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
第48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4-21 20:23:22

  在杖杀王庆之之后,李昭德对武则天说:“高宗皇帝,是你的丈夫;太子,是你的孩子。你的天下,应该由子孙万代传于万世,哪能让你的那些侄子继承呢(这一点也不符合现在的继承法)?从来没有听说侄子当了皇帝给他姑妈立宗庙的。你要是把天下给了武承嗣,不仅有负先帝,那么连你丈夫高宗皇帝也要被请出宗庙,没人祭祀!”武则天琢磨这话也有道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我是老李家的媳妇。

  长寿元年(692)五月间,李昭德谏请对武承嗣的权势进行限制。武则天有所不忍,李昭德道:“武承嗣是陛下侄子,既为亲王,又做宰相,权力已与陛下相差无几了。自古帝王家多弑父夺位之事,姑侄总不若父子,侄子权重又岂能让陛下之位久安?”这话分明是挑拨姑侄关系。
  八月,武则天改任文昌为左相、武承嗣为散官特进,纳言武攸宁为冬官尚书,一并罢去知政事,以削弱他们的权力。同时又将李昭德拜相。武承嗣不肯善罢甘休,反谮李昭德,武则天却置之不理。然而,武则天并没有彻底打灭武承嗣的希望,长寿二年(693)正月初一,武则天在万象神宫祭祀天地,皇帝初献,亚献为魏王武承嗣,终献为梁王武三思。本应为亚献的皇嗣李旦却完全被冷落在一边观看武氏姑侄的表演。圣历元年(698)春,武承嗣、武三思又想来谋取皇太子之位,多次派人对武则天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请求由武氏接班。武则天又倾向于将皇位传给武承嗣。这时候作为武则天最信任的人宰相狄仁杰不愿意了。皇帝陛下,你这么像吃了摇头瓦似的,晃来晃去,搞得朝野上下也跟着不安宁,你还是顺应天意吧。

  又是天意,这次上天又有什么意思呢。额的神啊!一次,武则天梦见一只大鹦鹉,两翼皆折。大忽悠狄仁杰如此解梦:“这鹦鹉是指陛下你,两翼是指你那两个儿子(暗指李显、李旦)。两翼折断,也就是说他们都现在处于囚禁的地位,就像这没有翅膀的鹦鹉一样不能飞翔。但如果有一天陛下起用他们,他们就像鹦鹉一样飞翔了。”为彻底打消武则天立武姓的念头,狄仁杰又继续忽悠:“陛下立子,千秋万岁后还可以配食太庙,有人祭祀;要是立侄,能让姑妈在太庙配享吗?姑侄与母子之情,到底哪个更亲呢?陛下虽以为这是家事,但国家大事,哪件不是陛下家事?此事其实关乎陛下社稷江山与身后的大问题呀!”老狄同志真是策神。

日期:2009-04-21 20:25:04

  这时候,关注立太子问题的还有很多人。其中武则天那俩个娇滴滴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也开始关注立太子的问题了。二张兄弟是从神功元年(705)开始进人深宫得到武则天宠幸的,在武则天的恩泽下,张昌宗累迁至散骑常侍,张易之则为司尉少卿。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势之后,逐渐干预朝政,成为女皇在政治上的心腹之臣,许多投机之臣便投到了二张门下。然而,张易之、张昌宗都明白自己因宠得势为人所不容,又因没有功勋便屡升官阶,更为人所嫉。大臣吉顼这时与张易之、张昌宗皆为控鹤监供奉。吉顼为人强干、机敏,深得武则天信任。圣历二年(698)升为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列宰相,成为张氏一党。可见历史上不光红颜祸水,这花样美男要是遇上一个色迷心窍的女领导,也同样会蓝颜祸水,不对,应该是和稀泥。

  一日,吉顼将对这俩祸害说:“你们两人贵宠无比,却不是凭功德获取的。在背后切齿扼腕仇恨你们的朝臣,大有人在。若不及时立功于朝廷,万一有事,你们将无法自保了。”吉顼的话说出了张氏兄弟的心事,两人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忙向吉顼求救。吉顼不慌不忙地说道:“今天下士庶都思念李家,庐陵王流放房州,皇嗣又囚于东宫。皇上年岁已高,急需定立继承人。武姓诸王不得民心,均不能立。天下必将归李氏,公何不奉劝皇上立庐陵王为太子,顺应民心。如此,你们既可以免除祸患,又可以永保荣华富贵。”

日期:2009-04-21 20:27:33

  二张采纳了吉顼的意见,一有机会便在武则天耳根下吹枕头风,劝老武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为太子。慢慢地,武则天觉得立武姓是行不通的,周围一些大臣像狄仁杰等经常也紧跟而上劝立庐陵王为太子,轮换轰炸使武则天感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而武氏又实在是难孚众望。如果一意孤行立武姓,不仅会造成与臣僚的隔阂,也有丧失人心的危险。
  这时期,储位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甚至一度成为契丹、突厥起兵的借口。圣历元年(697)年初,契丹孙万荣大败官军,进犯幽州,并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公然打出了拥立李显、复辟李唐政权的旗号。人家认可的“天可汗”,是老李家的。为了迎回自己的“天可汗”,当时突厥族的默啜可汗拒绝了前往迎娶其女儿的淮阳王武延秀,并质问道:“我世受李家恩惠,想将女儿嫁给李氏子弟,怎么用武氏的人来娶呢?我听说高宗皇帝尚有两子,我将出兵辅立他们。”默啜可汗以此为借口出兵进犯,先陷定州,后围赵州,危急河北诸地,武则天两次调集45万大军,均穷于应付,不得结果。

