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事》
第48节

作者: 春秋客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每年夏季,还能捣腾半大猪。社员家庭养猪,有的人家养两、三头小猪,等长成半大猪,需要喂饲料多了,卖一、两头,剩下的再育成肥猪出售。因此专门有人在街上吆喝着买半大猪。入户买这种猪,不过秤,按个头讲价,运到集上,却改成按斤卖;自家养的猪,不知道有多重,但捣腾猪的人都内行,站在猪圈边上看几眼,大体就能断定猪的重量。因此,捣腾猪赚钱主要靠眼力。把买好的猪要先运回家,养两天,等呈委大集,一早起来,把猪捆了,从猪嘴里塞进胶皮管子,往里灌加了盐的稀粥,把猪肚子灌得气球一般。据说猪食里加了盐,猪尿少,重量流失的慢。之后,用自行车驮运到呈委集的猪市卖了。如果运气好,一个猪也能赚到十几块钱

  用自行车驮运半大猪,要在车后架上平行横绑两根木棍,木棍中间结简单绳网,类似小担架;把猪的前、后蹄各用细绳绑了,平放在“担架”上,再用绳子捆住。在路上,猪虽然跑不了,但却如刚出水的鱼,摇头翘尾,怪叫挣扎不已,骑车人稍不留意,就会摔倒。村里有一个从北京回乡的男知青,后来娶了村里的媳妇,就一直没有回城。他看别人捣腾猪赚钱,也借了辆“水管”车,跟人搭伙出去买猪;回家的路上,那猪一直跟他捣蛋,不知摔了多少脚;过路上的一条垄沟,猪趁机乱蹦,连人带车倒在泥水里,弄了个落汤鸡。那时浇地,如果地块跟机井隔着道路,就在路面上用土堆起垄沟,直接跨道取水。因此每到浇地时节,村外的路上有极多正在流水的垄沟。回到家,小伙子放倒车子,拿出菜刀来磨,媳妇问话,也不回应,把刀磨快,上前就把猪头割了下来,从此绝了捣腾猪的念头。

  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日子稍宽余了,开始买自行车代步。多是在集上买旧车。也有买上海产“飞鸽”、“永久”牌子新车的。买新车一是花钱多,二是不容易买到。在县城买,要收自行车票,只有极少数在县里有门路的人家才能弄到这车票,也有托北京、天津的亲戚,在那里买了,从邮局托运回来。
  买回新车,要在车架子上裹牛皮纸,后架子缠布条,再用清漆涂了,以保护车架子上原来的瓷漆;从供销社买来“麻猴”,绑在前后车轴上,这东西是用两根细铁丝绞在一起,中间绞上红、黄、绿三色的麻丝,粗看象刷瓶子用的麻刷,绑在车轴上成彩色圆环,既好看,还自动清除车轴上的灰尘;还用布做套子,套在车座上,做车兜子绑在车的横梁上。把车从头到尾裹上一层“铠甲”,然后才能使用。

  有了自行车,也不是随意使用。只有走较远的路,或出席体面场合,才可以动用。在本村活动,或下地干活,极少有骑车的。有乡亲来借车,是最为难的事,临出门反复叮嘱,直到车子送回来,一颗心才放回肚子里。路上行驶的车子,或驮货物,或再驮一个人;若有人独自骑车,同路的乡邻都会搭便车,甚至有人不打招呼就悄悄从后面坐上去,骑车人感觉异样,回头一看,二人哈哈大笑。
  日期:2019-11-29 14:03:04
  车轮子  (四)
  双轮畜力大车的历史应该最早,在小拉车没有普及之前,它的作用还一直无可替代。
  最早的大车,用的是木轮,与前面说到的 车木轮结构相同,只是尺寸略大,直径约有四尺。
  过去的木轮大车,车厢有两种,一种是大户人家专门用来载人的,与眼下的机器轿车用途相同,连名字也一样,名曰:“轿车”;机器轿车起源于西方,最初进入国内,国人给它取名字时,是否把祖宗留下的木轮轿车的名字,直接拿来用了?木轮轿车的车厢有多半人高,半封闭,拱顶,左右有窗,前后是门,门、窗上吊布帘。这种车在1947年本地“土地改革”之后,就很少使用了,现在只有在影视剧中偶尔看到。

