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9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袁崇焕轻轻拍了拍黑子的小脑袋,道:"玩去吧,黑子,等会再来!"说罢放它下去,随即快步向后院走去。

第11章 袁崇焕把家搬到了前屯(二)

  "孩子,你做得对,咱们这就搬家去前屯!"听完袁崇焕的叙说,袁老太太丝毫也没有犹豫,接着就吩咐佘洪和罗立:"你们这就收点拾去,早些搬家,越快越好,可千万不要误了宁远和前屯那边的事!"
  "奶奶,咱们家又要搬哪?"小如蕙听说搬家,忙问。
  "乖孙女,搬到你爹爹那里去呀。"老太太答道。
  "那里好玩吗?"小如蕙又问。
  "好玩!乖,问你爹爹就知道啦。"袁夫人叶氏接道。
  "爹爹,那里是不是好玩?"
  "乖,当然好玩啦。"
  "有啥好玩的?"

  "那里有高山、有大海,好玩极啦。"
  "大海?大海什么样?"
  "乖,大海一眼望不到边,那里天蓝,水也蓝,有海风,有海潮,有海鸥,有渔船,还有渔歌……好多呐。"
  "真好玩!"小如蕙高兴得又是拍手,又是跳脚。
  "乖,还跟妈妈学弹琵琶吗?"

  "都学了好多啦!爹爹--"
  "哎--"老太太突然一拍脑门打断了小如蕙,"娘真是老喽,你瞧,光顾着说话,就把要紧事给忘了啦!"
  "娘,啥事?"
  "东莞老家你那个换帖兄弟谢尚政来啦--"
  "一飞?他来啦?啥时候?"
  "昨天后晌。"

  "啥事?"
  "听说你连升两级当了大官,想来找点事干。这是个一个长相不错又有一身武艺的男子汉,会派上用场的。原说明天就去山海关找你,可巧你今天就回来了。"
  "他人呢?"
  "今天上午去了前门,中午没有回来,这时候也该--"
  "娘,我回来啦!"老太太话音还未落,门外就响起了一个男子的声音。
  "哎,哎,是尚政啊--"老太太连忙应声道,"快进屋,快进屋来。你看,你大哥他已经从山海关回来啦!"
  "大哥--"

  "一飞--"
  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谢尚政,字忠义,号一飞,三十四五岁的年纪,魁伟英武的身材。他既是袁崇焕东莞老家的同乡近邻,又是从小要好、年青时就结为刎颈之交的兄弟和至友。他自小习武,在袁崇焕金榜题名赴任邵武后也考取了一名武举,本领原本不凡,曾在东莞城里当上了一个记名把总。因为疏于给上司送钱送礼拉关系,所以一直后补而未能谋到实缺。一气之下,他离乡出走,临走时也只给父母妻子丢下一句话:"这辈子混不出个名堂,我谢尚政就永不回乡!"

  "一飞,这几年你都去了哪里?让大哥好想啊!"
  "小弟也想大哥呀!离家之后小弟去了嵩山少林寺,当了一名少林俗家弟子,就住在寺里随师学艺。有好几次也想到邵武找大哥去,却只怕武艺不精给大哥多找麻烦而未成行。好在在少林寺苦没有白吃、累没有白受,自信功夫长进不少,心想该有一个用武之地、该有一个出头之日了。所以就找大哥来了……"
  "好啊 。哎……一飞,那你怎么想起到北京来啦?"
  "三月三那天,小弟去洛阳城看牡丹,偶然遇到了在福王府干侍卫的一个广东同乡,听他说大哥进京升了兵部的职方主事,小弟就辞别师傅来到了京师。先去兵部看望大哥,才得知大哥又升了兵备佥事去了山海关、去了前屯。昨日,小弟来家看望咱娘和嫂夫人、还有聪明伶利的小侄女,正准备和罗立老弟明日一起去前屯找你呢。可巧,你今日就回来了……大哥,小弟此来只想求你:让小弟随大哥去守前屯--以后也好有个出头之日!"

  "一飞,去前屯倒也并不难。难的是去了不只是要吃苦,还要--还要随时准备去死!"
  "死?"
  "是啊--你来京时日不多,可能还没听到‘兵辽,死兵;官辽,死官‘的传言。大哥这次请缨出关,可是已经作好了死的准备。一飞,你要随大哥去前屯,就一定也要准备吃苦准备死!"
  "小弟不怕苦,也不怕死,就只怕……只怕没有一个用武之地、没有一个出头之日。"
  "那好,我已上奏朝廷在广东招兵,业已获准。大约到五、六月间,新兵也就到了关门,都会补充到宁、前去的。一飞,凭你的本领,再干些时候就可以当一个营官、带上一营的兵了。眼下,你先随我去前屯,到何可刚营去,先干一段教习,一边教士兵习武,一边熟悉军务,行不行?"
  "小弟听大哥的。"谢尚政说着跪直身子,右手指天,左手抚着心窝:"大哥,小弟发誓:从此效力大哥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此心可对天表,如若食言,天打雷轰……"

  "好了,一飞,在大哥面前还发什么誓呀?难道大哥信不过你?大哥只要你从军后,把你浑身的本事都使出来,多多为朝廷出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敌立功,把鞑子赶出辽东,收复我大明失土,也做一个象岳将军和熊将军那样的英雄!"
  "是,小弟谨遵大哥之命。"
  "那好,你这就去歇息歇息。再帮着佘洪和罗立他们收拾行装,过几日我们一起走。哦,听说崇福寺乃唐太宗为辽东阵亡将士所建,明日我们和佘洪一道去那里,请法师为我大明死在辽东战场上的将士们做些法事,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第12章 袁崇焕虔诚地点燃了香烛(一)

