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29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此轻松、确定、毫不避讳地说出来,也就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刘邦只好问道:“为之奈何?”怎么办呢?
  张良的对策脱口而出:“取上素所不快,计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选择一个你最不满意、大家又都知道你最不满意的人,先封给大家看。
  刘邦很早就有种感觉,自己这几位重臣说不定在哪里学过读心术。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清清楚楚,一个个都是读着你的心思说话,你这边话还没出口,他们的对答已经等在嘴边了,言不由衷、含糊其辞都用不上。比如此刻,你担心什么张良明明白白,比你还明白,从头至尾没有提及韩信二字,但又毫不含糊地告诉你:汉王啊,韩信这件事情你没有办好。再说其他还有什么意思?!只能照办,立刻、赶紧。

  刘邦立即大宴诸将,公开宣布封雍齿为什邡侯、食2500户,在宴会上又公开督促加快核定功劳、加快赐封。
  宴后,诸将都高高兴兴,说:“雍齿且侯,吾属亡患矣!”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雍齿(?-公元前192年),沛县子弟之一。此人乃沛县世代富豪,和刘邦关系一般。沛县的起义一开始就成为全县性行动,主要是萧何的影响,全县有头有脸的人物几乎都参加了——绝非只是农民,更绝非只是贫苦农民,雍齿也是其中之一。最初的军官大都是雍齿这般带着自家人马的“大家”子弟。刘邦第一次率领队伍外出攻城略地,安排雍齿留守丰县。雍齿本就看不上刘邦,又阴差阳错成了刘邦的下属,不大甘心,便投靠了陈胜刚刚任命的魏国丞相周市。虽说都是义军,但地盘从一开始就分得很清楚。刘邦回军,丰县成了魏国的,雍齿成为魏国的守将。后来,刘邦不止一次打算杀了雍齿,都由于资格很老、萧何等一帮老人都不吭声而作罢,越往后越是如此,也就没有能杀得了。如今,又正式赐封为侯了。(或有读者弄不明白萧何等人为何容忍这种背叛行为。无它,他们不认为这是不能容忍的行为。)

  因为一个可能谋反的,封了一个曾经谋反的。西汉历史上,因为一人封侯而大宴全体中高级将领的,唯有这一次。刘邦这事情办的很窝囊,但确实稳定了军心。
  随后,陈平也找来了。陈平也在第一批封侯的功臣当中,封在老家、户牗侯。陈平说:“此非臣之功也。”刘邦说:“吾用先生计谋,战胜克敌,非功而何?”陈平又说:“非魏无知臣安得进?”魏无知乃陈平同乡,陈平投奔刘邦是此人举荐。刘邦只好说:“若子可谓不背本矣!”(《汉书·陈平传》)(刘邦开口便自称乃翁、动辄就给人当老子的现象,被后世严重放大了。就史籍记载看,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对臣子都用尊称,或公、或先生、或爵位、或职务,自称乃翁的极少。)

  这是明明白白、而且毫无商量地为魏无知请封来了。
  刘邦一边决定赏赐魏无知,又觉得陈平好像是有意显摆知恩图报、影射自己忘恩负义。

  韩信这件事情,真的是办砸了。
  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当下确实稳定了军心。但又办了一件更大的错事,错上加错,直接引发了功臣谋反的风暴。
  日期:2021-04-20 18:13:45
  25 血缘王取代功臣王
  ================
  在陈县诈擒韩信时,韩信帐下大夫田肯曾经当场向刘邦表示祝贺。话很绕,首先说:“甚善,陛下得韩信”,说韩信抓得好。接着罗列秦地形胜,然后罗列齐地形胜,又说齐地和秦地一样重要、可谓东西秦,最后才说到他的建议:“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汉书·高帝纪》)这个人,后来再未出现。但司马迁和班固对这件事情、这段话却颇为重视,都在刘邦传记中占了较长一段。
  这件事情的疑点在于:在场诸王、列侯、文臣武将多得数不过来;当时是等级社会,在这种场合他根本就不算个人物,怎么能轮得到他出头露面表示祝贺呢?大家都还没有从震惊中醒过神来,他怎么能如此冷静?
  田肯这番话,怎么听怎么像是反话,像是拐着弯儿为韩信鸣冤。
  此人大概知道刘邦和韩信的矛盾是从请封齐王开始激化的,便拐着弯儿指责刘邦疑心太重、为韩信喊冤,说抓了韩信也不解决问题,关键是除了姓刘的谁也不能为齐王。刘邦一生重大决策的建议者,这样之前不知来历、之后不知去向的极少。此人可能是齐人;汉军方面长期在齐活动的唯有韩信。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他可能是准备拼了命为韩信喊冤的,准备死一个轰轰烈烈。没想到被刘邦当作重大建议,反而奖励了5百金。

