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场———历代经典战役全解读》
第10节

作者: V罗杰V
收藏本书TXT下载
  白起粉墨登场,赵军放弃防守,大举进攻。白起和秦将们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讨论。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他们一反与敌对攻的战略,反而做出防御姿态,长平东南的有利地势上构筑壁垒,与赵军作战的部队,按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秦军连打了几个败仗。
  这使赵括信心猛涨,他帅大军离开大本营,义无反顾地扑向秦军的营垒。
  见诱敌战术成功,白起立刻启动包抄计划。派出两支“奇兵”。这两支部队,共3万人。悄然离开营垒。一支25000人,有可能是步兵或战车兵,断绝赵军后方交通线,大白话:断后路;另一支是5000骑兵直奔赵军大本营。
  若拍电视片,你将看到在这样一个画面:在模拟的长平谷地战略地图上,秦军的两支“奇兵”部队,是两个粗壮鲜红的箭头,呈弧形无声无息包抄伸向赵军后路。将赵军分割为两部分。
  对于秦军来说,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冒险的举措。秦军要穿过一条将整个长平谷地一分为二的河流。如今,这条河流仍在潺潺流淌。而对当时的秦军来说,奇袭行动,要么全军覆没,要么彻底改变相持局面。

  那么,这两支“奇兵”是如何作战的呢?
  我们知道,秦军有一支5000人的骑兵。他们是怎样的装备?众所周知,骑兵的装备在秦朝才有所改良,才配备有齐全的鞍鞯,主要的武器装备为弓箭以及矛、戟等长兵器与剑等短兵器、到了汉代,骑兵则增加了环柄长铁刀的兵器配备。
  然而,在对兵马俑坑考古研究中,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秦骑兵的战马没有马镫。这就意味者,骑士必须两脚悬空,很不便于冲锋、格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骑兵的战斗力。
  其次,马背上作战,长矛和战刀都适合。考古学家却找到了箭头、弩这样的远射兵器。这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正是骑兵处在发展阶段时的形象。由此推断,在长平战场上,直扑赵军大本营的5000骑兵,并不是挥刀舞枪冲击敌人。他们的任务很可能是监视赵军大本营的动静,袭击赵军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
  这对骑士的骑术和马匹的要求非常之高。

  秦骑马纵队使用的是什么战马?2000多年后,在秦始皇兵马俑坑,考古人员测量了100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都统一为133厘米。史书上说:秦军选择战马的第一个条件是马的高度必须达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厘米。由此可见,秦人对战马的选择十分严格。
  别忘了,秦国的历史,三千年前,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肃东部的高原,那儿草场肥沃,最适宜养马,秦人就是以养马而起家。早期秦人与游牧部落杂居,为了对抗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这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骑兵部队。
  因此,秦国的好马多得数数不清。好到什么程度?“探前蹶后”。就是说,前蹄子往前一拔就是探前,后蹄子往后一蹬,就是蹶后,“探前蹶后,蹄间二寻者不可胜数也”就是前蹄子和后蹄子之间,一纵一丈六,一纵一丈六。
  有了这样的战马,秦骑兵又以什么阵型战斗呢?
  考古证实:秦国的骑兵部队井然有序。他们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共108名组成一个纵队。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
  可想而知,秦国的两支包抄部队,会给赵军以怎样的打击。而此时,赵军主力已进到秦军预设的阵地之前,对秦军发动进攻。由于秦军阵地工事坚固,赵军进攻无效,往后撤退,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这时候,赵军意识到,他们已钻进了秦军的口袋阵。但,真正的毁灭性打击,还未开始;真正悲惨的一幕,也远远还未到来。
  赵军被围后,立即建筑工事,等待救援。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军统帅白起并不马上发起总攻,他准备用更加残酷的办法削弱对手的战斗意志,白起围而不打,只出动轻兵反复袭击、折磨被围的赵军。

