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56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沈明感慨,“所以说,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和猿人最根本的区别,因为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苏亦点头,“不过新石器的人类已经跟猿人没啥关系了。”
  吴振华不发表议论,而是问苏亦,“关于石钁的资料,你做过其他的收集整理吗?”

  苏亦点头,“这种式样的石钁,湖南AR县安坪司遗址出土过,东南沿海地区未曾见过。”
  湖南安仁遗址是六十年代发掘的新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就被当年的《考古》期刊中,恰好,省博资料室还保留原版,所以查询起来并不费劲,这也是苏亦唯一找到的有关于石钁描述的论文。
  也被他列为论文引用。
  等沈明跟苏亦到省博库房观看这些出土物的时候,这个家伙才吐槽,“也直到这个时候,才感觉你像一个考古人,哪像之前,不是游山玩水,写生画画,就是上山下乡,稻田插秧,不知道还以为是广美或者华农的学生,哪里有一个北大考古学子的风采,完全就不是不务正业嘛!”
  这个家伙,对于苏亦昨天拉他去粮研所插秧怨念不小。
  这不,现在火气还没消呢。
  不仅如此,等苏亦研究石峡出土农具的时候,他又说,“也就你心大,咱们省博那么多老师,这些年不知道跑石峡工地多少次了,都没动笔,你这个家伙倒好,才来省博多久啊,甚至连石峡遗址都没有下去,就敢动笔写石峡稻遗迹的论文了。你这算不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结果,苏亦还没说话,吴振华就忍不住瞪了他一眼,“你好意思说苏亦,他才来咱们省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到处忙里忙完,收集资料写论文,你倒好,毕业分配到咱们省博多少年了?有过一篇文章吗?所以,你现在倒是长出犄角反怕狼了!”
  沈明尴尬,“我这不是酝酿嘛,这不,快好了!”
  吴振华说,“你的文章是哪吒吗?”
  沈明懵逼,“啥?”
  吴振华说,“如果不是,需要在肚子酝酿三年吗?”

  原谅苏亦,很不厚道的笑了。
  说着,吴振华就指着库房存放的石钁说,“这种农具的特点,就是长身弓背,两头有刃,上刃窄,下刃宽。窄刃的一头钁身短,宽刃的一头钁身长,犹如现今的铁镐。最大的一件长31、上刃宽3.8、下刃宽6、背厚4.6厘米。其装柄方法,参照常型石钁的装柄法,推测是用一根“T”字形的木杆,将其上部贴紧钁身中部,然后捆绑固定。”
  说到这里,吴振华停顿一下,“日后,咱们省博做相关陈列展览的话,才会复制木柄,现在嘛,基本上没有可能,毕竟文保修复室的专家忙的很,短时间光是石峡的陶片修复就足够他们忙乎了。不过,你懂手绘,到时候,可以手绘一把带木柄的石钁图片放在论文上,会有很直观的阅读体验。”
  这个提议,苏亦是采纳的。

  当场,就拿起书写本手绘。
  等他按照吴振华的描述,手绘完带柄的石钁,沈明就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我去,你这手艺绝了,可以跟咱们考古队的曹子钧老师媲美了。”
  见苏亦疑惑,沈明才解释,“曹老师也是咱们工作队的,主要是协助考古绘图,当年广美附中毕业就到咱们省博工作,是一个手绘很强的老前辈。”
  当年的美院附中毕业,又工作那么多年,手绘技巧有多强就可想而知。

  沈明拿他跟对方做比较,苏亦只当他夸奖了。
  不曾想,吴振华却说,“小苏画得更有灵性,老曹画得太一板一眼了。”
  噗!
  苏亦忍不住捂脸。
  他这是速写啊。
  对于这俩外行,他是不太愿意继续讨论手绘了。
  苏亦只好说,“吴老师咱们继续说石钁。”
  根据苏亦的印象,石峡遗址发掘的时间跨度很大。
  曲江石峡遗址发掘的全过程,从73年、75-78年和85年的几次发掘,跨度十多年。
  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就带来不小的难度。

  一直到14年,石峡遗址的发掘报告才正式出版。
  而78年的时候,石峡遗址第一次发掘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
  杨式挺的工作重心已经不在石峡遗址,而放在了河宕遗址的发掘上。
  在苏亦稻作起源论文完稿之后,他到省博实习,他的田野发掘之旅就正式开始了。
  没错,并不是苏亦最为熟悉的石峡遗址,而是位于佛山的河宕遗址。
  七十年代的省博,也就是一两百人,主要是讲解员,还有考古队,考古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大概也有十几个人,还有一个保管部、修复室。
  修复室有一段时间属于保管部管,另一段时间属于技术部管,加上行政科,大概五个部。
  嗯,其中,考古队,也就是文物工作队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门了。
  而,工作队又分为好几个组。

  专业上分为石器时代组、青铜时代、唐宋组和革命文物组。
  而杨式挺和之前写过相关碳化稻遗迹的莫稚都是一个组的,莫稚也是省博的老人,也是文物队的老队长,在省内考古系统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不过现在快要退休了。
  这样一来,文物队的日常工作都是杨式挺来负责。
  而在文物队中,石器时代是大组,除了杨式挺、莫稚外,还有朱非素,主要负责珠江三角洲和韶关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

  而,吴振华老吴则属于唐宋组。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参与西沙考古勘探的缘故。
  然而,如果有大型的发掘,整个工作队都是要出动的。
  几个组参与一个发掘的事情也正常。
  比如,当年增城金兰寺遗址的发掘就发现了三叠层。
  所谓的三叠层就是,下层是新石器中期的彩陶,中层是新石器晚期的印文陶和墓葬,上层是战国期间的米字纹陶。
  三叠层的意义,非比寻常。
  比如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其中就涉及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有商文化。
  这种三叠层基本上都是很重要的。
  比如,金兰寺的三叠层的发现基本上代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贝丘遗址的考古谱系年代,得到了夏鼐先生的肯定。

  比如这种重要的发掘,多个组参与也是有可能。
  当然,有时候,发掘的过程中,遇到这种不断文化层的遗址,也不一定要去找其他组,直接发掘就行。
  不要说省博,就连社科院考古所也会有业务范围交叉的情况。
  跟当初单枪匹马到省博报道不一样,苏亦下考古工地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随行的除了杨式挺外,还有曹子钧以及杨少祥两外两个文物队的成员,嗯,这一次,吴振华并未随行,谁让老吴同志是唐宋组的人,业务不对口。
  再说,根据沈明得来的小道消息,老吴同志过段时间应该是被抽调到省文物商店去任职。
  这个年代,文物是可以售卖的。
  77年的时候,国家文物局、政务院批示,各省市要成立文物商店。
  广东这边也不例外。
  对于这些消息,苏亦多少有些好奇,“沈哥,吴老师这边是怎么回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