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
第30节作者:
未央0810 日期:2019-09-28 11:01:21
(126)
先说说苏轼。章惇年轻时的挚友。
章惇、苏轼,同年进士出身、同样才华横溢、同仕于陕西,常结伴出游。
一日,两人来到终南山仙游潭。悬崖峭壁、潭深千尺,风景绝佳。章惇感慨莫名,便邀苏轼到对面石壁上题字留恋。眼见只有独木相连,苏轼连连摆手,太危险了。
章惇系好衣衫,抓住藤蔓,踏上独木,边走边荡,来到对面石壁。左手执藤,右手拿笔,在石壁上写下五个大字,苏轼、章惇来。不一会,返回远处,气色如常。
苏轼则惊出一身冷汗,不禁脱口而出说,你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杀人。章惇有些茫然、疑惑。这番潇洒,没赢得好友掌声,却换来如此评价。不知为何?
苏轼说,一个人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还在乎别人的吗?
呵呵,苏轼的逻辑有意思。就像今天很多人说,一个人连烟都能戒,还有什么干不出来。
见微知著。苏轼还是很有眼力的。章惇这种做人做事的狠劲,在他后来的从政生涯中,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不过,苏轼虽这样说,但绝不会没想到,若干年后,他自己竟成了章惇下手的对象。虽不至于要命,也不过是差之毫厘。
而这一切,都是王安石变法惹的祸。
道不同,不相为谋。自王安石变法开始,章惇、苏轼这对年轻时的好友,因为政见不同,渐行渐远。
日期:2019-09-29 08:53:51
(127)
神宗朝时,变法派主宰朝堂,章惇位高权重。苏轼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因诗获罪,被下了大狱。朝堂之上,一片喊杀之声,形势非常危急。“三旨宰相”王珪都跑来落井下石。他是出了名的和事佬,所谓三旨就是“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贵为宰相,朝堂之上几乎没有自己的意见。
王珪的“石头”是首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他将苏轼写桧树的诗,拿来作为苏轼犯上的证据。因为其中有龙。这招可是能致命的。
神宗看到王珪都已出手,大为诧异,一时间不知如何答复。站在一旁的章惇则轻蔑地说道,此诗不足为凭,无论是君是臣,都可称龙。
徽宗也缓过神来,说道,确实如此,诸葛孔明就号卧龙。
由此,苏轼躲过了可能是人生最凶险的一刻。
事后,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亲朋故友唯恐避之不及,唯有弟弟苏辙和章惇常常写信过去宽慰。正是黄州的岁月,苏轼成了苏东坡,还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
这时候,章惇对苏轼还是留有余地的,还是念旧情的。
时过境迁,哲宗亲政,章惇当宰相时,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多年残酷的政治斗争,受贬谪的艰难时光,似乎耗尽了章惇的温情。对于政敌,他的心冰凉,没有了温度。
苏、章二人年纪相仿,此时都年近花甲。但,章惇没有怜悯,将苏轼直接发配到了岭南。今天的广东惠州。
北宋时的岭南,穷山恶水。朝廷官员流放至此,与判死刑没有太大分别。章惇把这把年纪的苏轼打发到岭南,应该是这辈子不想再见到他了。
日期:2019-09-29 13:50:09
(127)
神宗朝时,变法派主宰朝堂,章惇位高权重。苏轼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因诗获罪,被下了大狱。朝堂之上,一片喊杀之声,形势非常危急。“三旨宰相”王珪都跑来落井下石。他是出了名的和事佬,所谓三旨就是“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贵为宰相,朝堂之上几乎没有自己的意见。
王珪的“石头”是首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他将苏轼写桧树的诗,拿来作为苏轼犯上的证据。因为其中有龙。这招可是能致命的。
神宗看到王珪都已出手,大为诧异,一时间不知如何答复。站在一旁的章惇则轻蔑地说道,此诗不足为凭,无论是君是臣,都可称龙。
徽宗也缓过神来,说道,确实如此,诸葛孔明就号卧龙。
由此,苏轼躲过了可能是人生最凶险的一刻。
事后,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亲朋故友唯恐避之不及,唯有弟弟苏辙和章惇常常写信过去宽慰。正是黄州的岁月,苏轼成了苏东坡,还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
这时候,章惇对苏轼还是留有余地的,还是念旧情的。
时过境迁,哲宗亲政,章惇当宰相时,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多年残酷的政治斗争,受贬谪的艰难时光,似乎耗尽了章惇的温情。对于政敌,他的心冰凉,没有了温度。
苏、章二人年纪相仿,此时都年近花甲。但,章惇没有怜悯,将苏轼直接发配到了岭南。今天的广东惠州。
北宋时的岭南,穷山恶水。朝廷官员流放至此,与判死刑没有太大分别。章惇把这把年纪的苏轼打发到岭南,应该是这辈子不想再见到他了。
(128)
苏轼一住三年。
他一如往常,洒脱自在。乐天的性格,看山乐山、看水乐水,居然活的有滋有味。
那就写诗吧。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东坡先生有诗,京城很快流传。章惇大怒,苏子瞻居然如此快活。看来,贬得还不够远。他在苏轼的字上做文章,“瞻”和“儋”字相近,那就去儋州。似乎是恶作剧,但却足以致命。
儋州,真正的天涯海角。千年前的海南,作为大宋孤悬海外最蛮荒的国土,路途遥远、气候炎热,野蛮土人、毒虫怪兽,被发配到那里,就是置之死地了。
62岁的苏轼,须发如雪,背起书箱,带着幼子,驾一叶扁舟,闯过惊涛骇浪,来到了儋州。登船的那一刻,他一定无数次地回望大陆,他知道回不去了。
章惇,这次是要杀人了。杀老朋友。
东坡先生,也似乎在劫难逃。
他是知道典故的。
唐朝的宰相李德裕,是牛李党争的核心人物。风光时,官居太尉、封魏国公。一朝失势,被贬海南崖山。级别从八品下。
由云端坠入烂泥塘。
据说,李德裕整日登高遥望长安,望眼欲穿、老泪纵横。不可能再回长安的他,孤独地流连于崖山的山水。有次,路过一座寺庙,见到墙上挂了一排葫芦,便好奇地问方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方丈一声叹息,哪有什么药,是骨灰。这些人都来自长安,被贬到此地,回不了故乡,只能栖身在葫芦里。
李德裕,骇然。当夜,卒。
不知东坡先生,是否见过那些葫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