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近代中国的革命之路》
第9节作者:
沙梨熊 闲话说完,继续说如何新朝如何赢得认同感,是一个传统的桥段了。基本技巧就是用民粹主义和本土化包装自己。古今中外,概莫如是。例如袁记北洋上位期,逼禅继南,就是通过逼宫,满足民粹者反清的基本诉求,从而为顺利承袭南京临时政府的大统埋下伏笔,由此完成了自身合法性的构建。国民政府北伐时,以反帝民粹大旗打击北洋政府,到了入金陵后,掉过头来通过清党的方式与苏俄做切割,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代表传统道德价值的本土化政权。天朝也是一样,打天下时,把一顶美帝代言的大帽子使劲往对手的头上扣,但这还不够。因为天下初定,面对新占区的绝大多数旧国民们,光依靠这种抹黑敌手的政治文宣,还不足以为自己的合法性做铺垫。大伙还在围观,这些北佬除了兵强马壮,还有什么能号令天下的大义名分。
运气好,开门见喜,美国上赶着来送大礼。中国国民是很单纯善良的,长久以来的社会心理形成一种普遍的国民认知,大伙认为凡是能带着偶们和洋人开打的政权,那就一定是爱国爱民的正统政府(东方人思维,其实也蛮搞怪的。西方是管家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有事时,管家替主人挡,是正常的。可东方是主人与佣人的关系,来了外人,正常的逻辑应该对佣人是个利好的变数,可佣人偏偏不怎么想,佣人反倒会说,俺虽然不爱主人,可俺爱这个家啊,于是就会反为主人所用)。
把握了国民心态,出兵,于是上至士绅旧贵,下至贩夫走卒,纷纷出钱出力,而借被鼓噪起来的社会性民粹大潮,通过对话语语境的巧妙引导与偷换,自身的合法性也就塑造成功了。至于日后的与苏联渐行渐远,则是完成本土化诠释的注脚,一个彻底的华丽转身。
除了上述这个关系核心价值构建的大命题,还有几多好处。由旧入新,会有很多遗留问题。例如庞大的军队如何安置,封赏不均导致拔剑击柱的风险如何规避,包下来的原军公教人员如何处理,对手的社会基础如何瓦解,全是重中之重。而一出兵,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美军消耗,边疆屯垦,剩下来就没多少了,借外战可以顺理成章的肃反了吧,而且不用政治清洗而用除内奸的名义,多大义凛然。战时经济,对有产者私产的国有化初步摸底整合就名正言顺了。支前了,农村地力是不是要重新评估了,公社合并的前期调查不就有了,林林总总,总而言之,借用外战的名义,把原来所有棘手,会坏了名声,又不得不做的难题,全都套上了漂亮的外衣,一口气打包解决了。
当然还有一个胜负问题,但这比起藉由开战带来的巨大国内政治红利,简直微不足道。因为只要宣传机器在手中,不管真实战况如何,媒体文宣上随时随地都可以用铅字和口水把美帝打得落花流水,把他们逼回谈判桌前,赢得伟大的胜利。
有人问如果美帝真打进来,直捣黄龙呢?这种可能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其实就是一个袁绍式的国家,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只求能保障自身那一点利益,老美就满足了。如果指望他们担起更大的道义责任,那就看错人了。如果老美真要有长远眼光的话,但凡把他日后扔在几级岛链上的投资,拿出那么一点放在当年的南京身上,也不会有后来那样的结果。看美国每次战争,都是如此,便宜占到一点,人死了个把,于是见好就收,byebye了您那。做美国的国民当然很幸福,但做他的盟友,尤其是需要他力挺到底的时候,实在够戗。太祖就是吃定了老美这一点,与之周旋,而且这套老鼠戏懒猫的经验被世界各地的有志人士纷纷效仿,都获益良多。从小胖到小内,全是此中高手,只有老萨运气太背,碰上小布这个吃生米的,认死理,干到底,最后王朝崩塌。不过自从奥黑上来,世界各地的大佬们都长出了一口气,民主党嘛,嘿嘿,俺们无风无险又四年啦。
