天提出了专利申请,这件事仿佛是一枚250舰炮炮弹在水塘里爆炸,引发的不是涟漪,而是惊涛骇浪。
  要是按照陈韶老娘的刻薄评价,则是‘厕所里扔丨炸丨弹,粪发图强’。
  提起幽默感,陈韶从来不敢和老娘比较。不管从犀利度或者是刻薄性,自己这辈子大概是追不上的。
  但这件事明显也影响到了母亲,家里天天人头涌动。各色人等以拜年为理由跑到陈韶家,弄得陈韶根本就安生不下来。

  好在老娘倒是真的很注意细节,让陈韶先回京城家里住。这个年肯定是过不成了。
  陈韶并不知道,自己刚走,家里就来了一位大人物。来自宫里的大人物。上官庸大人到了陈韶家。
  见到这位大人前来,其他来访的客人纷纷上前问候,“国舅爷”,“上官尚书”,各种称呼都凸显出上官庸大人的非凡身份。
  上官庸大人往客座上一坐,明显是不想走的意思。访客们个个都是聪明人,便是不聪明的也被聪明人给拽起身,立刻告辞而去。菜市场般的客厅没多久就安静下来。
  陈馨婷这才说道:“上官尚书,新年好啊。”
  上官庸操着他那口陕西味的官话,“哈哈。你这问候,听着没诚意呀。”
  “那国舅爷要我说什么呢?”陈馨婷露出了委屈的神色。
  上官庸收起笑容,叹道:“馨婷,你义父说了。听到些让人不高兴的说法。”
  “圣上听到了什么。”陈馨婷警觉起来。
  上官庸叹道:“怪不得你义父这么喜欢你,这份谨慎,别人真没有。若是别人,还不知道怎么到处嚷嚷二十五年前圣上认你做义女的事情。”
  “上官尚书,那事是义父见我孤苦伶仃,被人欺负,可怜我。我若是四处宣扬,岂不是让人小看了义父。做子女的,自当为父母增光添彩。再不济,父母唯其疾之忧。”
  上官庸看着对面的陈馨婷,心中暗自感叹自己的姐夫果然有眼光。二十五年前,陈馨婷向法院起诉,要法院判决过世的陈侯爵的遗产,包括陈侯爵的爵位都由陈侯爵的三位女儿继承。在大周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反响。

  当时的主流看法中,不支持陈馨婷要求的占多数。然而这件事却因为当今圣上的介入发生了逆转。
  上官庸很清楚。他姐夫介入此事的原因与陈馨婷毫无关系,1870年新政颠覆了大周之前的制度,引发了三十年内乱的罪魁祸首被认定为士绅以及科举出来的官员。
  更直白的说,圣上认为引发内乱的乃是地主士绅。
  随着制造业进入蒸汽时代,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快速兴起。这些经济作物已经不需要佃户,而是单纯的季节劳工。随着改种经济作物,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当年著名的记者作家写过《包身工》和《羊吃人》两篇新闻稿。羊吃人乃是借用了英国毛纺业崛起时候的说法,讲述了地主们解除佃户关系,把土地用于绵羊饲养,使得大量农民饥寒交迫。包身工则是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把未成年的孩子卖给棉纺厂成为包身工。在那些棉纺厂里被折磨到死的悲惨命运。
  两篇文章在1852年左右先后刊登出来,引发了激烈的反响。
  有人认为,如果当年大周朝廷能对这警示的号角有所察觉,或许就不会出现之后的内乱。
  至少当今圣上是认同的这样的看法。
  “馨婷。我此次来不是奉旨办事,而是替你义父来问话。此次的招标,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怎么有人说,你私下与吴家的人勾结。”
  “我绝没有想勾结吴家。吴家的人想凭借他们的研究争取份额,我又没输给他们家。勾结他们,对我毫无意义。”
  “那吴家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