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6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站在刘邦及其子孙一边,也不站在西汉功臣及其后裔一边。预设了政治立场就只能从一个侧面走近历史,且一个侧面的历史故事早已汗牛充栋,又何必再浪费大家时间?!传统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秉笔直书、平心而论,笔者心向往之。
  ——史料有异议的,均以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为准。该书作者大都是各领域专家,观点自然不一定都正确,但对待事实大都比较严谨。其中未涉及的、或是有疑点的,为笔者自己考证。例如举报韩信的变告被刘邦误读,再如汉初废立太子时、强请张良出面的是吕泽还是吕释之,等等,都会特地说明,以求教于大家。

  ——笔者非专家、非权威,切勿以为一定有道理。充其量是一得之见、一孔之见,欢迎批评指正。咱们绝大多数人都难逃认知偏见的陷阱。贴近历史的客观解读,是且只能是若干人的若干一得之见、一孔之见的互相启发、共同累积。如果某人单独承包了客观,那就或是神仙,或是已经跌入了认知偏见的陷阱。认识历史或亦如创造历史,是平行四边形的合力?!
  以上权为指引,希望能帮助有兴趣的读者朋友走近西汉功臣。
  日期:2021-03-25 13:17:18
  1 牵头拥戴刘邦称帝的是韩信,又是史上拥戴第一人,可谓始作俑者
  ==========================================

  臣相对于君而言。西汉功臣作为一个整体、和他们的君主刘邦之间的君臣名分,是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在定陶(今山东曹县一带)正式确定下来的。(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汉书》刘邦、韩信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牵头操办这件事情的是汉军前敌总指挥、楚王、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军事大家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
  他和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一起,七位诸侯王联名拥戴汉王刘邦称皇帝。上书曰:
  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刘邦的回复诏书很快就下来了:
  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亡实之名,非所取也。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
  这是《汉书》的记载,上书人和《史记》不同。司马迁分别记为“诸侯及将相”、“群臣”,班固明确记为七位诸侯王。这里选择《汉书》记载的理由是:1、马在前、班在后,班固改动应该有根据。2、垓下大战最终胜出后,刘邦刚刚重新、正式分封了七位诸侯王,他们所以上书拥戴,此为事情的前因后果。3、刘邦和麾下多数将领的正式名分从一开始就是主仆。他们可能还没有资格管这个事。所以,这件事情应该是刘邦和七位诸侯王之间的事情,积极性最高的是牵头上书的韩信,主要是他和刘邦之间的事情。

  《资治通鉴》中关于刘邦称帝只有一句话,“诸侯王皆上书请尊汉王为皇帝”(《资治通鉴》第十一卷),具体过程全无记载。如此省略,客观后果有二:1、淡化了韩信的牵头作用;对于只看《资质通鉴》者等于否定了韩信牵头的历史事实。2、绝大多数读者读到这句话,大概都是下意识地等同于后世朝代更迭之际都有的作秀一般、走过场那样的拥戴,忽略了这是第一次、是首创。

  拥戴这件事情的知识产权极有可能就属于韩信。
  在此之前,自尧舜禹汤、至战国结束大约三千年间,咱们中国没有皇帝,最高统治者称王而不称帝。称王和称帝的不同,在理念层面、主要是恃德和恃力的不同;在实践层面,王直接领有、享有产权和治理权的只是千里王畿,而不是普天之下。亦即,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这三千年间都没有皇帝。
  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是秦始皇嬴政,但并非拥戴而来,《史记》记载得很清楚。灭六国后,他觉得继续称王和丰功伟绩不相称了,下令重新讨论。丞相们建议称“太皇”,他自己改为皇帝。显然,提议的、做决定的,都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不存在拥戴。
  这样一来,韩信牵头拥戴刘邦称帝、与后世拥戴的不同就很明白了——无先例可循。后世都是模仿、都有借鉴,他是开创。

  韩信为何要拥戴刘邦称皇帝?
  上书说的很明白:大王您是王,我们也是王,没有个上下之分不好;您的功劳最大,您当皇帝吧。再说白一些,就是您封了我们了、我们也得封您才对,就是大家互相封的意思。如果是后世历朝、尤其是两宋之后历朝臣子,一眼就能看出不妥当,根本就不会这样写。但韩信认为很合适,还是一番好意、满腔热情,说不定还希望由此改善和刘邦的关系。
  刘邦显然不领这份情、更不吃这一套,书面答复将信将疑、不冷不热、不轻不重但又是明明白白地回了一句:我听说皇帝不是靠功劳当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们谁比我的功劳大,难道就可以当皇帝?!然后毫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表示:只是一个名义的皇帝,我也不想当。最后更咄咄逼人地责问:你们准备让我当这个皇帝,又准备怎样当臣子呢?!
  这些问题好似箭一般嗖嗖嗖就过来了,韩信根本没有想到过,更无法回答。
  他那个脑袋里、从读书时候开始、大多数时间都在琢磨打仗,从古人打的仗到别人打的仗再到自己打的仗,随着战事减少,又从自己打的仗到别人打的仗又回到古人打的仗,非如此不能成为兵家,既成为兵家在其他方面就不免反应慢、甚或有点不够数。他疏忽了、也许完全没有想到,这个话别人能说,他不能说。如果论功劳当皇帝,他韩信就是第一个比刘邦功劳大的,大半个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在后世看来,这岂不是要命的疏漏?!当时人看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但也是以下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

  韩信啊,智商足够高,情商实在低。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不由回想到年少之时、投军之前在淮阴城下、淮河岸边遇到的漂母。
  那时,他的人生轨迹难堪到了极点,吃饭问题没了着落,一连几日无以果腹。好像也想过乞讨,但面子比肚子重要,终是不能开口。无可奈何,徘徊到城北河边,尝试钓鱼。人走背字的时候,鱼儿也总不上钩。饥饿难耐,一筹莫展。河边有替人漂洗的妇女,其中一位面善的大婶看出来了,将飧食分给他一半。(当时一日两餐。第一餐称“朝食”或“饔”,第二餐称“飧”或“食”。饭点也是两个,上午7至9时为“食时”,下午3至5时为“餔时”。)他谢了。

  这事情本不可以重复;否则就是乞讨了,这点道理他也懂。可饥肠难耐,第二天下午又徘徊到了河边,也还是不能开口,但又不由自主地盯着人家带饭的陶罐。漂母又将飧食分给他一半。一连数十日,都是如此。他感激不尽,感激漂母分食,更感激能够无需他开口而分食,给他留下了读书人最后的颜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