  秦军连创赵军的捷报传到咸阳,秦襄王十分高兴,亲自到了河内,即今河南省沁阳县。他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入军队,调遣到长平东北面的高地布防,切断赵国的援兵和粮道。
  赵军的所有退路断绝,长平战役进入了最为惨烈的阶段。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死死围住,断粮已持续了46天。46个悲惨的日日夜夜,成群饥饿疲惫的赵军士兵,没有粮食,精神肉体遭受双重折磨,士兵们互相残杀,活着的人把伤亡的战友吞食掉。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不安。绝望象瘟疫一样蔓延。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赵括连续组织了四支部队轮番突围,企图冲开一条血路,均被铜墙铁壁般的秦军击退。合乎逻辑的推测应该是,赵军主力应是往自己的大本营方向突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赵军必须闯过一关,就是那25000人组成奇兵,正是他们,关闭了赵括与大本营守军会合的铁门。
  这是怎样的一支奇兵?
  我们先回到兵马俑坑——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它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
  在军阵的右翼,有两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墙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视眈眈。这样布置是提防大军的左右两侧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个军团两翼的护卫队。

  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在这四面的围绕之下,中间是个庞大的军阵的主体。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它是个屯聚的阵势,他没张开,兵书上曾经讲了,说这个坚若磐石,一旦展开,如万弧挺刃,好像一个刀一样一下挺开来。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军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汤。在这样的军阵前,赵军难逃厄运。
  再说25000人的奇兵,在兵马俑的第二个俑坑,骑兵部队的边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战车的残迹, 在秦时代,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在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车弛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一千多年。
  然而,对兵马俑的探测结果却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黄土下,埋着一支纯粹由64辆战车组成的部队。

  这些战车车体窄小,仍旧由四匹马拉动。可以推想,由于没有步兵跟随,他们完全可以跟上骑兵的速度。战车上的士兵配备着戈、矛等刺杀兵器,正好弥补骑兵无法近身攻击的缺憾。
  可以推断,袭击被困赵军的轻兵,应该就是这种独立战车,将赵军一分为二的,最终挡住赵军突围的25000名奇兵很可能就有这种独立战车部队。
  对于赵军,死亡和失败的结局已不可逆转。
  赵括只能做最后的生死一搏,他亲率精兵,披上厚甲,强行突围。然而,当他出现在阵前,秦军的弩兵,万弩齐发,赵军兵士一个个倒下。统帅赵括就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残余的士兵惊魂未定时,秦军青铜戈矛组成的方阵已经像一座座城一般压了过来。绝望的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赵国全军败亡覆没,都是赵括的错吗?不尽然。

  从赵军的特点看,是战国七雄中攻击能力最强的。从赵武灵王开始,他打的仗主要是攻击战,野战。赵括带去增援的20万大军,相当多的是北方边地精骑,换句话说,他们是来出差的,北方的战线压力同样大。让骑兵下马去死守,不符合他们的特点。
  赵括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被推到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做了任何一个天才的将领所能做的所有选择,仅此而已。绝不是什么纸上谈兵,这一仗,换孙子来也得这么打,主动出击,是败中求胜的一赌,赌输了而已。
  赵国最大的错误,实际上从接收上党的那一瞬间就种下了。
  这个错误,导致长平战役失败、受尽折磨后向秦军投降的40万赵军,被白起全体活埋。
  白起为何如此凶残?这不是简单的坑杀俘虏,而是战略需要,就是要最大限度消耗掉对手的人口。
  秦国自从秦孝公以后,在征战过程中,重要的掳掠目标就是人口。包括对楚国,魏国的战争,都抓大量的劳役为他们耕种。杀俘虏,就是灭绝他们的人口,让他们无法生产,无法生产国力就会衰弱,最后面临灭亡。
  另一点,秦国之所以要屠掉40万人,也是有前科的。在长平战前,已经有了三次大规模的杀俘记录。
  在长平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尸骨的边上还遗留着士兵们的兵器和随身携带的钱币。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这场前无古人的大战,震惊山东六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其它诸侯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秦统一中国的脚步。
  这场超大规模的歼灭战,致使无数生灵涂炭,又有新的生命诞生,就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的这一年,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未来的秦始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