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10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玄通大师继续转动着手中的铁球,慢慢悠悠地回答道:"阿弥陀佛,这位施主言之谬也。佛门以普渡众生为要旨,众生与国事又至关重要。是以老纳出世却不能弃世,礼佛亦未忘国事。何况寺僧米粮袈裟皆取自众生,也是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者!老纳今年已七十有五,身入佛门六十载,历经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五朝,深知国事兴则佛事兴、国事衰则佛事亦衰之理。大明近百年来,政益乱、民益困、国益衰,而边事益急。佛门也随之衰败,许多寺院已是颓而不修,甚至连香火也难以为继了。这些年,鞑虏崛起建州,已为大明之巨患。而域内则无官不贪,无民不困,朝廷既纲纪日坏,辽东又战事吃紧。想三百多年之前,大宋亡于异族之手,然而今日大明之情势,又何异于宋季?国事如此不堪,亦我佛门之大不幸矣!我佛慈悲,老纳又岂能不为此焦虑万分?"

  谢尚政自知失言,脸色徒然红了起来,头也随之低了下去。
  袁崇焕向玄通大师合什致意,道:"多谢大师指教,舍弟也已知错了。然则于今之计,何以纠政之乱、解民之困、止国之衰、救边之急?也望大师赐示。"
  玄通大师没有马上作答,只是放下手中的铁球,取过身旁桌子上放着的一个灰布包裹着的物什。他小心翼翼地解开灰布包,里面原来是一只漆得油光发亮的小木匣。打开小木匣,玄通大师从匣中取出一幅帛书。道:"这是老纳于治理国事的一点心得,借南宋岳飞岳将军的话写在上面,请袁大人一览。"
  打开帛书,映入三人眼帘的,便是岳飞的那一句至理名言: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看着帛书上这熟悉的话语,袁崇焕不由地想起母亲的再三教诲。他激动地站起身,双手合什道:"治国治边之良策,在此一句耳!真正是千古不绝之道,难怪古今的忠臣良将英雄豪杰,于此也都颇有见地。"

  "袁大人,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可它的另外一面,就不怎么样了--"玄通大师这时又取了铁球放在右手中转动着,言语中不乏伤感之情:"英雄,终于末路;忠臣,少有善终。自古以来莫不如此啊 。商之比干、汉之韩信、晋之马援、宋之岳飞、大明正统朝之于谦、嘉靖朝之杨继盛……一个个都被极其残忍地对待,最终死于非命。唉,历朝历代之中,个人只有随大流和群体一道沉浮上下,才可能无福无祸地不被无情吞噬。那些忠臣,那些英雄,大都是些极优秀又极爱独行其事的。然而,也正是因为他们太优秀、太独行其事了,也就决定了他们最容易遭到残忍的对待、特别是群体的残忍对待。尤其是在大难临头之时,更是如此,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呀!所以,一个人要想作忠臣、作英雄,要想为群体干点事,就得有最后可能会被群体出卖被残忍对待的准备,还要做到无悔无怨哪……"

  "怎么会是这样?"袁崇焕不禁惊讶道。
  "说来让人很难信服:一个人,只有当他亲身遇此劫,才会有更深的体会。那时候,他可能依旧忠于朝廷,但却对朝廷中的一些人深恶痛绝;甚至--他也可能依旧深深爱着这个国家,但却不愿再爱这个欲置他于死地的朝廷。比如熊廷弼大人,他三赴辽东、建功立业,却总不能见容于朝廷,他的结局必将为老纳所说立一鲜活的现实例证。当然,在事实真相大白之后,英雄和忠臣也可能重新为群体所感恩戴德,所怀念、所歌颂、所崇拜。但毕竟事过境迁了……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历朝历代总有忠臣和英雄,他们无怨无悔地走着,甘愿为群体牺牲自己--他们,才真正是群体的脊梁;没有了他们,也就没有了群体的利益所在。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在事过境迁后群体又会怀念、歌颂和崇拜他们的原由吧。"

