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1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1-03-23 15:47:20
  有一千年了吧,咱们总是站在皇帝一边看历史,满脑子打江山、坐江山;或也应该站在臣民百姓一边,看看怎样才能把小日子过好。于是发现,还真不容易。
  ——题记
  日期:2021-03-23 16:49:52
  导言(1)
  西汉功臣是照亮中国历史天空的一个璀璨星群。
  咱们给予皇帝的关注已经太多、太多,尤其是那些位开国皇帝,差不多可谓人尽皆知、兆民景仰。给予臣民百姓的关注又太少、太少,便是皇帝身边的臣子,也多是因为关注皇帝才关注到他们,一鳞半爪、一闪而过。原本就缺少关注的臣民百姓,又被长期固定在皇帝身上的高光、强光、追光给黯淡了、忽略了。
  中国的历史记载本就源于封建贵族的家谱,所记载的本就是各家贵族领主的言行。领主之外的成员、族中平民、隶臣妾奴仆无论多么优秀,都只能是背景。亦即,芸芸众生在咱们的历史上从一开始就很不容易得到关注。
  但家谱可能又是每一个封建贵族“大家”都有,天子、公侯、大夫、士,家家都有、各记各的。普遍性无意之中就弥补了垄断性的缺陷——同样一件事情,好多家都有记载;在你家是芸芸众生在别人家可能就是堂堂祖先,在你家有所避讳的在别人家可能正是王者荣耀,事情的本来面目便总是能留在历史上。

  然弥补不等于公开。家谱就是家谱,不是出版物,那个时代也还没有出版物,最多相当于家族档案,都郑重其事藏在各家各国的宗庙里,一般人、一般情况看不到,只有家、国意义而没有社会意义。
  家谱的社会意义可能是从孔子开始的,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老先生虽然是第一家民办大学的校长——当然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大学的校长,是校长诸公的祖师爷——可怎么就能那么厉害?!
  他等于把数百年来一直藏在鲁国宗庙里的鲁公家谱编辑出版了,还作为孔子大学的教材公开使用,也就是掌握了解释权。不仅乱臣贼子惧,正人君子也惧。人活一辈子谁没点羞于启齿的事情,自家不记的别人家都记着,一旦公开出版,所谓避讳就成掩耳盗铃了,还如何面对后世子孙保持祖宗的威严?!但天子式微、礼崩乐坏,鲁公自己已经顾不住摊了,只能听之任之。(老夫子哀叹礼崩乐坏,可没有礼崩乐坏他又怎能轻易做春秋?在这个意义上,正是礼崩乐坏成就了老夫子。)

  孔子的行为很快形成羊群效应,各国的家谱都成为了公开读物。那可能是史上第一批公开图书。读书人只要舍得下功夫,差不多都可以成为王者师,或指教王侯,或坐傲王侯。诸侯试图兼并或试图抵御兼并的时候,大都得找他们咨询一番、寻找点依据。例如季氏伐颛臾,就得通过孔子的学生间接给孔子打个招呼,听听意见、看看反应。那是中国的读书人最为风光的时代。
  自孔子以下春秋战国数百年,这一做法成为社会习惯、政治透明度空前绝后,是伴随着学在官府的改变而发生的重大改变,也就是孔子对古代政治的重要贡献,更是被长期忽略的重要历史现象。不然,为何只有春秋战国数百年形成了百家争鸣?此前虞夏商周数千年为何没有形成百家争鸣?此后历代皇朝两千年为何也没有形成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诸侯国、家的史官为何那么厉害?也是因此。当时还没有想到保密期限这样的缓冲措施,之前等于是永不开放,之后一旦记在史册上就等于直接曝光。今天干的事情,明天就可能公之于众。这对大大小小的贵族君主形成了有力约束,同时成为华夏文明很重要的传统。压力之下,诸侯国君程度不同都成为了梁惠王——努力想要当个好国君又苦于得不到社会理解。那又是中国的国君最为难做的时代。国君的难易和读书人的风光呈现负相关关系。

  最先受不了的是秦始皇嬴政和他的丞相李斯。在焚书坑儒过程中采取了一个较为彻底性的举措——“非秦记皆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自夏商周三代两千余年以来、中国社会成千上万家、国的历史记载被付之成千上万的火炬。那极有可能是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在遍布中原的熊熊火焰中化为灰烬的,不仅有读书人的风光,还有历史、还有传统、还有文明。
  二人此举,桌面上的原因说是儒生以古非今,桌面下的原因似乎是有不愿意载之史册的私情。结果适得其反,嬴政的父亲到底是嬴异人还是吕不韦?他母亲赵姬和嫪毐是不是有两个孩子?这点事情居然越两个千年而流传至今,且注定是要永远流传下去的,真的不可磨灭、贻羞万年了。
  这样一来,焚书坑儒的真正历史作用就仅仅是其副作用了——原本为百家之言、千家之言、乃至万家之言的历史,无可奈何地成为一家之言了,原本几乎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互证的中国古代历史,无可奈何地几乎都成为孤证了。例如春秋战国五百年,不仅鲁春秋有记载,其他各诸侯国也都有春秋、都有记载,老的诸侯国齐、晋、燕、宋、卫、郑有,后起的诸侯国秦、楚、韩、赵、魏也有,包括那些叫不上名字来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也都有。中国历史原本居然是如此无与伦比的博大;所谓博大原本并非是形容词,好似多方位无死角的全时空视频,那该多好!嬴政和李斯真可谓罪孽深重。但亦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说不定赵国的赵记正好有一条记载着赵姬和嫪毐之间什么事都没有,也被烧了。

  司马迁应该最先体会到了焚书坑儒的严重危害,试图挽救这一传统。将《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之前《尚书》、《国语、《战国策》的篇章结构略加比较,再和后来诸史的篇章结构略加比较,太史公显然是试图恢复百家之言的本来面目,甚至不惜使用传说弥补原始记载被焚毁后的空白。然而,历史终究只能是现实的映照。随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从一句牢骚话而成为社会现实,成千上万“大家”组成的“天下”无可奈何地成为了一家一姓的国家,中国的历史也无可奈何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皇帝的家史。

  认为二十五史是皇帝的家史并不过份,那是根据君主专制大一统皇朝的需要改造中国社会的轨迹和映照。
  读者如果缺乏清醒认识,极可能不知不觉地以为中国历史就是两百来个皇帝前赴后继、精心打造,越是喜欢历史、熟读历史、沉溺于古代历史的,越可能如此。二十五史确实珍贵无比,是咱们的独特财富、独特自豪,但当中又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长期形成的、无意识间形成的、前赴后继形成的大坑。因为是前赴后继形成的、无意识间形成的、长期形成的,看起来就好像天然生成的、本该如此、只能这样。后人如果不能爬上来甚或尚未意识到,那就极有可能无论怎么折腾也只是在坑里折腾——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地熟悉君主、欣赏君主、喜欢君主、习惯君主、崇拜君主、迷信君主,而对民主则不熟悉、不欣赏、不喜欢、不习惯,更不崇拜、不迷信,进而发自内心地感觉民主实在七嘴八舌、有失体统,更进而几乎本能地幻想能当一把皇帝,一旦自以为机会来了,就会模仿皇帝,甚至努力想要成为皇帝,然后因为争当皇帝而打起来,胜出者高视阔步、踏过尸山血海走上龙庭。咱们这个民族的皇帝历史特别长,别人家大都还没有,咱就有了;别人家大都已经没有了,咱的还在;好不容易没了、眼睛一眨又是一个,或就与此有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