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那些事儿(刘裕拓跋珪卷)》
第41节

作者: 云海孤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1-03 18:43:00

  雄才远略的拓跋珪不会满足只做可汗,他要做皇帝,做天下人的皇帝。若要做中原地区的皇帝,靠武力征服是不可能的,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匈奴汉国、前赵,羯族后赵留下的教训不够深刻吗?
  如果全盘汉化,植根大草原的拓跋贵族们肯吗?拓跋珪想到一个折中办法,类似于邓小平同志想出来的,叫做一国两制,这个想法主导了北魏帝国都城的选择。
  都城继续定在盛乐,定在草原上,不利于接受先进文化,更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魏国控制的中原土地包括今天的河北和山西。若想效仿历代统治者,年青的征服者对都城选择不外乎两座城市中山和邺城。
  中山是后燕国的都城,邺城则是后赵和前燕国的都城。邺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著名的粮仓,水陆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又有前代皇朝经营。《魏书》记载魏军攻克邺城时,拓跋珪曾亲自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
  拓跋珪很快打消这一念头,拓跋鲜卑联盟各部落绝不会允许都城设在汉人势力强大的地区,诸部对南征作战意义产生怀疑。
  魏军频繁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发动掠夺战争,收获丰厚。南下中原,付出的代价高收益少,尤其对于主动投降的山西地区,可谓秋毫不犯,得到的土地仍然控制在汉人豪强手中。对于不熟悉农业生产的鲜卑人来说,让他们去一个不能带来财富的陌生领域几乎不现实。
日期:2009-11-03 18:45:39

  当时北魏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兵源靠拓跋部及其部落联盟供给,不可能把都城定在没有群众基础的地方。

  经过一年多的伐燕之战,魏军伤亡大半,鲜卑贵族普遍厌战,轮到休养生息了。拓跋珪停止军事行动,不打击后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也不攻击山东的慕容德集团。为平息后秦皇帝姚兴的怒气,减少边境摩擦,毅然杀掉仅仅在书信称呼上对姚兴不够恭敬的亲信大将奚牧,可见根本不想在南方用兵。邺城靠近后秦、南燕和东晋三国,如果迁都邺城,必然受到来自三个国家的军事威胁。
  任何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必须一步步来。不能迁都中原,也不能留在草原上。经过深思熟虑,兼顾鲜卑、汉两大集团的利益,拓跋珪决定迁都平城。
  通过迁都,为北魏国定下发展基调,即一国两制,游牧与农耕并重。从迁都平城后的一些作法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一国两制仅仅是过渡,拓跋珪真实想法,是使北魏国成为真正的中原强国。
  以迁都为契机,拓跋珪加紧汉化进程,按照中原国家习俗即皇帝位,改元天兴。改掉以前留发辫的习俗,命国人束发加帽。应该说,拓跋鲜卑人走到满人前面,男人留辫子确实不雅。
日期:2009-11-04 18:46:16

  按照北魏的旧习俗,每年夏初祭祀天神和宗祖庙;每年夏末率领部众去阴山作退霜祈祷;每年秋季刚开始时去西郊祭天。现在改了,完全依照中原国家的古制祭庙、朝会。

  北魏国模仿古都洛阳、长安和邺城,在汉代平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营造新都。宫殿、园苑、庙台一应俱全。平城国都的建筑规模、数目之繁多、布局之道严、规划之完整前所未有。
  平城分皇城、外城、郭城。外城方二十里,外郭周围三十二里,有门十二,“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
  北魏政府为改善环境,从城北引如浑水,从城西引武州川水入城,使魏都大街有潺潺流水,东西鱼池有游鱼嬉戏。水旁弱柳、丝杨、杂树交荫,配上巍峨的宫殿楼阁,真是花团锦簇一般。唐代文人张嵩的《云中古城赋》描绘了平城昔日的壮丽:“灵台山立,壁水池园,双阙万仞,九衢四达,羽旌林森,堂殿胶葛。”
  拓跋珪把各地官员、豪强尽数迁到平城充实人口。经过其后历代帝王努力,到公元494年孝文大帝迁都洛阳。北魏在平城建都97年,历经六帝七世,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百万人口,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都城的迁徙,对草原牧民的生活造成冲击。就象清朝末年,人们从土地耕种走向机器大生产,怀疑、排斥、反抗,从牧民到贵族、从一个部落到另一个部落象瘟疫一样不断漫延。

  为防止草原牧民集体反抗,拓跋珪准备拆散他们的部族,加快汉化,“离散部落”的政策悄悄诞生。
日期:2009-11-04 18:50:16

  离散部落
  离散部落顾名其义,就是将部落中的牧民离散,在北魏它是一项国家政策,策划者是汉人张衮。
  张衮字洪龙,上谷沮阳人,性格纯厚笃实,好学,有文才。起初在郡里做一名五官掾的小官,五官掾没有固定的职务,就是太守的左右手,幕僚角色。
  拓跋珪复兴代国称王,张衮选为左长史,成为拓跋珪决策圈子中的一员,“常参大谋,决策帏幄”。破刘显、击柔然、抵御燕军入侵、入主中原等一系列战役中,张衮为拓跋珪出谋画策,算无遗漏,拓跋珪言听计从,也算一对千古知遇的君臣。
  张衮在拓跋珪尚未建立功业前经常对人说:“昔乐毅杖策于燕昭,公远委身于魏武,盖命世难可期,千载不易遇。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张衮自比乐毅、荀攸,看准拓跋珪是能够统一天下的英雄。
  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在魏晋之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匈奴人谱写了这个神话,羯人和氐人,还有慕容鲜卑人继续着神话传说,最终结局均以悲剧收场。张衮意识到单纯靠胡人的武力统一不了天下。

  鲜卑民族想要在中原立足,比起匈奴、羯、氐和羌各族来,困难更多。匈奴和羯族在东汉末年已然入塞,氐羌更不用说,长久以来,一直和汉人共同劳作生息,适应农耕文明生活方式比较快。鲜卑人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大草原,对农耕很陌生。
  怎样才能把鲜卑人变成汉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