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
第57节

作者: 59285105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1-05-22 08:11:55
  过年之七  备  菜
  童谣说:二十五,磨豆腐。从我有记忆开始,不记得村里边的各个家庭,像歌谣说的那样磨豆腐。磨豆腐一般人家不会,都是从专门做豆腐的小贩那里,用豆子换。 
  平时,走村串户换豆腐的小贩,生意比较冷清,一家一户最多会换一两斤的一块让家人尝尝鲜。一到过年,他们却往往忙得做不过来。我们村里的老官价,一斤豆子出三斤豆腐,一斤豆子换一斤半。压豆腐的木板,一板三十斤,叫做一个豆腐。一般的家庭,过年的时候,最低限度会换一个豆腐。 
  我们老家的豆腐,与其它地方的不太一样。我在别处见到的豆腐,颜色很白,豆腐水分少,很硬。而在我们这里,大家基本上都喜欢那种水量很足的嫩豆腐,颜色也是白色当中略微带一点青色。这样的豆腐,闻上去就有豆子特有的那种腥味,吃起来保留着豆子的原香,也有一点卤水淡淡的苦味,口感很特殊。用这种豆腐做菜,需要提前把豆腐上笼屉蒸,把水汽蒸出去。蒸出水分以后,既能存放的时间长,又能随便跟其它菜搭配。 

  日期:2021-05-22 17:40:14
  除了豆腐,我们这里有一种独有的特色菜—粉饹馇。听过相声《满汉全席》的,应该记得里边有“饹馇丸子”这道菜,说明宫廷里边也曾经有过。据说当年慈禧老佛爷为国事操劳,日夜不安,心情不好食欲不振。御膳房的御厨,换着花样的给她做菜,就是不能提起老佛爷的胃口,每道菜最多夹一筷子。有天用膳的时候,御膳房做的菜一道一道往上端,她老人家一样都没有胃口,所有的菜怎么端上来还怎么端下去,御膳房干着急没办法。

  这时,有一个村里来的厨子,忽然想起自己老家的一种特别土的吃法,于是做了端上来。伺候用膳的太监,以为会和往常一样,最多一筷子的事。结果,这道菜准备往下撤的时候,老佛爷轻轻的说了句:搁着。于是,这道菜以后就叫“饹馇”了。 
  做饹馇用的原料是石磨绿豆粉。具体做法和摊煎饼有点类似:将和成稀糊状的绿豆粉,用勺子往平底锅里舀上两勺,用专门做的类似摊煎饼的铲子,在锅底摊开,中间厚四周薄。周边薄的地方,跟煎饼厚薄相当,中间厚的地方,却比煎饼厚很多,差不多有四五毫米。等周边薄的地方在锅里煎熟了,中间厚的地方刚刚变硬,但还有粘性。用铲子将周边薄的部分折向中间,就粘在了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

  粉饹馇外表黄黄的,像煎饼那样的颜色,中间还是有点软的。用菜刀把它切成均匀的,比手指肚略大一些的菱形块,油锅里略微煎一下,放醋和肉汤炖,我们村称为“溜饹馇”。这样的做法,只在我们县的部分乡镇流行,吃起来口感难以言说。直到今天,写到这里,嘴里不由得流出口水来。
  日期:2021-05-23 08:41:04
  不过,现在的正宗饹馇已经很罕见了。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卖饹馇的,是用白面加了食色,形似而神不似。外边看着像,吃起来,没有了石磨绿豆特有的香味。
  那时候,农村没有现在这么多暖棚,过年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新鲜蔬菜。除了白菜,我记忆中可以算是新鲜蔬菜的,当时大概只有芹菜。后来逐渐有了蒜黄,韭菜,不过这都是接近80年的时候才有的。就75年以前来说,过年大家餐桌上的菜,主要的全是干菜:粉皮,粉条,这算是家庭菜;黄花,木耳,银耳,这算是山珍;海带,这算是海鲜类。
  这些干菜需要提前泡发,泡好了一遍又一遍的仔细的清洗。像海带,里边除了很多沙子,还有不少粘液,需要多洗几遍。大家平时用水像吃油那样金贵,过年了,奢侈一下也是必须的。但是这些清洗的工作,大部分都是用的凉水,全家人一个一个手都红彤彤的,有的是水泡的,大多都是被凉水冻的。
  除了以上所说,各种丸子,也都是过年的宴席上必不可少的。《满汉全席》里,光丸子就说了几十种。一般家庭不会做那么多,三两样总是有的。但是不管用什么原料做丸子,都需要像剁饺子馅那样剁碎,拌好,然后才下锅炸。或者,家里条件好一些的,就可以做肉汆丸子,那就需要在宴席之前现做了。
  日期:2021-05-23 14:15:19
  过年之八  花  花  集
  等过年的东西准备的差不多了,小孩子们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赶集。

  我们老家的镇上,平时每逢农历的三、八赶集。平时赶集,集上没多少东西,除了卖粮食、蔬菜的,就是卖农具和牲畜的,跟孩子们基本没什么关系。集上会有一两家小吃摊,卖凉粉,或者炸油条。这些,更跟我们没关系了—不但要钱,还要粮票,这两样大家都没有。
  但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是孩子的集日,我们叫做“花花集”。这时候虽然家里都没多少钱,一般父母也会忍痛拿出三五块,给几个子女分一分。年龄大的一元,小的三五毛,大家高高兴兴的去赶花花集。花花集,是唯一允许村里人把家里的农产品拿出来卖,而不会被市管会处罚的一个,节日。是的,赶集,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全民的。所以,花花集上,除了平时集上有的摊位,还多了无数卖枣子的,卖炒花生的,卖生花生的,卖鞭炮的,卖假花的,等等的摊位。不过,那时候村里种什么,大多数要服从计划,所以很多年,我不记得集上有卖瓜子的。这个集上,农民拿自己家的东西出来摆摊,市管会不来收税。

  花花集的名称从何而来,好像没有人考证过。我猜想,大概是这个集上,女孩子可以买点儿头上戴的花,男孩子可以买点鞭炮、放的烟花什么的,才有这样的称呼。花花集上的货品十分丰富,最起码在当时的我眼里是这样。集上除了平时难得一见的猪肉,还会有各种干鲜果品,各种点心零食糖果,各种花色的洋布。对于男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有鞭炮卖。另外,老辈子流传下来的,过年的时候每家都要点一些红蜡烛。平时,蜡烛是奢侈品,不可能有钱买。只有过年了,孩子们手里才会有钱,能买一些小的红蜡烛。小红蜡烛很小,跟十来岁小孩的手指差不多大,几乎是每个儿童过年的时候必备的。有的时候大人给的钱不多,买了鞭炮就剩不了多少,但蜡烛又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就只好把买蜡烛的钱省下来,回家自己制作去。

  花花集卖鞭炮的摊位最多,有一个专门的鞭炮区,独立并远离其它区域,几乎会占到整个集市的一半。随着太阳升起来,集上开始变得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卖鞭炮的各个摊位,为了招揽顾客,竞相不断鸣放,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自己的鞭炮有多响,招呼赶集的来买。所以,整个赶集期间,鞭炮声此起彼伏,精彩纷呈。也只有这样的鞭炮声才预示着,年,真的要来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