  崇福寺,位于宣武门外,在菜市口南面的西砖胡同内。它是京城内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忠烈祠,并由此而闻名京师内外--相传,这座古刹是唐太宗李世民征辽失利后为悼念阵亡将士所建,当时名为悯忠寺。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改其名为顺天寺。唐末曾遭灾被毁,到景福年间才修复。这次修复中又建了悯忠阁,阁甚巍峨,曾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说。到了元末,悯忠阁突然倒塌,留下了一片废墟。明正统二年,几经磨难的悯忠寺再次重修,并改名为崇福寺。

  崇福寺的大门并排有三座,每座门都对开两扇,中间的那座门最大,门前左右各有一只石狮子守护在那里,使得大门显得更加肃穆庄严。三座门顶同样都是宫殿式建筑,门与门之间以墙相连,墙上也都铺着琉璃瓦。这一排三门并立的大门,给人一种厚实却又特别沉重的感觉。
  袁崇焕三人来到崇福寺的时候,寺内寺外已经有不少香客游人了。他们急匆匆走进大门,碰巧遇到了一个叫作智信的小和尚。在小和尚的引领下,他们首先到了悯忠阁的遗址。在那里,袁崇焕虔诚地点燃了香烛,三人一起肃立默哀,毕恭毕敬地祷告着。不知何时,身后来了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满面红光、慈眉善眼,胸前飘着长长的银白色的胡须,好奇地端详着他们。

  就在他们礼毕转身就要去找主持之际,老和尚合什致意道:"阿弥陀佛。老纳乃本寺主持,法号玄通。请三位施主到西院方丈室小坐一晤,如何?"
  袁崇焕同样合什为礼并说明来意:"大师,在下袁崇焕,为求贵寺为辽东死难将士做法事而来,正想拜见大师呢。"
  玄通大师点点头,侧过身伸出右臂:"施主请--"
  袁崇焕再次向大师致礼,接着就和谢尚政、佘洪一道随玄通大师向后院的方丈室走去。院内到处都种着丁香,棵棵树上还都挂着花,正散发着阵阵清香。
  三人随玄通大师来到方丈室,刚落座,一直跟在大师左右的智信就献上茶来。
  "大师,在下第一次来,听人说本寺原名乃悯忠寺?"袁崇焕呷了一口茶,问道。

  "是。改为崇福寺是正统年间的事。"玄通大师一边答,一边取过两只铁球,置于左掌中不紧不慢地转动着。
  "在下以为这寺名还是悯忠合适些。尽管它听起来就象贵寺的山门那样有些沉重,但终究还是符合建寺时的初衷。"
  "袁施主所言极是,悯忠寺一开始就表露出了它的阴郁、悲哀和沉痛。到后来也一再和这种沉重的气氛相伴走过了一朝又一朝。北宋的末代皇帝钦宗就被关在这里;南宋灭亡后,一位因抗元而被俘的江西进士谢枋得,也在这里绝食而死……"
  "如此说来,还是改回原来的名字更合适些。"
  "听袁施主的口音,不象是北方人?"玄通大师没有作答,一直转动着手中的铁球。过了半晌,才又问道。
  "大师说的是,在下广西滕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来京也只有几个月时间。"

  "哦,施主可是请缨戎边去守辽东的袁大人?"
  "正是崇焕。"
  "袁大人,老纳十五岁入本寺为僧,至今已有六十年--"玄通大师放慢了手中铁球转动的速度,静静地看了袁崇焕一番,而后才又缓缓说道:"然而,却很少见到像袁大人这样来悯忠阁致哀悼念的人,确切地说,在袁大人之前,也只有一位熊廷弼熊大人在去年六月中来过。说来也巧,也是智信的引领,也是在袁大人刚才默哀的位置点香燃烛,老纳也是在这间方丈室会见熊大人。只不过为辽东亡魂求做法事的,袁大人乃本寺六十年来第一人。善哉此举,奇哉此举,阿弥陀佛。"

  "大师,如此之举并不奇。唐太宗建寺时,即缘于追念当时随他征东而死的将士。在这里特别是在悯忠阁的遗址为大明守辽东而死的将士们致哀做法事,也可谓名副其实啊 。至于善,在下还未曾想过,只是觉得:在这个偌大的京师里,应该有一处悼念为守边而死的将士们的地方。不论是为活着的还是为死去的,朝廷都不该忘记他们……"

  "袁大人说的是。每遇辽东战事,老纳都和本寺僧众念经祈福,为辽东,为百姓,为在那里浴血拼战的将士;在战后,也为亡魂念经超度。在京师这片天地里,至少还有老纳和本寺僧众没有忘记辽东,没有忘记辽东的百姓,没有忘记那些为守辽东而死难的将士。难得袁大人为他们求做法事,老纳更是铭记在心,替那些亡魂感激袁大人。阿弥陀佛。"

  "大师,这是做法事的一点银子,请大师收下。"
  "不,袁大人,这是本寺应该做的,何况……何况老纳也是辽东人。"
  "大师是辽东人?"
  "是,老纳出家之前的家就在辽阳,父亲早已亡故,家中只有我母子二人。十五岁那年辽东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里人凡是能跑得动的大都逃荒在外。母亲千辛万苦带着我辗转来到了京师,可就在这灯红酒绿的偌大京师里,母亲却饿死了。幸亏这寺里的和尚收留了我,教我习字学文,参惮拜佛。于是,我也便作了这寺里的和尚……六十年啦,我也从没有忘记辽东啊 。"


第13章 袁崇焕虔诚地点燃了香烛(二)

  坐在袁崇焕旁边的谢尚政稍稍挪错了一下身子,看了袁崇焕一眼,插话道:"佛门四大皆空,大师还有什么不能忘记的?何况又是国家大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