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地·赵人·赵风》
第25节

作者: 酒量犹豪人渐枯
收藏本书TXT下载

  荀子,名况,亦称荀卿。
  翻开中国档案出版社的《邯郸历史大事编年》,“周赧王二年,赵武灵王十三年”词条下这样写道:“秦攻赵,取蔺,俘赵将庄;楚王、魏王如赵邯郸;荀况生于是年。”

  翦伯赞的《中外历史年表》予以同样记载,只是后者没有关于荀况的记录。
  是年,为公元前313年。
  如同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这本该是中国文化史、哲学史,甚至说任意一本史册都应刻意标红的一年。  
  烽烟滚滚中秦兵来犯,折将丢城,这事不得了;楚、魏两国元首齐集邯郸,如此重量级的三个人聚集一起,必然有影响国际局势的大事要商量,这事也不得了。
  但我认为,都没有最后一句话事儿大。
  到底谁更渺小,到底谁又更伟大呢?时光会让当初的市值颠覆,并最终重新确立价值概念。曾经的轰轰烈烈可能变为现在的鸦雀无声,曾经的卑微琐屑又可能成为今天的光芒万丈,隔着千年时光之河的淘漉,那场杀人盈野的酷烈战争算什么?那次左右国际时局的君王会谈又算什么?在今天看来,统统没有一个孩子的呱呱坠地时的嘹亮啼哭更让人为之瞩目。

  时常在想,赵国最终可以丢掉和氏璧,也可以丧邑失城,甚至也可以最终被秦灭掉,但它绝对不可以没有这一天,没有这个婴儿的降临。
  战后的德国人说过,我们因自己的疯狂而被世界打败过两次,但我们依然是骄傲的,因为我们拥有黑格尔。
  邯郸也很骄傲,因为从此它开始叫作——荀子的故乡。
  (待续)
  日期:2021-07-20 11:05:29
  二
  让我们回到2400多年前的齐国都城淄博,去稷下学宫里牵动下那个“最为老师”的宽大衣袍。
  公元前3世纪,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形成了当时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精神高地,最高等级的文化交流中心。尤为可贵的是,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也无论国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发表见解。千芳竞绽,百家争鸣,独抒己见,天阔海空。学者们互相争辩,彼此诘难,又相互吸纳,兼收综采,通畅无碍,形成一派思想大碰撞、大繁荣的局面。
  营造的学术天空是如此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其时,这里容纳了诸子百家中道、儒、法、名、兵、墨、农、阴阳、纵横等各个学派,著名学者淳于髡、孟子、邹衍、宋钘、慎到、田骈、接子、屈原、鲁仲连等,都曾经是稷下学宫的学士。
  天命之年的50岁荀况,从邯郸一路向东,来到稷下。
  在这个人文炳焕、高才攒聚的世界最高级别文化殿堂,“而荀卿最为老师”,“而荀卿三为祭酒焉”,是大家公推的学术领袖。  
  齐王重学,量才使能,授予来到这里的学者们客卿、上大夫、列大夫或稷下先生、稷下学士职位,都给予优厚待遇。学者们食享美味,衣着帛锦,出入车马迎送,享受齐国“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的优待,不赋予具体的行政职权,但他们对国事、对君王可自由发表意见,这就是所谓的“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由于他们“无官守,无言责”,自然可以言路大开,各抒己见,不作违心之论,不献阿谀奉承之辞,他们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驳,有彼此吸纳。自由无碍的学术争辩环境,也使学士们各自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
  正因为稷下学宫海纳百川、吞吐磅礴,这才成全了汲取儒、道、法及各家思想成就,而终成自己庞大而严密学术系统的荀子。
  战国晚期,天下一统趋势日益明显,而此时“一统”之意也频频出现在思想家的论述中。这意味着学术思想也到了总结综合的时期了,综合百家恰逢其时。
  可以说,没有稷下学宫就没有荀子。
  荀子恰恰就生活在这时,活跃在稷下。其高超的学术造诣,对百家学说的多年浸淫,独到的思想认知,都决定了最后来综合、梳理、批判、吸收百家思想的学术使命,只能由他来承担。
  舍他其谁?没人比他更适合了。
  三
  离开书桌,哲人永远是孤独的。
  政治可以让文化走近,但那是出于一种装饰心理,一种摆设之需,而不是土壤对雨水的渴盼关系。这基本上是所有真正文人的集体宿命。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齐闵王为此颇为自负,骄傲无比,作为稷下文人集团的学术领袖,荀子对齐王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劝谏齐王不可以骄傲自满,这样有亡国之祸。齐王对此不屑一顾,于是,荀子南下适楚。
  哲人的眼力就是如此老辣,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陷齐都临淄。
  公元前279年,齐襄王复国后,又招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此时,荀子在楚国,正逢秦将白起攻楚,陷郢都。战乱中的荀子离开楚国,再次回齐,投身于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意图再现往日稷下盛貌……
  公元前264年,荀子在齐国深感己志不抒,恰逢秦国延请,于是离齐赴秦。在对秦国进行全面考察之后,他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秦昭王不听。
  仰天叹上一声,走吧。
  公元前260年,荀子回到阔别已久的母国,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论兵。此时廉颇正统兵长平,赵括的长平悲剧即将上演。赵孝成王慑于秦军之威,想与秦议和。荀子从战略高度上说:“和与不和,关键取决于秦,秦国现在一心想的是击败赵国,所以派使者去他们也不会答应,不如派使者结交楚、魏,秦国会怀疑赵要合纵击秦,那么秦会主动与赵议和。”
  《资治通鉴》与《史记》都详细记录了这段精彩对答。其见解之深,运用之妙,让赵孝成王连连称是。遗憾的是,赵王终不能用。
  失望的他,只好背弃行囊再次回到齐国。
  此时,齐国朝政在君王后手里。荀子向齐相进言:“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并大加挞伐齐“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结果“齐人或谗”,荀子为此奔向楚国。
  客居楚国的荀子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但不久,就有人向春申君进谗,于是只好离楚回赵。事后后悔的春申君连连向远在赵国的荀子写信忏悔,坚请他赴楚,荀子才又回到楚国,重新担任兰陵令。
  就这样,荀子一路用他冷峻的目光观察,一路用他别有远见的思想归纳,一路用他不合时宜的语言进谏,一路迎接嫉恨与漠然,引谗见逐,不断遭弃。
  春申君死后荀子废职,他回到书房“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这个“数万言”,就是综采百家之说,万取一收乃成高峰的集大成者——《荀子》。

  (待续)
  日期:2021-07-20 16:18:19
  四
  很难用一个具体的称谓来界定他。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法学家?上承孔子,下启秦汉的儒宗?百家学说的总揆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