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秋》
第19节

作者: 天地子午
收藏本书TXT下载
  郑桓公又问长江一带或王朝以西是否适于定国。伯阳作出否定的回答,他说:“从前祝融担任高辛氏的火正,光融天下,建立了巨大的功勋。楚国是祝融的后裔,周衰则楚国必然兴起。楚国兴起则郑国必亡。至于西方,遍布戎狄,人们贪婪好利;也只有秦戎那样的半兽人能够存活下来,华夏人不能久居。”
  最后郑桓公问王朝衰落后那些国家可以兴起。伯阳说:“大概是齐、秦、晋、楚吧!齐是四岳的后代、伯夷子孙,伯夷曾任帝尧的典礼官;秦是伯翳之后,伯翳辅佐帝舜服柔百兽;楚国的先人也有功于天下;叔虞封于唐,其地险阻,以此有德。王室衰微,这四国必然兴起。”

  郑桓公采纳了伯阳的建议,便说服幽王,把国家迁到河南的新郑去了,而虢、郐两个君主划出十余个小城邑,郑人就在那里定居了。
  郑国东迁的第二年,镐京沦陷,郑桓公战死,郑武公继位。
  周平王东迁时,申侯那个政治老流氓为了巩固自己的政坛地位,厚着脸皮央求平王做媒,以使他能够把一个还未长大的女儿嫁给郑武公做夫人。这样一来,杀死亲家公的老丈人就向女婿表明了真诚和解的态度。
  郑武公认为与申侯为敌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他首先要动用一切政治资源和武装力量灭亡虢、郐,所以他就接受了对方的美意。此时待嫁的申国公主还是个只有五岁的、每天里蹦蹦跳跳的小姑娘,郑武公在十年之后才娶了她。
  如此一来,从父系方面论,周平王是郑武公的堂侄;从母系方面论,平王又是武公的表哥了。

  郑武公用他的名望和美德把虢、郐的子民吸引过来。他表面上与两国君主亲如兄弟,暗地里却在收集两人的罪状。武公接替父亲担任王室司徒,位列公卿、权力巨大,大到可以调集王室军队。当他手中掌握的证据足以之两君于死地之时,便动用王师将两国灭亡了。
  郑武公与夫人武姜的第一个儿子叫“寤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原来武姜生他的时候遭遇到了难产,这个新生儿是颠倒着出生的——寤生的出生方式预示着他天生就是个不知“规矩”为何物的人。武姜当时真的是痛不欲“生”,因此给他起了这么个不是很好听但十分贴切的名字。
  武姜找一个庸巫进行占卜,问他这个孩子是不是上天派来克他的。那个庸巫的人品比他的占卜水平还要差劲;他不但做了肯定的回答,而且添油加醋地毁谤寤生,说他是郑桓公附体,是准备来向她寻仇的。
  武姜牢牢记住了最后这句话,从此她就不再把寤生当成亲生骨肉,而是将他视为谋害自己的凶手。

  几年后,经历过一次难产的武公夫人顺利地生下次子太叔段。由于她只有两个儿子,所以对长子的厌恶加深了对次子的宠爱。她又去找那个庸巫,要他占卜共叔段能否登上君位,庸巫说能。他说完从武姜房间里退出来,连住处也没敢回就逃离郑国了。
  武公不是不清楚夫人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他对加强了对寤生的保护,防止武姜对他暗下毒手。当寤生长到应该接受教育的年龄,武公就把他送到弟弟公子吕家中。
  周代天子对太子的教育实行“师保制度”,即太子的教育工作由太师和太保负责。太子长到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王宫,住到老师家里去。孩子从简单的数字计算和文字开始学习,长大一点就要学习礼仪、音乐、舞蹈;快到到青年时期时则主要学习军事技能。诸侯不设师保官职,但是教育制度与王室是相仿的。
  公子吕是老牌贵族的典范人物:他行事一板一眼,面部总是绷得很紧,腰部永远挺得笔直。或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太子从小就不喜欢笑;现在又和一位铁面叔父生活在一起,他就不知道笑为何物了。所以,他看起来总是面色阴郁,满腹心事的样子。不过,从他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表情倒是蛮符合他的性格特征。
  武公深知自己死后武姜必然作乱,因此开始制定防范措施。他撤掉了一些官员,又任命了一些官员。他把公子段送到值得他信任的大臣家里接受教育,以此暂时切断武姜与公子段的联系,并把心腹大臣公子吕和祭足提拔到足以控制国家安全的高位。
  郑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在他病重期间,武姜使尽浑身解数,企图唆使他废黜寤生、改立太叔段。武公大怒道:“当年你父亲害死了我父亲,现在你又想用你儿子害死我儿子?你再敢提废嫡立庶,我就把你送回申国,你永远也别想回来了!”

