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明朝之江南繁荣和商业化》
第10节

作者: 俗人无语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本满铁上海事务调查室关于嘉定县各市镇的人口分类统计,大致可以窥见清代市镇的人口构成。尽管当时嘉定县盛极一时的棉纺织业(土布业)已经衰落,但是号称“银南翔”的嘉定县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南翔镇,农业人口明显少于工业人口,更少于商业人口。该镇农业人口838,工业人口957,商业人口1126,工商业人口共计2101,是农业人口的2.5倍。
  又如,吴江县的震泽镇,据《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经济概况》提供的数据,该镇四乡“修丝为业者不下五千户”,即使以每户一人计,也有5000人之多,镇东北栅“有丝车460座,工人1300人。据新编《吴江县志》记载,镇上纯商业单位331家,从业人员1146人;饮食业99家,从业人员196人;服务业45家,从业人员121人,商业人口合计1463人。震泽镇的工商业人口大大超过农业人口,是毫无疑问的。

  与此相关联的是以市镇为中心体现出来的乡村的城市化,即介于县城与乡村之间的小城市的形成。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的大镇,人口都在万户以上,例如南浔镇、乌青镇、盛泽镇、罗店镇、双林镇、濮院镇等。当时这些市镇,实际上已经具备县城乃至府城的规模,正如康熙《乌青文献》卷一疆域、乾隆《乌青镇志》卷二形势所说:“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一些中小型市镇也有数千户人家,而且商贾辐辏,富庶繁华,迥然区别于乡村,成为新兴的小城市。这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美国学者绕济凡( Gilbert Rozman) 和赵冈的研究揭示了这点:英国及日本的城市人口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在英国占城市人口的74%,在日本占城市人口的71%。中国则不然,不足一半的人口是在大中型城市中,其余都散居于小城市及市镇中。中国的7100个小型城市,大部分是市镇。

  【讨论】
  从以上材料似可推断:1.江南农地自明后期起就以小农占有为主,大地主不多。经历清代和民国都是土地分散,甚至是更加分散。虽然种棉花、蚕桑很多,但种粮始终不少。农业商品化程度不很高,没有资本主义种植园的土壤,也没有接受投资的空间。
  2.江南手工业,作坊和家庭生产的比例都较大,作坊规模不大。接受投资的空间受到限制。
  3.在这大约300年时间,技术进步不大。我国早就有了水车,江南水网交织,但是似乎水力纺车很少使用。
  4.因此,江南的经济,农业和工商业,是传统农耕文明的最高阶段,但没有足够动力撞破天花板,跃进到近代工商业文明。
  日期:2021-09-09 15:20:55
  (16)
  #江南百姓生活

  中国人的主要食物,一向是北方小米南方稻米。而到了明清有较大变化。
  17-19世纪中国居民,特别是江南地区居民主食类消费主要是大米,除此之外就是各种麦类,小麦、元麦、大麦等。明代以来中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由美洲引入的新作物栽培和食用的推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甘薯、玉米和马铃薯。江南比较富裕,饮食以米麦为主,特别是大米占有较高比例,而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廉价高产作物则在西北、华北、长江中上游等较为干旱贫困的地区多见。

  唐代之前,中国人的衣服一般是丝织品、麻织品或毛织品。丝织品自然就是蚕吐丝织造的,产量小,价格非常高,只有皇家、官员和有钱人才穿得起。老百姓一般都是穿着苎麻或亚麻织物,它们是从苎麻或亚麻中提取的植物纤维织造而成,但麻织品穿在身上有一种刺硬感,穿着不是很舒适,特别是用亚麻布做内衣的时候,更是如此。冬天的时候,富人要穿毛织品,一般是羊毛织造。再有就是高官豪富等穿着动物皮毛,但由于价格昂贵,一般百姓不敢问津。

  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棉纺织品是提取的棉花纤维织造,具有吸湿好、透气、保暖、染色性能好、比较耐磨等优点,特别是价格比较便宜,穿着舒适,适合贴身。棉花迅速普及,给人民特别是下层百姓很大的好处。
  明清时期,中国人的衣物材质以棉织品为主,夏天穿布衣,冬天有棉袄棉被,而能穿皮衣的百人中也就一两人。由于麻布散热性好,夏天也常穿麻织品的长衫,而富人更喜欢丝织衣服,。
  明清代以来江南的住宅建筑,主体是砖、木、瓦等坚固耐用材料,比全国其他地方好多了。即使农村住房的一般状况,在20世纪前半叶也曾让日本满铁调查员[惊讶,认为嘉定农民的“房子与日本的农家相比远为合理,且外表也很美观。建筑材料主要是土瓦和木材……”。在松江的调查中感叹“江南水稻地带的农家住宅,和中国北方农村的土制房屋不同,有坚固的木结构,用瓦葺,这常常是令人吃惊的”,就连畜舍,“构造也很坚固,也是用瓦葺的、十分气派的场所,……这样的图景只能给我们以意外的感觉。”

  自明代开始,江南大量使用较坚固和耐用的建筑材料。江浙一带的砖瓦窑业从明代以来即非常发达,苏州、无锡、金匾是江苏砖瓦业的集中区,而杭州、湖州、嘉兴等府,砖瓦窑可谓比比皆是,相对而言,全国其他地方砖瓦的生产就远不如江浙集中。
  据同治年间的浙江《安吉县志》记载:湖州安吉县在乾隆时“民居皆瓦屋砖墙,茅房甚少”。清末的藏书家叶承庆编辑的《乡志类稿》中记载,早在明代太湖东山一带,房屋的建造,就“因湖中风雨迅疾,墙必砖,覆必瓦,虽贫家亦鲜茅茨之室。”说明明清江南地区普通住宅很多都是砖瓦建造,茅草房较少。
  有人认为,从平均寿命、饮食、服装、住房等方面来看,17-19世纪初中国与欧洲、江南与英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对比,此一时期两地人民生活水平相差无几,中国、江南地区在某些方面可能还略有领先。
  我们来看一位曾经亲自到过中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H。H。Lindsay(中文名胡夏米)对上海的描述:
  人口看来甚为稠密,乡民们身体健康,吃得也不错。小麦做成的面条、面饼是他们的主食。我们在此期间,地里小麦刚收割完毕,土地耕耙、灌溉后紧接着又种上水稻。水稻要到九月份收割。此足见当地土壤之肥沃异常。当地的冬天据说十分寒冷,有些年份数尺深的积雪可经月不化,冰块大量地存放到夏季,主要用于保存鲜鱼。……每户农家都自行整棉、纺纱、织布,所产棉布足供自用,余则入市求售⋯⋯上海所产的南京布据说是帝国中质量最为上乘的,每匹价银3-4钱不等。

  (在上海县城)除了在中国任何地方都难以买到的牛肉之外,这里各类食物的供应既便宜又充沛。山羊很多,羊肉供应也同样充沛。这里的水果比南方的好得多,我们逗留之时,正值桃子、油桃、苹果和枇杷等上市,价格十分便宜,各种各样的蔬菜供应也十分丰富。

  胡夏米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2月乘坐“阿美士德号”帆船从澳门沿中国东南沿海考察航行,6月20日来到上海吴淞口,在上海停留了18天。上述记述摘自他的日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