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
第27节

作者: 未央08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9-19 12:06:15
  (116)
  还是老规矩,分两步走。
  首先,干掉皇太孙。
  不错,皇太孙正是太子耶律浚的遗腹子。
  当年,乙辛百密一疏,让这个孩子逃脱了屠刀。再想动手的时候,已经没机会。道宗只有独子,对独苗的孙子,自然视为掌上明珠,日夜带在身边。
  这年冬天,道宗要外出冬猎。乙辛一看有机可乘,便向道宗进言,天寒地冻,道路泥泞,皇孙年幼,不如就留在京城。狼要吃羊之前,总是含情脉脉。
  朝堂之上,还是有耿直的聪明人。有大臣当即反对,认为这样会让皇孙失去皇帝庇护,会随时处于危险之中。这回,道宗终于听明白了,最终带着皇孙出猎。
  经过此事,对于乙辛的阴险狠毒,道宗有了切身感受。皇帝决定出手了。
  先是贬官、再是削爵。
  再抓住件小事,说乙辛参与走私马匹到宋朝,判其死刑。这就是纯粹找借口。以乙辛多年积攒的财富,早已富可敌国,怎么可能去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
  毕竟是莫须有,道宗顾忌影响,便改判了流放。正当道宗绞尽脑汁怎么杀他的时候,乙辛自己送上了门。他在流放地不老实,天天造船,准备浮海逃亡大宋。
  叛国罪。杀。
  一代权臣。辽史排名第一的大奸臣,身首异处。
  日期:2019-09-19 23:20:23
  (117)
  在乙辛的故事中,后半段的剧情发展,让人有些大跌眼镜。
  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结党营私,培植势力,朝廷内外、广布党羽,俨然一个权贵集团。
  辽国上下甚至都知道,宁逆天子,莫违魏王。
  乙辛,爵封魏王。
  就是说,在辽国,要想混的好,天子的诏命可以不执行,但绝不能拂逆了魏王的意思。乙辛的势力,可见一斑。

  如此权臣,在道宗的打击下,居然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以至于最后束手就擒、引颈待戮。为何?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明代的胡惟庸、魏忠贤。他们掌权的时候,威风八面、张牙舞爪。可一旦皇帝出手,他们精心构筑的集团,瞬间灰飞烟灭。
  当然,权臣们之所以弄权,是因为有成功的榜样。
  比如,曹操、朱温。

  那为何曹操、朱温这样的权臣,最终能开创一个朝代,而乙辛、胡惟庸、魏忠贤等,则被皇帝轻易地击倒?
  这里面,至少有三个原因。
  时代背景。曹操、朱温,都身处乱世,一代枭雄。他们在血雨腥风中成长。通俗地说,就是全天候政治环境下历练,什么都经历过。曹操、朱温更是征战多年,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军事实力。曹操、朱温,都是武将出身。身处乱世,手中有兵就是草头王。他们牢牢控制着军权,有一支名义上属于朝廷,实际上听命于己的私人军队。这是他们最大的本钱。
  政治体制。因为是乱世,征战不断,所以曹操、朱温所服务的政权,虽然是个王朝,但却没有健全完备的行政体系,他们有很大的空隙来发展自己,而朝廷对他们的约束和分权也很难做到。

  权臣与权臣,也是不一样的。
  日期:2019-09-20 09:58:28
  (118)  
  对比下,乙辛、胡惟庸、魏忠贤,都是文臣、宦官。虽都是弄权的高手,却无沙场点兵的能力,更没有听命于己的私人军队。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权的时候,王朝的行政体制已日趋完善。
  他们虽是权臣,但终究是体制内的权臣。体制本身,对他们依然有着巨大的约束力。而作为体制最高端的皇帝,则始终有着最终裁决权。
  所以,皇帝的一纸诏书,就要了卿卿性命。
  重元叛乱、乙辛专权,皇后冤死、太子被诛。
  政治上的不断内斗、反复清洗,血流成河之外,把原本就已走下坡路的大辽朝,折腾的更加虚弱不堪。
  姑且抛去其他不谈。单单就是,妻子赐死、儿子被杀,孙子险遭不测,很多人一定会问,这些年,道宗在干嘛?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耶律洪基,庙号道宗。但他这个“道”,既不是天道、也不是人道,更不是公道。除去后世子孙们的恭维,究竟又是什么道?
  或许是佛道?
  是的,道宗是个超级佛教迷。

  辽国,最晚在圣宗朝,佛教就已经兴盛。兴宗晚年,便沉迷于佛教。道宗,继承了父亲的爱好,有过之而无不及。信得神魂颠倒。朝政、军备、农桑,在求神问道面前,统统让路。
  据说,在道宗朝,每年吃饭和尚就有36万人以上。他还广印佛经、广建寺塔。佛教在道宗朝,盛极一时。
  道宗,还时常召集高僧,研究佛法。他之所以将朝政托付给耶律乙辛,据说也是为了安心的研究佛法。
  全国上下,在皇帝的示范下,从贵族到平民,礼佛成风。前面介绍过的几位皇后,萧菩萨哥、萧观音,这名字就是例证。
  想想吧,这可是草原帝国。
  当草原勇士们翻身下马、放下弯刀,念起佛经的时候,那是怎样的场景。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热血彪悍、勇武善战的契丹人吗?
  日期:2019-09-21 08:55:14
  (119)
  或许是文道?
  道宗不但礼佛,还崇儒。
  经过几代汉化,到道宗时,他对汉家文化的钟情,已深入骨髓。他曾在佛像下面刻上,“愿后世生中国”。“吾修文物,彬彬无异于中华”,也出自道宗之口。

  道宗有很高的汉学修养。当年登基时,北宋派大文豪欧阳修出使辽国恭贺。据说,道宗与欧阳修纵论儒家经典,居然也能不落下风。
  关于他的汉学修养,有诗为证。
  时任辽国宰相李俨曾作《黄菊赋》献给道宗,道宗作诗回赐李俨。如下:
  昨日得卿黄菊赋,剪碎金英填作句。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看看辽国君相,诗词相赠,确实“彬彬无异于中华”。
  对推广儒学,道宗不遗余力。在他推动下,辽国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在四年一次的正常科举之外,还增设“贤良科”的恩科考试。道宗还亲自出题。每次录取的进士人数,也由兴宗时的50人左右,翻倍增至百余人。
  在辽的中京,设立国子监。在全国所有州县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并按最高利益祭祀孔夫子。同时,道宗继位之初,便诏告天下,从皇帝本人,到南北所有官员,在国家重大典礼上,一律穿戴汉家冠冕。
  道宗还很爱书。他在全国搜集书本,填充到大辽的国家图书馆。漫步在墨香的图书馆,安静的阅读,似乎是他人生的一大乐事。时常带着几位汉臣,在图书馆内边阅读、便切磋,乐此不彼。
  爱书之外,还编书。道宗建立了国家历史编纂机构,为前面七代帝王编写了皇帝实录。我们今天能读到那么多前朝旧事,追根溯源,道宗功不可没。
  他是契丹人,但精通儒家经典、工于诗词歌赋,爱读书、爱编书,重考试、尚礼仪。看上去,确实与中原天子无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