  在各方拥李形势的推动下,武则天终于下定决心,把李显召回东都。圣历元年(698),武则天终于将庐陵王李哲(显)迎还,立为太子,确立了儿子的继承权。
  圣历元年(698)三月,庐陵王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洛阳,结束了囚徒般的生活。在朝堂上,武则天开玩笑地对狄仁杰说:“还你太子。”老泪纵横的狄仁杰抬起头,果然见到李显变魔术般出现在眼前。狄仁杰再度跪拜,连连叩首,这是狄仁杰对武则天发自肺腑地钦佩。
日期:2009-04-21 20:29:17

  这里有一个问题:皇嗣李旦就在神都洛阳,可以立即立为太子,为什么要召回李显呢?有史称,这是武三思受韦后之托在武则天面前称赞李显的结果,也就是说李显是戴着一顶绿帽子回来的。
  这顶绿帽子是怎么戴上的呢?武则天称帝后,各路英豪纷纷起兵声讨。在扬州就有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揭竿而起,为了使自己的行动名正言顺,他打起了“匡复中宗”的旗号。武则天心中有些惊慌,她一面派遣大将李孝逸率领30万大军前往征讨,一面又派宠侄武三思前往房州察看中宗的动静。武三思到了房州,见到了中宗和韦后,在叙谈中竟被韦后的美貌和风韵迷住了。因为要讨好来使,韦后对武三思媚眼频送,百般逢迎,怎么不叫武三思心神荡漾呢!聪明的韦后早已看出武三思的心思,为了在武则天面前讨到好处。当天夜里,韦后精心梳洗打扮一番,然后一个人悄悄摸到武三思下榻的馆舍。送走武三思后,韦后在房州踌躇满志地等待着京城传来好消息。

  韦后是否曾为保全自己和中宗的性命而献身武三思,这一点还无法完全确定。但事实上,从当时的情况看,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绝非一时头脑发热,或者仅仅是受他人影响,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用心。这段野史的可能性有多大,不敢肯定。我认为在武则天的心目中,之所以选择李显而不是李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李显曾是高宗李治亲立的太子,他象征着高宗王朝的真正延续,武则天既然要还政于李氏,那就要一还到底,这时候她认为只有把皇位让给李显才是大团圆结局。这是自己男人当初的意思,只有这样她才有颜面去见地下的高宗。

日期:2009-04-21 20:31:14

  同时在私人感情上,李旦、李显在武则天这里也不相同。李旦本来可以依靠“皇嗣”地位当上皇太子,但是他曾经接受过大臣的私自拜见,所以武则天已经不太信任他了。加之武则天禁止臣僚谒见李旦之后,杀掉了他的妃子刘氏和窦氏,母子二人在感情上隔阂太深。
  李显却不同,他不是无辜被幽,而是因罪被废的。被废之后,李显在生活上一直享受亲王待遇,并没有受到多少冲击,他对武则天的改朝换代也十分不满,但与李旦相比,母子之间的隔阂还不是那么深。李显被废后,虽然仍保有“庐陵王”之号,但已失去了太子地位,按照常规,不可能再恢复帝位,因而不敢奢望重新入主东宫,继而登上皇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他召回神都,把他从困境中拯救出来,重继大统,他必然会感恩戴德,尽释前嫌。再说,“立嫡以长”,李显比李旦大,召回李显而立为太子,从宗法观念上来说,也说得通。如果召回李显,而以李旦为太子,将来必然会有一场里位之争;如果以李显为太子,这种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庐陵王李显回到神都以后,武则天并没有马上册封他为皇太子,只是让他好好欣赏神都的繁华景象,适应一下武周王朝的崭新环境。看看吧,皇儿,这盛世景象都是老娘我为你铺展的,你将来可要念着我的好啊。半年以后,再看那边的皇嗣李旦一看老娘将李显召回来了,他也明白了武则天的意思。于是他几天不吃饭,“数称疾不朝”,用绝食的办法坚决请求“逊位于庐陵王”。武则天见时机已到,便顺水推舟答应了李旦的请求,降皇嗣为相王,而以李显为皇太子。皆大欢喜,祸福相依。

  公元705年,即武则天神龙元年一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一干人发动政变,杀死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武则天进入她政治生涯的倒计时。
  第二天,女皇下令太子监国。
  第三天,女皇传位于太子。
  第四天,太子李显即位,称中宗。
  第五天,女皇退位,迁居上阳宫。
  第六天,中宗率领百官给退位的女皇上尊号,称“则天大圣皇帝”。

  从这时开始,人们才叫她武则天。也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武则天死于上阳宫仙居殿,时年八十三岁。遗言是:去掉皇帝称号,称呼“则天大圣皇后”;与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陵前竖立无字碑。对于该无字碑的含义,人们说什么的都有。推测其本义,似乎是随便后世评说,其中,显然包涵了深切的不屑与蔑视。我们知道,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惯例,这种评价大体是由男人们从事的;我们无法知道,这位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她不屑的是什么呢?是中国的男人们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