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41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杨式挺杨主任,就一直在研究,并且发掘报告。
  这种发掘报告的整理到出版,有可能回持续到好多年。
  但关于石峡文化的论文已经发表出去了。
  当时,提到石峡遗址,沈明还一脸自豪的说,“77年,也就是去年,石峡遗址发掘轰动全国,当时,新华社都播发消息。”
  能够被全国关注的考古发掘,肯定是重要的遗址。
  而,石峡文化发现,确实轰动一时。
  就连苏秉琦先生都惊动了。
  苏亦在北大的时候,被苏秉琦先生召见,就曾经重点跟他提了石峡文化。
  岭南的文物遗址不算太多,却不算少。
  广东地区,虽然不像河南、陕西一样,是考古重镇。
  但却不是考古文化荒漠地区。
  早在73年的时候,杨氏挺先生就接触到了石峡遗址出土的资料,经过研究之后,杨式挺就意识到石峡资料的价值和意义可能非同小可,或许能做出大文章。
  于是不断的给苏秉琦先生写信(来往信件维持了六年),介绍哪里的情况和资料,并邀请了苏秉琦先生到广州进行考察和研究。
  苏秉琦先生很高兴。
  答应了杨先生的邀请。
  决定单人赴粤。

  于是,苏秉琦先生就真的来。
  只身一个人前往广州。
  这件事情,苏亦并不陌生,他在离开北大的前一天,跟苏秉琦先生见面的时候,就聊到了这段经历。
  那天来省博报道的时候,又听到杨式挺先生提起。

  所以苏亦对石峡文化再熟悉不过。
  然而,真正全面了解苏秉琦先生广州的经历,还是通过吴振华吴老师的口中。
  提到石峡文化的时候,大家的话题自然而就提到了苏秉琦先生。
  吴振华就说,“从75年11月份开始,苏秉琦先生差不多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在广州研究石峡文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杨主任陪他在石峡工地查找遗址和目的发掘出土的材料。”
  “之后又到省博的库房观看和抚摸那里积累了多年的出自很多地点的发掘材料,那时候,库房里没有取暖设备,既湿又冷,所以有时不得不移到宾馆看资料、写笔记。”
  广州的冬天阴冷,作为广东人,又在广州生活多年的苏亦深有体会。
  冬季多雨。
  并没有暖气。
  最冷的时候,连长白山都下雪了。
  登上广州塔的话,都可以感到白雪皑皑的景象。
  嗯,有些夸张了。
  不过广州的冬天挺冷的。

  对于一个老人家来说,蹲在,阴冷潮湿的库房,一片一片的抚摸着出土的陶器,然后认真辨认、记录,时不时用黑框大眼镜擦拭着自己的并不保暖的灰色中山装。
  这一幕,苏亦的脑海中,很快就浮现出画面感。
  所以这个时代的学者都不容易。
  也让人敬佩。
  所以,吴振华说到这里,还跟大家分享一下苏秉琦先生一个习惯,“苏先生对陶器特别有研究,神奇到什么地步呢?神奇到有传闻,苏先生只要拿起一块陶片摸了摸,就大概知道是什么时代的了。”

  当时,沈明直接摇头,“夸张了吧,我不信。”
  吴振华望向苏亦。
  苏亦点头,“我信。”
  考古界内,谁不知道苏公手摸陶片的绝活啊。
  甚至,受到苏秉琦先生的影响,大家作田野发掘的时候,都开始练就手摸陶片断代的技能。
  当然,手摸出土文物,也不是苏秉琦先生开创的。
  裴文中先生也同样会。
  相传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就是裴文中先生用双手挖出来的。
  然而,看到苏亦一脸笃定,沈明并不服气。

  王大姐又开怼,“少见多怪。”
  沈明才说,“苏先生真的像摸麻将一样摸陶片?”
  苏亦笑,“这个就有点夸张了,怎么说也是要看的,不过苏先生的厉害,是公人的。”
  吴振华说,“人家苏秉琦先生可是杨主任的老师,他的辨别陶片的能力,业内公认,当时,苏先生下石峡工地观摩新出土器物的时候,不仅又杨主任陪同,当时,商承祚先生也一块陪同观看。”
  对于这事,苏亦倒是有些意外,然而,想想又觉得正常。
  同为岭南著名的考古学者,商承祚先生陪同苏秉琦先生出现在考古工地上,这种事情,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也难怪之前见面的时候,杨式挺会主动提到商承祚先生。
  敢情苏秉琦先生跟商承祚先生俩人的私交也挺好的。
  这种私交传承到后辈。
  就轮到杨式挺跟商志谭俩人了。
  挺好。
  如果商志谭教授的儿子也从事考古专业的话,估计跟自己的关系应该也是不错的。
  毕竟同一个系统,师长又关系匪浅,后辈的关系传承下去也正常。
  然而,在场的众人之中,也只有苏亦才知道石峡文化的研究对于苏秉琦先生来说,有多么的至关重要了。
  他半年多的广州之行,以及六年来持续不断的跟自己学生杨式挺的通信,为了日后提出来的六大区系文明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而且,苏亦知道,再过两三年,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理论应该就被提出来了。
  其中,六大文化区系中,就包括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南方地区。
  它的提出,就直接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论和黄河中心论。以此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演进大致的时空框架。
  这是非常了不起考古学术贡献。
  完全就是颠覆式的。
  而六大文明区系说中的南方地区概念提出来,很大的程度就是因为苏秉琦先生对于石峡文化的研究。
  从81年,苏先生正式发文章提出区系类型说,就已经进入他学术成果大爆发期。
  苏亦心想,到时候,自己硕士也应该毕业了。

  到时候,也应该到出成果的时候了。
  毕竟,张爱玲说过了,出名要趁早。
  苏亦在省博实习的第二周,除了刷论文之外,开始了实地调查。
  因为条件有限,这种调查只局限于广州,甚至不是田野调查,而是做现存文物的调查。

  其实文物调查,也是考古人员的基础工作。
  田野发掘条件有限,但田野调查却容易的多。
  当年,梁思永回国,加入史语所之后,作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参与田野调查,当年他得知中东铁路俄籍雇员在昂昂溪附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后,就带着助手前往调查发掘昂昂溪遗址。
  大部分的遗址发现,都是从田野调查开始的。
  比如某某地出土一些文物,大部分都是被当地农民用锄头发出来的瓶瓶罐罐,被发现之后,考古人员才会去作田野调查。

  如果条件允许就作考古发掘,如果不合适,就先留着。
  就好像梁思永发掘完昂昂溪遗址,还去了西北兜了一圈,在天山上发现了查不干庙遗址,在林西发现林西、双井、陈家营子等遗址,甚至在赤峰东北发现了赤峰遗址。
  也因为赤峰遗址的出现,让赤峰学院多了一个文博硕士点。
  当年,苏亦文博考研的时候,就遇到不少人拿这个学院来刷学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