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20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是变事明确举报韩信谋反,那就只能是刘邦根据变事内容认为韩信谋反。但随后的兴师动众又并未坐实韩信谋反,只好按下不提,变事因而成为一桩无头公案。法律规定,举报失实应该反坐;举报证实应该重赏。这一举报者先应该重赏后应该反坐,结果却是黑不提白不提,轻松凌驾于王法之上了。谁有这般权力?
  ——切勿因此就认为是刘邦故意作假、蓄意陷害。如同努力模仿贵族一样,刘邦有的时候也故意学坏,但还是有底线的,不至于此。这件事情,更可能缘于看法不同。同样事情,韩信认为是正常行使诸侯国王的权力;举报者认为有问题、应该报告;刘邦则认为是谋反、甚至是造反。
  韩信可以肯定不是“反”,甚至也不是“谋反”或“欲反”。打遍天下无敌手、手握数十万大军、由三晋而燕赵而齐鲁而吴楚、坐断大半天下的汉军前方统帅,哪里能是这般造反?!这两件事情都是公开的,不是秘密行动。带军队巡行郡县也好、收留钟离眛也好,他都认为是诸侯王权力范围内的事情,无需背着刘邦,也无需报告刘邦。若在战争年代,更是寻常事。而在战后,汉初各诸侯国的丞相都是诸侯王自己任命,收留一个钟离眛他可能根本没有当回事。且项羽垓下大败后的楚军将士,大多应该是成为了韩信所部的俘虏,其中将领应该不止钟离眛一人,数量应该很大。所以,刘邦能知道韩信收留了钟离眛。这样一来,所谓问题,充其量是没有及时执行刘邦命令把人抓起来。

  刘邦却认为这两件事都是自己这个皇帝权力范围内的事情。不仅不能背着他,而且应该事先请示报告;在战争年代或不得不容忍,在和平年代则无论如何不能再容忍了。可是否需要报告,并无相应规定,又如何能视为谋反根据?!显然,刘邦并不相信韩信。这是导致他错误认定的直接原因。
  深层原因,二人对于皇帝权力范围的认识距离太大。韩信虽然是牵头拥戴刘邦登基称帝的,并没有准备让刘邦成为秦始皇那样乾纲独断、一言九鼎的皇帝;刘邦虽然是在韩信牵头拥戴下成为皇帝的,更没有准备当一个韩信满意的、周天子或春秋五霸那样盟主式的皇帝。还是那句话,韩信并没有真的将刘邦当(dàng)皇帝,而刘邦却是要真的当(dāng)皇帝。后世熟悉的皇帝制度和皇权至上的理念,还没有成为社会现实和社会共识。即将发生在韩信和刘邦之间、进而扩展至西汉功臣和刘邦之间的故事,本质上还真的是实行什么制度的博弈,或也类似后世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斗争。

  共识很重要。有了共识,往往心领神会;没有共识,不免无事生非。
  日期:2021-04-08 21:40:00
  14 刘邦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
  西汉功臣中,功劳最大、权力最大、封地最大、影响最大的都是韩信,但却很难说是刘邦给的。(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汉书》韩信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二人原本不相识。韩信是刘邦被封为汉王、进入汉中之前投奔而来的。后来夏侯婴推荐,用为治粟都尉,也并没有真正进入刘邦视野。再后萧何又推荐、说才堪大用,刘邦仍未下决心。韩信遂逃离汉中。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拜将的故事: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拜官,乃夏商周三代古王朝以至春秋战国各级贵族领主任用官员的规定礼仪。国君拜将、拜相,要格外隆重一些,要专为设坛、择日斋戒、焚香沐浴、登坛以拜,向被任用的官员行拜礼,并授予符节印信等权力象征,目的在公开宣示被任用官员拥有自主决策、自主赏罚的充分权力,且国君也不居中牵制、干涉。追根寻源,是远古君臣双方社会地位平等的表现。具体礼仪已不可考,《西汉演义》的描写基本不可信,《六韬》中的一段或接近一些。唯有一点可以确认,拜官是国君向被任用的官员行拜礼,拜礼就是跪拜,但不叩首,所以又称空首。西汉时有皇后跪谢臣子,东晋时有皇帝对丞相行礼的正式规定,或都是痕迹。隋以后迅速绝迹,开始实行中央集权+科举的选举、任命,本质上已经不是拜官。再有类似说法,只是沿袭、借用而已。

  汉军诸将中,韩信之外,再没有人享受过如此礼仪。萧何提议,缘于传统,更是为了还是汉军中的新人、只是一名中下级军官的韩信能够令行禁止。刘邦和韩信之间的矛盾,也并不是因为曾经向韩信行跪拜之礼。刘邦还真不是那般小心眼。
  但是,刘邦对韩信的不放心还确实是登坛拜将、将兵符交给韩信那一刻就开始了。沉甸甸的兵符一离手,心就提到了半空。这其实很正常。好比一个人将自己寥寥无几的本钱全数交给别人掌管,如何能够放心?!
  但又还不要紧,一直到再入关中、定三秦、进中原、合诸侯、下彭城,都不要紧。期间没有大规模、长时间分兵,他和韩信都和汉军主力待在一起,大将军就只是总参谋长,那是他比较放心、感觉舒畅的一段。旗下人马急剧膨胀到50余万,一路打到彭城、日日置酒高会,好不惬意。没料到被项羽3万精兵打得一败涂地,几乎丢了老命。
  仓皇逃命途中,他反反复复想到了出关以来韩信反反复复的提醒,这才知晓这个年轻人真的厉害。但也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不放心。但又不甚要紧。他自己只顾一路逃命了,是韩信负责一路收拢人马,并带队到吕泽处和他汇合,并没有乘机脱离、自立旗号。

  各路诸侯都反戈一击重归项羽旗下了,魏王豹占据河东、上党一带,他陷入严重的腹背受敌状态。当面的项羽是劲敌,这时还根本没敢想吃掉人家,每日操心的都是怎样能不被人家吃掉。不得已只得接受韩信意见,让韩信带领汉军主力先去吃掉魏王豹,以解腹背受敌之困。
  曹参、灌婴等带着兵马跟韩信一走,他的心才是真正放不下了——韩信如果不回来了、像他刘邦一样自己干怎么办?想了想,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隔空痛骂一阵、只是多了个对手。韩信智取魏王豹后,又请求增兵3万,说要一鼓作气拿下代郡、燕赵,还提出了由燕赵而齐鲁、彻底战胜项羽的方略。韩信已经带走的、再加这3万人,几乎就是他的全部家底。盘算再三,还是给了,却坐卧不安、饮食无味。韩信自己干怎么办?从此,这个念头就一直萦绕在心头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