  武公去世后,太子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郑桓公给继任者留下了一个方兴未艾、活力四射的国家和王朝卿士的爵位,当然还有一个想置于他死地而后快的亲妈及一个对君位虎视眈眈的亲兄弟。
  郑庄公很快到了婚配的年龄,祭足便为他在邓国娶了夫人。邓国姓曼,曼出于子姓,开国君主是商王武丁的儿子。邓曼的一个姐姐嫁给了楚子熊通(楚武王)。依周礼规定,邓国的两个同姓国家(宋国和戴国)要向郑国各送三名陪嫁的妾;这样一来,郑国就同时与三个国家建立了婚姻关系。
  后来邓曼生下太子忽(郑桓公),宋国陪嫁雍氏生下公子突(郑厉公)。郑庄公宠爱的女人很多,宠爱的儿子更多;太子地位不贵,公子们互不相容,这种情况造成郑国后来的十几年分裂。
  当时鲁国的君主是鲁惠公。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他于公元前七百二十三年去世,东周于第二年进入春秋元年。
  公元前七二三年,鲁惠公去世,公子息姑摄政为君,是为鲁隐公。按周礼,君主即位当年不改元,因此公元前七二二年为鲁隐公元年,东周于本年进入春秋时代。
  这一年是周平王四十九年、郑庄公二十二年、齐僖公九年、晋鄂侯二年、曲沃庄伯十一年、秦文公四十四年、楚武王十九年(三十一年改元称王)、宋穆公七年、卫桓公十三年、陈桓公二十三年。
  齐桓公出生距本年还有约十年,秦穆公、宋襄公约四十年,晋文公约五十年,楚庄王约八、九十年,孔子一百七十一年,赵襄子约两百二十年。
  春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鲁隐公元年——鲁僖公二十七年(BC722—BC633)。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王权逐渐衰落,天子失政,诸侯开始兴起,大国肆无忌惮地兼并小国以争夺霸权;蛮夷戎狄的实力大大增强,不停地侵略挤压华夏,甚至一度毁灭掉邢、卫两国。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郑庄公、齐桓公、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晋献公、秦穆公。
  第二阶段,鲁僖公二十八年——鲁襄公二十六年(BC632—BC547)。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在其后的八十多年中,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原霸权进行反复争夺。昔日小霸郑国惨遭蹂躏,中华大地无年不战。代表人物有晋文公、晋景公、晋悼公、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
  第三阶段,鲁襄公二十七年——鲁悼公十三年(BC546—BC453)。鲁襄公二十七年,以晋、楚为首领的华夏诸侯在宋国举行“弭兵大会”。参会各国签订和平条约,晋楚关系走向正常化,两国从此再也没有爆发大的冲突。但诸侯自此开始失政,权力进一步下移,卿大夫僭越君主逐渐掌控国家权力。其中典型的有鲁国三桓、晋国六卿、齐国田氏、郑国七穆等等。楚国被新兴的吴国击败而衰落,吴国昙花一现又被越国灭亡,昔日霸主晋国屡遭中原诸侯进攻并开始分裂,直到鲁悼公十三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此时的代表人物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及各国地位显赫的卿士大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