  袁崇焕没有再说话,神情很有一些凄楚。谢尚政却情不自禁地嚷叫起来:"忠臣,英雄,竟然会是这样的结局?那真是太可怕,太可怕了!"
  玄通大师却依然转动着手里的铁球,表情趋于祥和自然:"施主,其实也并不可怕,此乃人性使然。在老纳看来,人的本性原本都是清净的,为善为恶全都是由心而生。念念起恶,便为蛇蝎,执迷不悟,即入地狱;一念向善,便生智慧,豁然开悟,你即是佛。所以说,禅--有一种健康而优美的风格,所有进入禅智的人都会有一个光明的心,有一个庄严伟大的内在。这就是禅心。人们只要有了禅心,就可以用以打开心结,可以透过自我的改善,去掉心灵的一切染着、束缚、蒙蔽、障碍、愚痴、欲望等等,使他们找到真实、本有和光明的自我。

  "可惜的是,在芸芸众生之中却很少有这样的人。相反,大难当头时,垂头丧气者、优柔寡断者、消极萎糜者、暴戾恣睢者、趋利避害者、告密邀宠者、卖身献媚者、杀人越货者……更是应有尽有。即如岳飞所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之语,历朝历代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试想想,一个太优秀又爱独行其事的人,如何不可能受到攻击和摧残而最终作了群体的牺牲品呢?我佛慈悲,所以常常告诉人们要有一个平常心。一切都顺其自然吧,这也许就是佛的旨意!阿弥陀佛。"

  玄通大师手中的两只铁球依旧转动着,袁崇焕听着大师说佛,耳边又传来那两只铁球转动时所发出的轻轻的有节奏的撞击声。随着铁球转动速度的越来越快,袁崇焕感到那有节奏的撞击声慢慢变成了龙啸凤鸣,轻柔悦耳、动听至极。顿时,在四处弥漫着的丁香花的清香里,他觉得自己有一种飘飘欲仙、如赴瑶池之感,仿佛整个身心也都与佛连在了一起。

  走出崇福寺山门时,袁崇焕不自由主地回身望了望那并立的三座大门。他静静地立在山门前,在他的脑海里,崇福寺的情景不断交替出现着:一会儿是佛的庄严、佛的伟大、佛的永恒和佛的深邃,一会儿是悯忠阁的遗址,一会儿是那位出世不弃世、礼佛未忘国的玄通大师,最终又回到大师给他看的那幅帛书上。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岳飞那句留给后世的名言……

  "老爷,该回去了。"佘洪在他的耳边轻声唤道。
  "哦--"听到佘洪的呼唤,袁崇焕才从遐想中回过神来,却仍然不自主地重复着玄通大师的那句话:"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历朝历代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

第14章 夜访熊廷弼(一)

  离开京师的前一天夜里,袁崇焕拜访了熊廷弼。
  袁崇焕非常欣赏熊廷弼再任辽东经略时向朝廷提出的守辽之策,即"三方布置策"--以山海关为大本营;以广宁为据点,驻以重兵正面对敌;以登莱为侧翼,伺机经海上督舟师、出奇兵策应广宁--他认为,这一策略的关键就是一个"守"字,这也是由当时的情势所决定、以守为攻的上上之策。
  虽然由于广宁惨败,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已不复再用,但在袁崇焕看来,它仍然非常有价值:现在的情势比之彼时更加严酷,因之,"守"字也更重要:只有守,才能使己方有一个喘息的机会;而只要守得住,民心才能得以安定,士气才能得以提高。而且在守得住的前提下,也才奠定能进能攻的基础,就像蚕一口一口吃桑叶那样,一步一步地收复失地,从而最终完成复辽的大业。

  还在山海关时,袁崇焕不仅经常和何可刚、宋世英他们议论攻守,而且常常和新认识的同事茅元仪、孙元化、金启倧等讨论辽东兵事,还常常在一道演练火炮的使用和地雷的埋设。茅元仪他们几个与袁崇焕先后来到山海关,虽然有的比袁崇焕年轻、有的则又稍长,但像他一样都是一条条的热血汉子,志在抗金守辽复辽。
  到了前屯,袁崇焕更是日思夜想:守住山海关这个大本营已经没有什么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守住前屯、守住宁远?还有就是如何在关外选一个能够驻守重兵的据点?他自然也想到了宁远。但是宁远城墙被毁,已经无防可守。因此,当务之急,应当是在宁远重新筑城,以形成一个象熊廷弼方略中广宁那样的新据点。进可攻,退可守,如此方可实施逐步蚕食的方略……

