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8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苏亦做出聆听状。
  他前世来过北大参观多次,却终究不是北大学子,再说后世的北大建筑物,扩建太多,燕园的校园轴线已经废掉了。

  钱立群作为过来人的分享,对于苏亦来说就是一部行走的北大回忆录。
  钱立群很满意他的态度,继续说,“校园的扩建虽然部分采用了墨菲最初的设计,但难免受到当时校园规划理念和设计者个人思想的影响。建国初期以莫斯科大学为代表的苏联大学建设模式深深影响了全国高校的建设。北大新建的南部宿舍区基本采用典型的苏联网格型设计模式。”
  似乎对于苏联大学的建筑模式,钱立群并不是那么喜欢,“不过,建筑风格,跟燕园原有建筑物也算是一脉相传,尤其是,52年的时候,清北,燕大三校建委会主任就是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所有咱们北大新建的仿古建筑,在艺术价值上并不比墨菲的差,实际上,燕园的设计建造,世人多熟知墨菲,却往往忽略了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吕彦直。”
  说到,吕彦直,钱立群惋惜道,“吕彦直,民国时期的建筑大师,被称为咱们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很有才华,跟梁先生一样,都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史重要的人物。奈何,英年早逝,当年他给墨菲当助手,参与了燕园校舍的规划、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过,让他名声大噪的还是设计建造了中山陵,嗯,跑题了。”

  如果去参观过中山陵,就能够感受到吕彦直的设计有多让人惊艳了。
  对于吕彦直,苏亦也充满惋惜之情,“天妒英才。”
  钱立群望着他笑了笑,意味深长,继续说,“58年,陆平校长开始主持了北大的规划方案,直接把东门确定为了新北大的主入口。此外,除了传统东西主轴线外,沿着图书馆、文史楼、哲学楼、再向东直通东大门的轴线成为新的轴线。以后,你要在燕园迷路,直接按照这几条轴线来参考,应该是不会错的。”
  苏亦听完后,感慨,“没想到,老钱你对建筑风格还听了解的啊,普通人估计不会关注这一点。”
  钱立群哈哈,“不怕告诉你,我以前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像梁先生的那样的古建筑专家,奈何,读了中文系。”
  苏亦笑,“中文系挺好的呀。”
  钱立群摇头,“学科,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喜欢与否,不过你小子就幸运了,你学的是考古,日后肯定没少跟古建筑物打交道,说不定你一会复试就会被问到这个方面的知识,你小子可不能怂啊,据我所知,宿白先生对石窟寺,佛教建筑方面都有深厚的研究,你小子既然敢报考宿白先生的研究生,我就不信你对古建筑什么都不了解,所有你就不要在我的面前藏拙了。”
  苏亦哈哈大笑,然后朝钱立群竖起大拇指,“钱教授,好眼力。”
  钱立群把苏亦领到文史楼后,并没有离开,而是坚持把苏亦领导签到处。
  苏亦一再推迟,钱教授说,“忠人之事,受人之托,你小子不要客气了,没耽搁几步路,我跟陈飞不一样,我们中文系复试点也在文史楼,不需要多跑冤枉路。”
  苏亦心想也对,就不再坚持。
  北大的文科类专业院系复试地点基本上都是紧挨一起的,这年头,就算是北大这样的文科巨无霸高校,文科专业其实没有多少人,甚至,现在北大的在校生也就是几百人而已,跟后期的上万人规模千差万别,北大正式恢复后世规模,还得等到周培源院士到任当校长以后。
  自古文史不分家,嗯,还有一个哲学系,文史哲三个难兄难弟,日后都挤一起。
  现在,只有文史两大院系在文史楼,哲学系有单独的哲学楼。
  钱立群是一个很细心的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不是说说,不仅把苏亦送到文史楼,还直接把苏亦领到历史系签到处。
  直到这时,钱立群才拍了拍他的肩膀,“接下来,就只能够靠你自己了!”

  因为历史系签到处在二楼,苏亦只能单独行动。
  苏亦赶到签到处的时候,这边已经有三个人等在这里。
  两男一女,光看年纪都跟陈飞钱立群差不多,这种情况之下,苏亦的存在就越发的鹤立鸡群。
  结果一靠近签到桌,就看到有人朝着他招手。
  是黄莺歌!
  这姑娘很热情,“小师兄,这里!”
  她这一出声,就越发衬托苏亦的特殊。
  “这小孩谁啊?”签到处的学生,忍不住好奇。
  黄莺歌小声解释,“苏亦,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咱们北大年纪最小的研究生,没有之一。”

  “原来是他啊!”
  众人恍然,然后开始打量着迎面走过来的苏亦。
  五五分,黑眼睛,白衬衫,搭配着灰色的西裤,擦得锃亮的头层皮皮鞋,如果不去观看那充满稚气的脸颊的话,活脱脱一个大人模样。
  只是那种脸太过于稚嫩了,让无法忽略他的年纪。
  苏亦走过去,“好巧,学姐,又见面,你怎么在这里?”
  黄莺歌解释,“跟昨天一样,人手不够,都是被老师喊过来帮忙的。”

  苏亦恍然,“学姐辛苦了。”
  “又笑话我。”黄莺歌露出好看的杏眼白了一眼,接着解释,“小师兄你们考古专业是单独复试的,在考古教研室那边,一会等人到齐了,我让考古专业的同学带你们过去。”
  北大考古专业虽然现在被归入历史系,却有很强的独立性,谁让考古专业从成立开始就有着自己的独立血统。
  北大考古专业可以追随到1922年的北大国学门,直到52年,新中国的院系大合并,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考古专业合并在一起组成了新的北大考古专业并且归入了历史系。
  嗯,到了54年的时候,新中国学习苏联教学经验,考古专业又改名了。
  改为历史专业考古专门化,直到57年才改回来考古专业。
  北大考古专业,几经易名,直到83年,考古专业才正式脱离历史系,独立建系。
  实际上,不管怎么改名,人还是那些人,新中国的考古学学科血统的传承,始终是一脉相承,而,所谓的改名,更多是一种行政手段,而非学术范畴。
  对黄莺歌口中的考古专业单独复试的话,苏亦并没有什么异议。
  生怕苏亦着急,黄莺歌又解释,“这一次,咱们历史系的研究生参加复试的人,只有八个人,结果,你们考古专业就占了五个,其他专业的老师,可都羡慕的很。”
  苏亦哭笑不得,这个哪里是什么值得羡慕的事情啊,录取名额有限的情况之下,报考的人多,就意味着竞争大。
  被刷掉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苏亦本身硬件条件还是最差的。
  这话,还真没有说错,他不仅大学没有上过,连高中也没上过,初中同等学历报考的北大研究生,要是不能在复试中逆袭,被刷掉的可能性极大。

  这种想法,也不只有苏亦一个人有,其他人也有,恢复高考的第一次招收研究生,尤其是北大这样的文科巨无霸,谁也没有信心稳上。
  除了苏亦之外,还有剩下最后一人没有签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