丢失东亚的千古罪人
铁肩担道义的一代明君
日期:2009-09-24 12:59:29
既然有人想给小熊上近代史普及课,那小熊今天破例,干脆把民初临时政府那一节再深入一层。
宋,孙对应和战之间最后的一次角力,包括浙系内部有什么奥妙?宋主和,想逼孙就范,通过光复会的老章,指使驻宁浙军闹饷,以此作为宋在国会哭穷主和的由头。当时粤军已经北上徐州,驻宁四军,镇军主战,往北开拔,苏军依附于黄兴,而黄偏他的湖南小弟一些,还有淞军,其实就是李燮和掌握的湘军,他是坚决反孙的上海小弟其美的。南京国会里宋系的压力,其实孙是扛不住的。
当然宋还有一个担心,万一这边发出和谈讯号,那边袁不能顺利逼宫,局面变为不是和袁,而是和番,那就尴尬了,排满的基本价值是不能背离的,所以宋还有一手准备,暗地让援鄂湘军的头头赵恒惕,从湖北前线再来一个主战通电,以作预备,万一袁不能成为南方谈判对手,那前次南北议和密电的签字者,即首席负责人大总统阁下,就会在宋控制的国会里被反过来扣上一顶和谈误国的汉奸帽子。然后宋拿出电报,标榜湘军最爱国,革命要到底,最后由他的责任内阁来指挥北伐。宋也算是缺德的了,这样算计大炮。
再说浙军,光复会,包括同盟会,到底里头千丝万缕是个什么关系。从地域上来看,宁波,湖州这批小浙江是一个系列,依托上海和同是闯海人的粤系,气味相投,属于孙系同盟会的骨干,而另一伙,乡土气息浓郁的浙西以及士绅味比较重的杭绍一带,则是陶章等人一派的光复会分子,以浙军内的系统分,有陆师系,武备系,将弁系,士官系,前两个,都是原南京,保定委培的本省军官,将弁系是前身是大通系,也就是预备警校,这哥三个原则上都属于光复系,而士官系是海归,属于同盟会直辖。蒋属于哪个阵营,很清楚的。有意思的是同盟会里的小浙江,在本省的实力却又不如光复会。而陶,章在外,势力又不如孙,他们反孙的支点恰在脚踩光复,华兴两会的湖南人李燮和,而李又是宋在上海的大桩脚,在上海,陈李互别苗头,陈想往老家动一动,李就支持陶先一步占浙督那个位置,背后自然还有宋在撑腰。于是陈又找蒋,运作一番。
蒋又为什么那么积极,一是派系关系,为派系出力是应当的,而且还有私怨。蒋在少年时期决定走这条反清之路,引路的明灯就是徐,徐本是光复,同盟双料乱党,一开始是想缓进,先在安徽无间道再说,结果陶大哥疑心他贪图富贵,舍不得玩命,就来激将。徐受不了内部压力,就提前发动,千刀万剐去了。事后检讨,组织内部舆论自然对陶的激将法逼死同志不满。一来二去到了辛亥,小蒋正好从另一个浙系大佬吕公望口中得知当年自己的偶像老徐是被陶激死的,好么,当初逼死蒋的偶像,现在又想搞蒋的大哥,于公于私,委员长都一定要做事了。日后蒋的长孙娶了徐的孙女,某种意义上也算上代追星,隔代还愿。委员长原来也是死忠粉丝来的。
今天扫盲太累,更新明日请早。
日期:2009-09-24 21:11:34
又要扫盲,可怜小熊老是回复,都没有精力更新了。
宋案的流程,宋北上前的南方行,从桃源老家出来,长沙,武汉,,安徽、,杭州、南京,这是干嘛,湘谭,鄂黎,皖柏,浙朱,宁程全都入毂,南方各实力派系的整合由此完成,但光有南联盟,他还没有十足把握,但为什么他会吟出:“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这样嚣张的诗来。这就涉及到他早就在袁的身边埋下的党政军三条伏线,许梁为参议院长,进步系可得到国民系在众议院的一定让渡,许赵为元首,用宋的说法,他们联手拱翻各自上头的两只猴子,打造赵宋天下,许段为参军长,这条路由小徐在走。所以宋才那么有把握,进京之后,他的阁撰,责任内阁完全是稳行的。袁在他眼里,和孙一样已经是个出局者了。
为什么说这么多,宋案一爆,陈孙自然获益,应的角色可能是想吃两家,一面给陈办事,一面通过洪,把宋埋在北方的暗桩,卖给了袁,这才是赵仓皇辞官的原因,东窗事发,宋既死,他也不保。最后果然挂点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