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7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法律系的复试点有点远,所以咱们要提前出发了。”陈飞说。
  燕大的校区不算太多,北大搬入以后,很多都是周边的家属区,后来得到了扩建,扩容。80年代北大法律系也才开始凑建,是在一家属区的房屋中办公的。
  这个时候的法律系,还在北大校外复试地点跟历史系南辕北辙。
  78年,北大的研究生复试模式跟后世差不多,院系分开复试,历史系跟法学系的复试地点不在一起,主要是以院系大楼所在地为主。
  按照陈飞的计划是先把苏亦送去文史楼,他再折回法律系那边。
  陈飞这个提议,被苏亦否决掉了,他的心智已经不是15岁少年,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并不缺,没有必然浪费陈飞的时间,陈飞也不见得就比他更熟悉燕园。
  “飞哥,文史楼的位置,我懂。”

  北大历史系就在文史楼,考古专业此时还没有独立出来,还属于历史系,自然而然也在文史楼。
  燕园的建筑物是一直都属于扩建当中的。
  建筑风格也延续了燕大建筑,灰色的清水砖墙体,简化的檐部装饰,教学楼采用歇山和庑殿顶,宿舍楼则采用硬山顶。
  古香古色,充满了历史感,成功地延续了燕园的风貌,古建筑建筑风格尤为地道,这一切很大程度归功于时任三校建委会的主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而文史楼就是50年代北大搬迁到燕大校址后扩建的仿古建筑群之一。
  文史楼的位置,苏亦是真的懂。
  这玩意,直到后世,还一直存在,并没有被拆除。
  也就是在北大图书馆的旁边,从芍园这边过去,穿过一些小径,很快就可以到达,苏亦真的不需要陈飞护送。
  前世,建设新图书馆那年,校方曾打算把50年代的地学楼和文史楼拆除,不过因为当时的教室不敷使用,逃过一劫。
  实际上,不拆除文史楼的原因,不仅仅因为教学楼不敷使用,而是北大内部以及社会各界都有很多的反对声音。
  虽然五十年代的北大建筑物,不算是燕园文物,但这玩意也是有文物价值的,仅仅是从建筑物艺术价值来说,就不逊色于当年燕大的旧有建筑物。
  几十年以后,不管是亨利·墨菲还是梁思成都属于历史中的人物。
  而,文史楼的存在本身就承载着无数北大校友的回忆,这种回忆的力量,有时候,是相当的阔怕,尤其是当这些回忆的人,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以后,就算北大的想要拆迁一栋宿舍楼都要慎之又慎。
  前些年,北大要拆除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三栋学生宿舍楼的时候,就闹得挺大,尽管会在原址修建新的宿舍楼,但很多北大校友还是对曾经的老宿舍伤怀不已,致念不断。
  反对的声音可不少,直接上了社会新闻的各大板块头条。
  到了后来,校方用旧宿舍的砖头制作成当纪念品寄给曾经的校友之后,才平息了各种争议。

  连拆个老旧的宿舍楼,都闹那么大,拆除文史楼会闹成啥样就可想而知。
  当然,日后,北大的人文学苑建成后,文史哲三大院系就集体搬迁了。
  这是以后的事,至于现在嘛,北大历史系还是在文史楼办公教学。
  最终陈飞也没有放心苏亦一个去文史楼,他仍旧担心苏亦会在北大校园迷路,一再坚持。
  这个时候,钱立群钱教授出现了。
  苏亦跟陈飞,不顺路,倒是跟老大哥钱立群一道,两人的复试点都在文史楼。
  苏亦望着钱立群笑,“钱教授,好巧。”

  钱立群无奈摇头,“你小子别闹啊,现在都是北大的师长,被听到了不好,教授这个称呼轻易叫不得。”
  私底下玩闹,没事,但在公众场合这么喊,其实不好,这年头,教授这个称呼就算在北大也是一个稀罕物,没几个评得上。
  就算是苏亦考的考古专业,除了,早些年从考古所聘请的兼职教授,现在,还没一个教授呢,就算是,考古专业的负责人苏秉琦先生也只有研究员称呼。
  至于苏亦报考的导师宿白先生也是一年后才正式被评为教授职称,这种情况下,教授这个称呼确实不能乱叫。
  很多时候,祸从口出,这点,钱立群比苏亦更加谨慎。
  苏亦不坚持,“行,以后,就叫你钱学长了,木有问题吧?”

  钱立群摇头,“别闹,就喊老钱。学长在咱们北大有点特殊,当年,***先生可是被蔡元培校长聘请为文科学长。”
  燕园昔日的很多老教授都如今已难寻踪迹。
  原因不能细说。
  主要是十年前,全国停止职称评选工作,直到去年才决定恢复职称评定。
  这种情况下,教授确实稀罕物。
  就连苏亦报考的导师宿白先生现在也才评上副教授职称。
  至于钱立群提到的文科学长,职权可比后来的文学院院长大多了,在苏亦看来,堪比分管文科的副校长。

  苏亦从善如流,“行,那就老钱。”
  说着,俩人朝着文史楼走去。
  此时的北大历史系所在地文史楼,跟后世豪华版的人文学苑比较,确实略显寒酸,却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一路上,钱立群还跟苏亦分享一下燕园建筑的历史。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苏亦复试的时候,可能需要。
  “相比较之前的燕大,现在的北大大了不少,这些年陆续购买了北部和西部的承泽园、镜春园、朗润园,主要用于兴建教师公寓。燕园北面就是圆明园遗址,不可能扩建,因此整个校园建设主要向东、南扩展。五十年代的时候,北大补充燕大未来得及修建的建筑:第一教学楼、文史楼、地空楼、化学楼、生物楼、哲学楼等都是在墨菲的设计框架下建造而成,并努力与燕大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说到这里,钱立群就刹不住车了,“燕大当年的校园规划还是很有野心的,只是由于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燕园周围的园子也都是大地主大名人,想要购入周边的这些园子,难度很大,所以当年墨菲设计的校园效果图并不能够完全实现,建国后,咱们北大合并了燕大,才得以补全这些建筑。”
  “其实,燕大要不被合并,想要扩大成现在北大的规模,还是很难的,二十年代,燕大建校的时候,镜春园仍属大总统徐世昌所有,这样一来,就有些尴尬了。因为当时朗润园已经被燕大租用作为教职工住宅了,中间隔有镜春园,不能通行,必须绕道东门外来往,很不方便。所以当时,燕大方面一直想购入镜春园,曾多次跟徐家洽谈,不过因为抗战搁浅,实际上,就算不是抗战,徐家人也不想卖。”

  说到这里,钱立群停顿一下,“嗯,现在朗润园也是教职工的宿舍,你们考古教研室的主任苏秉琦先生就住朗润园,还有东语系的季羡林先生也住朗润园,以后你成了宿白先生的研究生,估计没少要跑朗润园的,因为宿白先生也住朗润园,咱们很多文科教授都住朗润园,以后你有得跑了。”
  苏亦笑,“那我预先祝贺钱教授入住朗润园吧。”
  钱立群笑,“臭小子,还调侃我,想不想听燕园建筑历史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