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19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时间、这个人物和事情的性质连在一起,好似开国大典刚刚结束,下边就举报第二把手造反,紧张得令人喘不过气、拐不过弯,和刚刚经过十多年苦战而艰难胜出的欢欣鼓舞反差太大,和大家身心疲惫、“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史记·吕太后本纪》)的心理状态更不相吻合。
  但举报变事的原文却从始至终未见记载,相关史籍都就是下边这样一句大同小异的话:
  《史记·高祖本纪》:“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
  《汉书·高帝纪》:“人告楚王信谋反。”
  《史记·陈丞相世家》:“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

  《汉书·陈平传》:“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
  《史记·淮阴侯列传》:“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
  《汉书·韩信传》:“有变告信欲反。”
  这份变事的原件似只有刘邦曾经见到。其他人,事前事后、都未曾见过,所有人都只是听刘邦转述。而举报者又不知姓甚名谁,来去全无踪影。这在事实上,就是刘邦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刘邦贵为天子,涉嫌无中生有、弄虚作假。尽管已经过去两千余年,也还是值得讨论。
  所谓“变事”,不是一般的上书、告状信。

  “变事”一词,《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逸周书》中均未见到。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策》中出现一处,文曰:“犹不知变事以攻宋也”。这一概念有可能是战国后期才开始出现。
  《史记》中出现“变事”、“变告”10处。9处指专门报告制度。其中淮南王英布谋反前,怀疑手下中大夫贲赫和王宫姬妾私通,“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史记·黥布列传》)。朝廷似乎有专门规定,声称上言变事者即可乘驿站传车前往长安。
  《汉书》中出现“变事”、“变告”14处。13处指专门报告制度。其中刘向在汉元帝时和宦官、外戚斗争中“使其外亲上变事”,遂被指斥为“叫令人言变事,诬罔不道”(《汉书·刘向传》),被免为庶人。这是在政治斗争中利用变事制度。
  《张家山汉简》中最少出现“变事”2处:
  郡守两千石官、县道官言边变事急者,及吏迁徙、新为官属尉、佐以上毋乘马者,皆得为驾传……丞相、御史及诸两千石官使人,若遣吏、新为官及属尉、佐以上征若迁徙者,及军吏、县道有尤急言变事,皆得为传食。(《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这是关于上言变事者免费乘车、免费食宿的规定。
  《居延汉简》中最少出现“变事”4处,其中内容相近的是:

  肩水候官令史觻得敬老里公乘粪土臣憙昧死再拜上言变事书。(转引自:(英)鲁惟一著,于振波、车今花译:《西汉行政记录》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1页。)
  肩水,居延(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带)边境线上一处汉军边防哨所。候官令史,相当于哨所首长的文书。觻得敬老里,此人籍贯。公乘,此人爵位。粪土臣,小吏自谦。憙,此人名字。昧死再拜,行文起始习惯自谦语。上言变事书,上书性质。这片竹简可能是变事送出后、按照规定留下的发文登记。
  这一记载的主要价值在于:是候官令史具名上书,而不是令史代为书写、候官具名上书。这应该是有明文规定的,按照规定,这件事情属于令史的职责,候官虽然是首长可能无权干预。
  综合推断,变事可能是西汉建立伊始就已经存在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直通皇帝的上书制度的一部分,是针对谋反、入侵等重大突发事件的专门报告制度。必须强调,这显然是公开的、正式的朝廷工作制度,而不是偷偷摸摸的特务制度,更千万不要以为古代中国历代皇朝都有特务机构。真没有那么回事,秦可能就没有,西汉则可以肯定没有。此后历朝有的也都不甚要紧,真正泛滥成灾是明朝朱元璋的事情。不要为了吸引读者而牵强附会、硬把中国古代政治一律解读成为特务政治,真的不是那么回事。

  中国历史主要是咱们自己抹黑的,别人极少;主要是官方抹黑的,民间一般没有这种能力。每一次朝代更迭都是一次大规模全方位抹黑,每一个新朝都毫不留情地抹黑前朝,忽略了那就是中国历史。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中国历史终于落得个通体污渍斑斑。说哪里不好,人们很容易相信;说哪里好,人们很不容易相信。日积月累,便渐渐感觉民族自信出了问题。不是说咱们这个民族就没有毛病,而是无论优点、缺点都不能客观清醒看待,一说优点就狂妄自大、一说缺点就妄自菲薄,从而影响了对自身认识的客观和公正。人贵有自知之明,民族也贵有自知之明。

  日期:2021-04-07 21:49:38
  13 韩信谋反可能是一桩无头公案
  =====================

  根据变事的形成,分析刘邦收到的、举报韩信谋反的变事:
  ——是规范的、制度化的公文。报告人可能也是个“粪土臣”,可能是汉廷公开派驻诸侯王和方面大员身边的,负责汉王和诸侯王、方面大员之间的上传下达,甚至可能就是驿站制度的一部分。通过驿站这个官方的、公开的渠道传递上来,发文机关和收文机关都应该有登记。所以,史家能够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份文件存在。但原件,刘邦之外似再无人见到。
  ——有说“反”、有说“谋反”、有说“欲反”,三者不是一回事,变事不可能同时使用这三个概念,史家更不可能如此随意。《史记》用了“谋反”、“反”,《汉书》又增加了“欲反”,都应该有根据。史家记事、论事,不能生事、造事。司马迁和班固在不同原始记录中见到的可能就是不同定性,也就使用在了相应的传记中。亦即,虽然他们都未曾见过原件,但原始记录的定性还是留下来了,且本就不一致。

  ——内容,应该就是两件事:主要是说韩信收留了项羽麾下主要将领钟离眛,刘邦命令把人抓起来,他还当贵宾养着。其次是“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书·韩信传》),说他作为楚王第一次巡视郡县时,带着军容严正的队伍。后一件极可能只是报告韩信活动顺便提及。若作为举报内容,就有悖常识。韩信的封国原为项羽封国,韩信初次之国有点像是占领者进城的意思,不陈兵出入难道还能单枪匹马?!

  ——变事应该不是明确怀疑韩信谋反,更不是明确说已经造反,而是就事论事,报告上边这两件事。因为,韩信后来和陈豨联手谋反时,举报者重赏为两千户侯,并有名有姓记录在功臣表中。这个“粪土臣”如果明确举报或明确怀疑韩信谋反,那更是大功一件,应该同样封两千户侯,最少也应该和后来的举报者分享两千户,而且也应该载于功臣表。但此人姓甚名谁一概不知、踪迹全无,更没有受赏。这于事理不通,破绽明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