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风云——让我们一起回望这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
第59节

作者: 佟佳明毅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11-16 18:01:42
  第十二节 蜀政浊乱江河日下,梁晋大战德胜二城
  公元919年
  1、前蜀政乱

  前蜀高祖王建百战而得天下,一生征战,六十多岁才当皇帝,已经进入暮年,选择接班人便成为极其重要的大事。王建的长子王宗仁幼年患病成为废人,自然不可能成为接班人。次子王宗懿(王元膺)被立为太子,却在内乱中被杀。王建本来想要立雅王王宗辂或者信王王宗杰,由于二人各有长处,一时难以决断,这就为第十一子郑王王宗衍留下了空间。
  前文提到,王宗衍之母徐妃,乃是蜀中美女,徐氏姐妹二人在王建进入成都后均被纳为妃,徐氏妹妹后来生了王宗衍。徐妃貌美,得到王建专宠,于是她勾结宦官,干预朝政,拉拢宰相和诸将联合上表,称王宗衍“才器英武,实堪社稷之托”。王建看到重臣的表章,惊疑道:“宗衍还小,能做太子吗?”徐妃在旁劝说道:“宗衍已经十多岁了,相士也说他是大富大贵之相。现在十几个皇子充斥后宫,臣妾也知道陛下为难,臣妾情愿领宗衍出宫,免得招人嫉恨,令陛下为难!”说罢,脸上的泪珠串串落下。王建连忙劝慰说:“我并非不愿立宗衍,只是他年纪太小,担心误了国家大事。”徐妃答道:“宰相和众臣尚且一致赞成,只是陛下英明,思虑许多。臣妾怕陛下只是推脱欺骗臣妾呢!”徐妃一再撒娇纠缠,王建情急起来,说道:“罢罢罢,我立宗衍就是了。”徐妃方才收泪谢恩。

  在宫内宫外的合力煽惑之下,蜀主王建正式册立王宗衍为太子。王建虽然立了太子,但是总不放心,又一次他见王宗衍与诸王斗鸡、击球,叹息说:“我百战而立此基业,此辈安能守之乎?”王建见信王王宗杰颇有才干,便有了改立太子的意向,然而信王却突然暴毙。王建心中怀疑是徐妃下毒,但却不愿深究。王建在临终之时,在遗诏中说:“若太子确实不堪做皇帝,应置于别宫,另行选立贤者,不要害其性命。”王建把应该自己决断的国本问题推卸给大臣们,自己不负责任,真是糊涂之极。

  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初一日,王建病故,终年七十二岁,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皇太子王宗衍继位,改名王衍。王衍继位时年仅十七岁,浑然不知治国为何事,军国大事都交给宦官们办理,自己则奢纵无度,每日与太后、太妃游宴贵臣之家,游玩于近郡名山,所费不可胜纪。
  宦官弄权,两位徐妃也不甘落后,公然卖官鬻爵,按照官爵高低估价出售。太后、太妃卖刺史、县令等官,每有官缺,数人争纳赂,赂多者得之。太后、太妃如此,权臣们也不甘寂寞,礼部尚书韩昭主持考试,选拔人才,也公然受贿舞弊。韩昭还向王衍请求把蓬、渠、巴、集数州刺史给他,由他售卖,所得的钱财用以营建自己的府邸,王衍竟然批准!王衍本人也卖官,如阆中人何奎,精通术数,号称能预言未来(就是个算命先生),与许多公卿贵族往来密切。何奎到了晚年忽然想要做官,便通过行贿的手段获得了兴元府少尹的高官。王衍还以个人好恶随意授官,宦官严旭善于歌舞,得到王衍宠信,他深知王衍好色,便多方搜求美女献给王衍,强取士民女子纳于宫中,博得王衍欢心,得到蓬州刺史的官职。一时间,蜀国境内徇私枉法,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营私舞弊,受贿卖狱,暗无天日。

  王衍改元乾德,乾德元年(919年),王衍兴建了一处皇家御园—宣华苑,其中有湖名曰龙跃池、宣华池,亭台楼阁无数,奇树异花、怪石修竹随处可见。王衍与徐氏姐妹及宫中美女,时常游乐园中,歌舞宴饮常年不断。他又结缯为山,建宫殿楼观于其上。有时缯山为风雨所败,便以新者易之,丝毫不逊民力。或乐饮缯山,涉旬不下。山前穿渠通禁中,或乘船夜归,令宫女秉烛千余居前船,照水面如同白昼。王衍还在宫内兴建村坊,立市肆,令宫女们扮作普通百姓,售卖物品,王衍与后妃游乐其中。

  在成都游乐王衍还不满足,又外出游乐,名为巡狩。乾德二年(920年)七月,王衍下诏北巡。他从成都出发,经汉、利、阆数州,历时五个月,沿途旌旗招展,百里不绝。王衍身披金甲,头戴珠帽,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之灌口二郎神。所到之处,官吏供奉款待,所费钱财无数,百姓不胜其扰。王衍到了阆州,看见州民何康的女儿明艳动人,立即命侍卫将何氏女带回。可是此女已经订婚,王衍便命人带了一百匹帛赐给夫家,叫他另娶他人。可怜那未婚夫听得此事,竟悲愤而死。

  有君主如此,国家不亡才怪。
  2、梁晋大战德胜二城
  胡柳陂之战后,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晋王李存勖命李存审以数万名士卒筑造德胜南城和德胜北城以守之,梁晋每日争战,大小战斗百余次,互有胜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