  经过多方讨论和反复思考,在袁崇焕的脑海里,终于深深地印下了"主守而后战"五个大字。与此同时,一个在宁远筑城的方案也在他的不断思考中渐成雏形。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袁崇焕自觉更需要和他所敬佩的前辽东经略会面,以便向他直接请教。
  当谢尚政听说袁崇焕还要去拜访熊廷弼时,却显得甚是惊诧:"什么?还要拜访熊……熊……熊廷弼?就是那个在广宁打了败仗、全军覆没、已被革职、待罪听勘的熊廷弼?"
  袁崇焕却坦然一笑:"是啊 。怎么啦?"
  谢尚政有他自己的想法:"大哥,不能去呀!这年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熊廷弼既是朝廷的罪人,你就得慎重了。听说他早年得罪过东林,这次又兵败广宁,听勘还能有什么好结果?人们避之都唯恐不及呢。可在这种时候大哥却还要去拜会他,就不担心得罪了东林?得罪了朝廷?大哥,听小弟一句话:也避一避风头吧,莫沾姓熊的,千万不可引火烧身,白白误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袁崇焕神情严肃地对谢尚政说:"你错了,一飞。待人处事,万万不可以其成败决定自己的取舍。成则趋、败则避,乃小人之举。何况广宁之败,是败在不知兵不知辽的一个小人加狂徒的王化贞手里,和熊廷弼大人并无多大干系。我虽然未和熊大人谋过面,但却知道他那个以守为主的守辽治辽之策并不错。我在关门和前屯两个多月,对此深有体会,趁来京之机拜会熊大人,正想向他请教,这与东林有何干系?而且有益于辽事,如何又会得罪朝廷呢?"

  谢尚政倒也乖巧,连忙点头:"大哥说的是,小弟错了……"
  此行之前,袁崇焕还未曾见过熊廷弼,只是听人说起过他相貌:腰背挺直,身材魁梧,凤目长髯,容貌威严。而此夜一见,却是全非。袁崇焕所看到的,只是一个鬓发花白、腰弯背驼、满脸病容、不堪重负的老头儿。唯独不同的是,从他那一双眼睛流露出来的仍然是一股不服不平和不屈之气。
  他们见面的开始,气氛甚是冷淡。刚在花厅坐下,熊廷弼也不客套,只是冷冷问道:"你就是那个‘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即守此‘和夜闯前屯而闻名朝廷的袁崇焕么?"
  "回前辈话--"袁崇焕拱手施礼:"下官袁崇焕不才,见笑世人了。"
  "后生可畏,后生有为呀。"熊廷弼又冷眼端详着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好半晌,才又问道:"老夫冒昧请问:足下有何治辽良策?"
  "前辈--"袁崇焕起身,又一次拱手施礼,然后肃然答道,"下官以‘主守而后战‘请前辈指教。"
  "好!好一个‘主守而后战‘哪。坐下,快快坐下谈--"熊廷弼不禁击掌称赞,态度顿时变得温和,眼睛骤然发亮,精神也随之振作起来,"老夫三赴辽东,一任巡按,二度经略,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也是将‘守‘字作为辽事之根本。老夫以为,辽事之可为就在‘守‘,只有主守,也才有而后的‘战‘,才有而后的收复失土。倘若朝廷中无人制肘,则照此行事,可望五年复辽……"

  "五年复辽?"
  "是的,五年复辽!这也是老夫二赴辽东并且苦守之后的想法。不过,风云变幻、人事莫测,老夫已是难见天日了。"
  "前辈壮志未酬,世人尽知原由--"
  "不必多说,老夫也知难辞其咎啊 。只不过老夫还未与努酋交手,却惨败在自己人的手里,实在是千古遗恨哪……"熊廷弼说不下去了,只见他两眼含泪,显得十分伤心。
  "前辈,是非曲直,朝廷总会有个公断。"袁崇焕安慰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