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战略大师,荀攸是战术大师,这叔侄二人稳坐曹操一号谋士和二号谋士的宝座。
但在许多三国迷心中,另一位谋士的人气却远远超过此二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下节再聊。
日期:2021-05-15 07:02:17
第六十六节 鬼才郭嘉
上一节我们聊到,荀彧和荀攸无疑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但在许多三国迷心中,另一位谋士的人气却远远超过此二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这个人是郭嘉。
在许多人眼中,郭嘉简直就是神机妙算的代名词,有“鬼才”之称。更有人提出了“郭嘉不死,天下归曹”以及“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
郭嘉真有这么神吗?
我们不黑郭嘉,也不粉郭嘉,只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聊聊郭嘉和作用和水平。
郭嘉年少就有大志,二十七岁那年,他北行拜见冀州牧袁绍。作为当时的独角兽,袁老板的“州际公司”自然是“大学毕业生们”的第一选择。然而这次见面却让郭嘉很失望,郭嘉认为袁绍成不了大事。
郭嘉对同乡郭图、辛评说,睿智的人一定要谨慎地选择老板,这样才能事事得心应手,并建功立业。袁绍并不是一个好老板,为什么呢?
第一,袁绍只知道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不懂用人的真正要领;第二,袁绍做事情东一头西一头,就是抓不住重点,想问题这一下那一下,就是做不出决断。
最后郭嘉得出结论,“欲与(袁绍)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同荀彧一样,郭嘉也离开了袁绍。
在荀彧的推荐下,郭嘉被曹操的司空府征辟。一番对话后,郭嘉认准了曹操就是他要跟随的人。而曹操更是高兴地说,能让我成就大业的,必是此人。
这话听着有没有点耳熟?
当初曹操见荀彧的时候说,你真是我的张良啊!
然后曹操见荀攸的时候对别人说,能和他商量对策,天下大事不足为虑。
接着曹操见沮授的时候说,我要是能早点得到你,天下大事不足为虑。
这是曹操的惯用套路,郭嘉肯定是人才,但切勿因曹操的评价就将其神化。
郭嘉来到曹操身边后,提出的第一个论点是十胜十败论。当时,曹操因想讨伐袁绍有心无力而烦恼,荀彧便将曹、袁双方进行比较,提出了曹操有四胜,即“度胜”、“谋胜”、“武胜”、“德胜”。郭嘉则一口气来了个十胜,即“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郭嘉说的多,不代表他更聪明,如果细分,一百零八胜也说的出来。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就认为十胜论“词肥义瘠”,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认为郭嘉的话“特敷衍之,多其节目耳”。也就是听着挺丰满,其实逻辑凌乱,内容交叉覆盖之处很多。当然,这也不能说明郭嘉没逻辑,他只是给曹操打气而已。
随后,郭嘉为曹操进行了一系列的谋划:
在挑战袁绍的问题上,郭嘉和荀彧都认为应当先除去后患吕布。
在攻打吕布的问题上,郭嘉和荀攸都认为必须坚持到底,并献计水淹下邳。
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郭嘉和程昱都认为不能放走刘备。
在看待刘表的问题上,郭嘉和荀攸都认为刘表能说不能干,构不成威胁。
虽然郭嘉的建议每一次都是对的,但总是有别人的影子,他的才智并没有显现得那样光彩夺目。
曹、袁对峙于官渡时,据路边社消息称,江东的割据者孙策准备趁机袭击许都。曹操手下诸将都慌得要命,袁绍是称雄河北巨无霸,孙策是打遍江东无敌手,一个就够难对付了,同时和这两个人开战,你说慌不慌。
郭嘉说不用慌,因为孙策仇家太多,这个人又轻率,喜欢独来独往,他一定会死于匹夫之手。于是,连一个月都没到,孙策就按照郭嘉的剧本被仇家刺杀了。
郭嘉这一次简直是神算,神得让大家都不敢相信。清代学者姚范就说,怎么可能连这个人的死法都能算出来?而裴松之认为,就算能算出来孙策死于刺客之手,死亡时间是怎么算出来的?万一孙策是袭击许都之后才死于刺客之手呢?
显然,前代的学者们大多不相信这条史料,而当代众多学者也大多不信郭嘉能神到这种地步,认为多半是后人的附会之词。
我倒认为郭嘉是说了这话的,死亡时间也算得出来。道理很简单,假如你是曹操,有人告诉你,你目前最大的威胁是孙策,而孙策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喜欢独来独往,一个刺客就能搞定他。如果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做?
当然是派刺客杀他了!或许,曹操派去的刺客已经在路上了,只是被另一伙儿人“截胡了”。
郭嘉不过是婉转地告诉了曹操一个解决孙策的办法,却被后人误读为未卜先知料人生死。
郭嘉单独为曹操提出的第一个战略性建议是在曹操攻破黎阳之后。当时,众将都认为应该乘胜拿下邺城。郭嘉说,我们把袁谭、袁尚逼急了,他们就不得不同仇敌忾,不如缓一缓,让他们自己窝里斗。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假装南征刘表。袁氏兄弟这才产生了抓紧时间干掉对方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郭嘉的这次谋划非常漂亮,但到目前为止,他的功劳还远不足以与荀彧、荀攸相比,甚至比连程昱和贾诩都比不上。真正让郭嘉大放异彩的事件,是远征乌桓。那么,乌桓是些什么人呢?曹操为什么要征乌桓呢?
下节再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