  此人后来再未见踪影。大概是因祸得福、找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置地买房当逍遥公了。5百金,在当时大概能在中等生活水平层面实现财务自由。
  刘邦不可能听不出来田肯话里有话。但在当时不宜追究,只能反话正听、难听话当好听话听、话里有话当话里无话听。事后,极有可能还就是因为这番话,刘邦开始考虑以刘氏诸侯王取代异姓诸侯王。这对于西汉是大事,可能就是太史公和班固都详细记载的原因。
  对于异姓诸侯王、功臣王和刘氏诸王、血缘王的问题,刘邦的考虑和大家不一样。大家看到的是,刘氏诸王也是诸侯王、血缘王极可能还不如功臣王。刘邦看到的是异姓诸侯王是他姓旁人,刘氏诸王是老刘家自家人。换而言之,就是一般邻家大爷的考虑,溏灰比土热、自家人总比外人要可靠。

  所以,关键并非田肯建议,而是刘邦自己当局者迷,误以为防止诸侯王造反的灵丹妙药了。深层而言是将秦朝灭亡的教训归结为没有实行封建制度、照抄照搬了周公姬旦大分封的历史经验。
  周公姬旦大分封是古代史上的创举。但却存在两个长期而普遍的误解:一是将两次误以为一次;二是将以功劳为根据误以为以血缘为根据。
  武王姬发伐纣之后的第一次分封范围很小,只是商之余民和远古圣王后裔,周族并无人受封。孔孟之后、战国后期的学界领袖荀子可能较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说牧野之战联军获胜的直接原因是商兵临阵倒戈,周族中也就无人因伐纣而立功,无功自然不能受赏。(参见《荀子集解·儒效篇》及王先谦注语。)其实还有一层原因,在这场革命中,只有纣王本人的部族联盟首领、天子的位置被否定了,之外,他的兄弟、子侄和商族的其余大小部族首领程度不同都是反对他的,地位自然不能被否定,也就没有空余出部族首领位置来。无功劳、也无位置,也就无人受封。换一个角度看,功劳和位置又是自然连在一起的。这一阶段分封的根据无疑是功劳而不是血缘。

  之后,姬发很快去世,姬旦掌握了周王朝的最高权力。相对于周族全族无人立功受赏、大家的地位都原地不动的状况,唯有他进了一步,就等于是一人专享了文王、武王两代人的功劳。周族的兄弟子侄、族人都不满意,兄弟中排行老三的管叔牵头发动叛乱,最终酿成三年内战。从理念层面看,管叔坚持的才是以血缘为根据,认为自己是周文王姬昌第三子,应该在第二子姬发死后接掌最高权力;而姬旦坚持的是以功劳为根据,认为自己虽然排行第四,但对于推翻商朝的贡献更大,理所应当接掌最高权力。这场内战就又是血缘和功劳的较量,姬旦最后的胜利就又是功劳的胜利。期间,中原和东方的部族首领跟着管叔叛乱或死或降或亡,空出大量部族首领的位置来,这才有了姬旦主持的第二次大分封。周部族成员只要不是傻子白痴,都成为了不同等级的、占有不同数量领地领民的贵族。(中国的贵族就由此而产生。此前族无贵贱之分,所有的部族都是自然形成的、都是平等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