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55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这个点,钱咏文也有自己的看法。
  “探方47下层窖穴出土的粳型米粒,很可能属于粳糯。现今云南高山地区多种粳糯,粤北连南、连山县少数民族(瑶、苗族)地区也多种粳糯。而在那些种植技术比较原始的地方,水稻品种一般都较混杂。”
  对于这话,苏亦是认同的,“我查了一些资料,咱们粤北地区有的少数民族,有到解放初期还保留比较原始的种植方式,例如,连南瑶族种植的布丁、布骨和香粳,就是属于粳糯,采取的是类似于海南岛五指山黎族合亩制地区的刀耕火种、轮休土地的方法。”
  钱咏文感慨,“这些你都知道,这段时间没少资料吧?”

  苏亦不谦虚,“确实如此,但只是看资料,心中没底。”
  钱咏文点头,“没调查没发言权,我早年间曾经走访过咱们省内各个地区,在粤北乐昌,过去曾种植一种岭禾,不是水稻,而是旱稻。如果你要展开的话,可以实地走访调查,这样一来,你的论文题目就有点大了,到时候,完全可以结合,广东、云南等省区少数民族有关农业资料,然后通过这个方面切入你做农业考古,应该对探索咱们华南新石器时代的栽培稻的种植方式,是很好的启发。据我所知,这个方面的研究,咱们省内应该是没有做的。”

  说到这里,钱咏文,语重心长地说,“小苏,你年纪还小,有的是时间,所以,不要急,可以沉下心来,把一个课题追踪几年,会出成果的。”
  他生怕苏亦年纪小,得失心重,着急出成果,却静不下心来做学问,白白浪费了这还天赋。
  对于这种长辈般的关怀,苏亦不敷衍,“钱老师,会的。”
  这个年代,要是无法静下心来做学问,还学什么考古读什么研?
  再过几年,等改革开放了,老老实实创业当首富不香吗?
  苏亦的粮研所之行,收获满满,也累的一塌糊涂。

  沈明来直接编写了一段三字经,“六月天,大热天,在稻田,来插秧,真要命。”
  因为时间的关系,苏亦并没有麻烦钱咏文带他过去华农拜访梁家勉教授。
  虽然粮研所就在华农附近,但苏亦还是婉拒了钱咏文的提议。
  他想认识梁家勉教授,但却不愿意通过钱咏文的关系,毕竟,他现在是跟杨式挺学习,于情于理都应该通过杨老师的关系而非一面之缘的钱咏文。
  当然,钱咏文的好意却不能忘,所以,当天下午,苏亦又拉着沈明继续在稻田里面插秧了。
  代价就是包圆半个月的肠粉。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沈明的“三字经”。

  去了一趟粮研所,又拜访了省博一些老师之后,苏亦的石峡稻遗迹相关论文终于可以动笔了。
  粗稿完成之后,苏亦又去找杨式挺等对方点评。
  “你之前给我的论文大纲,主要提到两点,第一是石峡栽培稻遗迹的发现和鉴定。而第二点则是从石质农具和栽培稻推测当时的农业发展阶段。第一部分,你的数据很详细,但第二部分,就显得有些单薄,石峡出土的农具方面你还要下一番功夫。”
  “咱们做考古的,研究稻作起源,并不是简单的研究而是古为今用,要通过栽培稻遗迹去推测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发展阶段,要知道,你是学考古学的,非不是稻作学,咱们可以从考古的角度去追溯稻作起源,却不可能忽略考古的发现,不能本末倒置,这一点,你需要去观看一下郭老主编的中国史稿。”
  “除此之外,就是石峡稻遗迹的发现意义。这一点,你总结的挺好,我就不赘述了,主要还是第二部分,你需要补足一些资料,这一点,你去找老吴,他可以帮你,我这段时间需要处理佛山河宕遗址的发掘工作,所以,可能没时间兼顾你这边,希望你有一个心理准备,同样,你论文完成之后,可能要跟我一起去河宕遗址的工地了。”
  有了这样一通点评,苏亦只好继续修改论文了。
  然后继续翻看郭老的中国史稿,76年的时候,这书出了第一版。
  《中国史稿》是郭老主编,而非郭老亲自撰写。

  里面主要的撰写者,主要是社科院历史所的专家。
  六十年代的时候,这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存在了不少的争议。
  就曾经出现过郭老抄袭北大邹恒讲义的争议。
  这件事涉及到不少人。
  其中就包括实际负责主编尹哒。
  主要是编写组的人,招呼不打一声就直接把邹先生二十多万的讲义拿过来用,然后什么引用说明都没有,甚至也不跟北大这边打招呼,也没有联系邹先生本人。
  邹先生得知此事后就找时任北大副校长兼任历史系主任翦老。
  当时,翦老去找时任北大校长陆平。
  最后事情就传到郭老的耳中,郭老追责,当时,中科院历史所的人就过来北大道歉了。

  只是,最后这事也不了了之。
  没法子,因为十年来了。
  除此之外,《中国史稿》这书还有一个大的争议,就是直接引用了郭老本书在中国古史分期上,直接采用了郭老的观点。
  也就是中学历史课本里面说的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把夏朝的建立,当作是是奴隶制社会开始的标志,从战国初年(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是封建社会时期。
  郭老的古史分期一直在学界就存在着争议。
  不少学者,直接就提出来中国没有奴隶制时代。
  不过,争议是争议。
  主流学术观念依旧是这个。

  同样,杨式挺让苏亦引用这本书的观点也是原始社会部分,这部分,是不存在争议的,就算有争议也很小。
  苏亦放心用。
  不过,刚才杨式挺的告诫,也让苏亦关于栽培稻方面的资料收集告一段落。
  他终究是学考古的,而非水稻学。
  不过,石峡稻遗迹的发现意义是重大的。
  填补了珠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栽培稻发现史上的空白。
  所以丁颖教授在《中国水稻栽培学》,指出,“就江汉平原以至皖、苏、浙各地稻谷出土遗迹的分布情况看,当时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也似比之黄河流域更为普遍,其栽培时期也可能比黄河流域为早。但在珠江流域迄今还未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迹,这是今后应该注意发掘调查的。”

  好巧,石峡稻遗迹的发现,就填补这个空白。
  不过,论文想要深入一些,除了论证稻作起源,还要以小见大,通过稻遗迹去推测新石器时代的岭南农业的发展阶段。
  而这个方面缺少不了农具出土物。
  石峡遗址下层及壹、贰、叁期墓葬出土的三百多件石钁、铲、锛、凿等生产工具中,属于农具,主要是石钁、石铲,以及一部分器型较大的石锛。
  “石峡遗址出土的石钁和石铲都比较罕见,其中石钁共计出土18件。但,这种农具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与稻谷共存的,都是从108、80、104、43号墓发掘出来的。除此之外,探访11和探方86中也发现了三件。”
  吴振华说,“这种石钁一般比较厚重,可以用来掘土和垦植,若与石铲配合,或可用以开挖沟渠,有了这种农具,就给种植水稻提供了必然的条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