  另一种车厢,主要是用来拉货物。没有车蓬,与现在胶轮大车的车厢相同;最初的胶轮大车,就是用的这种车厢,只是换了下边的轮子而已。种地拉庄稼、送粪主要靠它,出门运货也是它,还可以临时支上简易布蓬,作“轿车”载人。合作化以前,村里有脑筋活络的年轻人,用木轮大车,套两、三匹骡马,跑一百三十里外的保定府,专门运载客人。只是坐了这种车,走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车轮的颠簸,直接传入人体内,五脏六腑随之颤动;如果再跑快一点,那滋味简直无法忍受,因此当年有“坐马车不如坐牛车舒服”的说法。

  这种车使用最普遍,拥有量也最大。“土改”前,种地在十亩以上的农户,差不多就要有大车、牲口了;就是种地再少一些的,也会几户人家合伙养头牲口、买辆大车。合作化以后,这种大车的数量没有增加,到生产队时期,三、四十户的生产小队,大多拥有两辆大车。
  大车的木轮极窄,约二寸,为防止磨损,轮子外沿包铁铸的轮瓦。车轮走过的土路,会留下深深的辙印。那时的乡村大道上,都有两条平行的车辙,半尺来深,前不见头,后没有尾。大车上道,车轮自然入辙,如同火车行进在铁轨上一般,赶车人因此省心,大车轻易不会走偏。现在的影视历史剧中,木轮大车仿做了当年的模样,但车轮下边的路,却仍是今天的土路,少了这两道最具特色的车辙。

  六十年代中期,大车的木轮逐渐换成胶轮,大道上的车辙也就永远消失了。出远门,还可能会走上一截平坦的柏油路。常出门的车把式,经常讲述坐胶轮车走柏油路的感觉:“跟坐轿一般”。
  生产队两辆大车,一辆套骡马,一辆套耕牛。套骡马的大车承担出门、娶亲等体面差使,其余时间也拉庄稼送粪;牛车则专门从事田间运输。骡马大车的车把式是固定的,轻易不会换人,而牛车则没有固定的赶车人。驾驭骡马大车是生产队里最荣耀的差使,车把式大多见过些世面,衣着整齐,头脑活泛,嘴巴灵活。大车一般套两头骡马,一头驾辕,一头拉长套。早晨上工,把式一手扶车辕,一手牵了缰绳,嘴里发出指令:“哨!哨!”当地方言,“哨”是后退的意思;那脾气暴躁的骡子,乖乖的掉过屁股,退入车辕里。把式麻利的系好绳套,嘴里一声“嘚!”大车出动;然后纵身一跃,跨坐上车,清脆的甩一声大鞭,骡马脖子上的铜铃一阵脆响,大车远去。众人站在一旁看了,眼热的很。

  把式手里的大鞭,犹如军官手里的指挥刀,极神圣,轻易不许别人动。鞭杆由极有弹性的竹竿做成,七尺长,下端粗,上端细,下端装木把,上端系鞭稍,有似钓鱼的鱼竿;鞭稍是小手指粗的皮绳,却是上端粗,下端细,最梢头,是一截面条粗细皮条。这鞭子轻易不会抽在骡马身上,只是在它们头上轻轻挥动,传递把式的指令而已。当需要骡马使出力气,或上坡、或快跑时,嘴里只要发出“嘚!嘚!”的指令,手里大鞭用力甩一声脆响,那骡马立即精神亢奋,奋力向前。甩响鞭很需要技术,一般人甩不响;要用力把鞭稍甩出,让鞭稍与鞭杆成一直线,然后轻轻往回一带,鞭稍在空中挽一环形,随之一声“啪”的炸响。夜深人静之时,能传出数里远。有闺女出嫁,当送新人的大车进村,车把式就甩响大鞭,以此通知接亲的人家做好准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