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5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作为汉语重要特色的成语,还不是太多。
  沿用至今的大量成语,相当一部分就产生在两汉。而语言的丰富发展,是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汉语成语形成与分布,或是一个很轻松的论文课题。本书稿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或都可以当论文课题,但不一定都轻松。)
  ——庞大的常备军尚未出现。
  西汉国家主要是依靠信用维系而不是暴力维系,整体仍然处于孔子所谓取信于民的阶段。
  庞大的常备军实际是到北宋才建立起来,而真正依靠庞大的常备军维系国家是从元朝开始的。此前数量都很少,西汉只有数万;东汉只有数千;唐朝的府兵更接近于后世的预备役、也还不是常备军。
  咱们的历史上确实有过主要依靠信用维系国家的阶段。那是古典版的中国特色、是古老中国令人自豪的、璀璨夺目的光芒。所谓文明,斯言诚哉。当然,后来被认为野蛮,也不冤枉。
  ——西汉的制度可能不是“汉承秦制”。
  所谓“汉承秦制”(《后汉书·舆服》),主要是指官制;所谓“伐秦继周”(《汉书·律历志》),主要是指律历。对于西汉的制度建设,班固当时就明确概括为“创制天下”(《汉书·高帝纪》),认为西汉的基本行政制度并非继承了秦皇朝短暂尝试的中央集权郡县制,而是自己创造的郡国制,政治倾向更接近于西周封建制和春秋联盟制,类似自下而上的自治联邦。(欧美国家体制大多与此相似,但也不要轻易说人家就是向咱们的老祖宗学来的。不能想当然,要有根据。这极可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现象。好似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是两条腿、直立行走,不能说是谁向谁学来的。)

  西汉郡国制的技术优势,在于兼顾了中央和地方、发展与稳定两大难题。那可能是全部中国历史上对于这两种关系处理较好的一个时期。后来直至隋唐,古文明辉煌的政治技术原因在此;后来出现的突出社会问题、例如东汉末年的“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三国志·吕布传》),政治技术原因也在此。
  ——由于以上诸多不同,西汉的君臣矛盾普遍而持久。
  不是后来多数皇朝那样,皇帝狠下心来杀一通,问题大概就解决了,就能稳定数十年、上百年。
  西汉不是这样。给西汉功臣当皇帝,确实头疼。但总体比较,利大于弊。
  汉初七个异姓诸侯王有五个旗帜鲜明造反、还有一个准备刺杀刘邦,形成了一场长达七年的连续内战;整个汉军的中高级军官——跟着刘邦打江山的骨干力量——曾经在洛阳南宫广场公开聚集、以谋反威胁刘邦,直至刘邦让步、迅速全面兑现了军功爵制。
  但刘邦临终,还是发布公开诏书,将西汉政权和自家儿孙托付给了整个功臣集团。惠帝刘盈也还就是依靠功臣集团平安无事。文帝刘恒更是依靠功臣集团继承皇位,并成为史上第一个仁君。刘邦后裔中的刘恒一系,就是依靠功臣集团而稳定承袭了皇位。
  刘邦的重孙子武帝刘彻继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不择手段搜刮民财,主要对象自然只能是大大小小的封君;大功臣后裔大都已经衰败,中小功臣后裔本能地行动起来也不择手段和他周旋,甚至不惜武装起义,但不是要改朝换代,就是要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就是不给朝廷缴纳算缗(家庭财产税)。刘彻没办法对付这帮叔叔大爷,最终无可奈何只得宣布改弦更张、恢复汉初政策。
  霍光执政期间社会舆论对皇位继承人选的顽强干预以及争取发展权利的盐铁会议,背后不是他们又能是谁?!
  王莽其实是依靠48万读书人拥戴执政的,其中绝大多数是且只能是他们。一旦发觉此人只是个嘴炮,立即蜂拥而上,将其撕了个粉碎。王莽紧着答应改正错误、推倒重来也无济于事。

  西汉是史上唯一被推翻又很快站起来的政权。成功称帝的刘秀就出身中小世家,手下将领大都是功臣后裔、中小世家子弟,其余各路义军自然不是对手。后世突出了刘秀乃神乃圣、乃文乃武,忽略了真正原因在中小世家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西汉功臣的故事您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
  相当一部分事件和人物已经渗入了传统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当中,广泛流传、长久流传、知名度极高,所以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
  但是,以戊戌维新为界,之前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基本是以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皇朝模式格式化过的,之后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基本是以机械进化论的欧洲模式格式化过的,大量真正中国特色的东西都被格掉了,所以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例如,韩信死在刘邦夫妇手中大家都知道,牵头拥戴刘邦称帝的也是韩信就不一定,而刘邦从一开始就不领这份情、反倒因此而更加怀疑韩信就更不一定。无疑,这些事情一直都记在史籍上,只是被两种模式格掉了,好似戴了有色眼镜。(也不要轻易认为这两种模式就都不好、都应该否定,那都是人类认识自身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那是一个几乎在所有方面和后来中国都有所不同、甚至全然不同的社会。西汉功臣及其后裔和他们的君主就是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中演绎了自己的故事。
  将古代历史视为朝代循环的观点将悠久的中国历史简单化了,容易使人狂妄,以为懂得了一个朝代就懂得了所有的朝代、了解了一个皇帝就了解了所有的皇帝;也容易使人自卑,以为自秦至清这两千年来中国历史真的就是朝代循环、原地打转、没有进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拙著《千古兴亡-破译君主社会朝代更迭的密码》,东方出版社,2012年。)近现代以来,咱们对自己的历史不够尊重、甚至是很不尊重,看不起自己的历史、甚至是鄙视自己的历史,主要就是这一观点潜移默化的结果。

  日期:2021-03-23 16:56:02

  导言(5)
  最后是若干技术性说明:
  ——非穿越、非杜撰。所有事件和人物都有历史根据,出处随引文逐一注明。
  ——非故事、非小说、非论文。可谓不伦不类。故事,谁还能讲过蔡东潘?小说,似不适宜表现这般历时数百年的题材。论文,除了导师谁看?传统文化本来文史不分。笔者的出发点是有人看。一定要比照现代体裁归类,感觉更接近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相对于架空、穿越,或可谓历史纪实作品。
  ——非借古喻今,更非以古非今。传统政治是经验政治,自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以下,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指着秃子骂和尚确实成为发泄不满情绪或攻击特定对象乃至辩论、吵架、骂人的常用手段,应该也能算是古典版的中国特色。惟近现代以来,咱们的历史是非陷入了不稳定状态。例如某个皇帝,原来认为是暴君,骂某个皇帝确有可能是暗指在位的皇帝;后来又认为是千古一帝,再骂某个皇帝就有可能是表扬在位的皇帝了;不同观点双方就得先讨论某个皇帝到底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这种讨论又往往是鸡同鸭讲、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非常耗费时日,以古非今自然就被放下了,成为被遗忘的、过时的、没有意义的、逐渐尘封的工具。谁还去用它呢?一不小心,先就搞得自己灰头土脸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