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覆灭——一起来看两晋史》
第7节

作者: 胡御龙vincent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5-24 18:58:12
  【党争】
  直到司马炎继位,贾充更是平步青云,当上了侍中兼尚书令,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不管大事小事,他总是能插一脚。当然了,贾大人估计是香港脚,所以被他插过的事情总是会变臭。
  为了改变在群众当中的僵化形象,贾充开始不断包装自己。他不仅主持修编了《晋律》,摇身一变成了法学专家。还经常向司马炎推荐优秀人才,为自己博取名声。

  这些招数很成功,迷惑了不少人。然而,不买账的老顽固还是有的。
  而且不是一个,是一群。
  这些人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名士。
  很多人一听到名士二字,就会联想到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只知道吹牛又不交税,看似学富五车,实则旺财便秘,狗屁不通。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名士,并非如此,他们中大多都是实干家,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只不过他们一般脾气比较硬,不爱纡尊降贵去巴结别人,哪怕是皇帝。

  司马炎的所作所为,明显不符合国家利益。照这么下去,晋王朝的买卖还做不做了?
  所以他们曾多次对此提出批评。司马炎当时会认错,事后却依旧我行我素。
  原因只有一个,司马炎心里,最信任的人,是贾充。毕竟为司马家背了那么大口黑锅,这辈子都洗不白了,只能死心塌地为司马家卖命。而贾充这老滑头,是永远不会阻止司马炎享受人生的。对于司马炎的种种荒唐行为,他永远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不仅如此,那些劝谏司马炎的人,还会被贾充列为消灭对象。
  首当其冲的,名叫任恺(kǎi),时任侍中。
  说起这位任恺兄,人民群众纷纷表示不认识啊。然而在当时,他却十分有名,是名士党领袖级人物。任恺兄不仅处事能力强,而且尽忠职守,属于拿了工资就要把事情做好的那类人(以社稷为己任)。所以口碑一直很好,深得司马炎器重。
  确认过眼神,不是一路人。不是一路人也就罢了,大不了不在一起玩。但偏偏这位任恺兄是魏明帝曹叡的女婿。而老贾,正好是杀魏帝的人。于是任恺每次上班看见老贾,总是露出一副饥饿的表情。
  贾充很生气,后果不严重。经过精密分析,贾充得出了一个结论:他不能把任恺怎么样。
  任恺兄的官职是专职侍中,不仅是门下省管事的,还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兼高级顾问。整天呆在皇帝身边,想整他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是派人半夜把他黑了,那也不靠谱。毕竟武力是政治的最终手段。
  所以贾充思来想去,决定采取曲线杀人的方针,先让任恺离皇帝远一点,然后再找机会整死他。

  正巧太子少傅职位空缺,贾充趁机称赞任恺学识过人,忠诚可靠,推荐任恺去当太子的老师。
  司马炎对此十分赞赏,于是下令让任恺担任太子少傅。目的达到了,贾充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司马炎在任命书中还写了这么一句:侍中如故(依然兼任侍中)。
  于是侍中任恺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变成了侍中兼太子少傅任恺。官职虽然变大了,然而任恺一点都不会感谢贾充。
  你不仁我不义,就此开战吧。
  前面说过,任恺是名士党领袖。当然也有几个亲戚朋友帮衬。
  其中最铁的几个,是他的同事,当朝名士侍中裴楷和中书令庾纯。
  裴楷是著名大族河东裴氏子弟,不仅长得帅(绰号“玉人”),还是信奉老庄的道友。为人一向很厚道,连自己穿的衣服、坐的车马都可以施舍给穷人。也不爱跟别人争强好胜,但贾充等人除外。
  庾纯则恰恰与裴楷相反。这个人大概属于革命激进分子,提起贾充、荀勖就是喊打喊杀,性格十分火爆。
  于是朝廷上出现了两大门派。元老党人大部分都追随贾充,名士则都是跟着任恺。双方水火不容,相爱相杀。两个人的恩怨扩大成了两派人的斗争,不灭了对方不算完。
  其实这也好理解,就跟街头地痞打群架是一个道理,跟谁玩的好就站哪边。当然,要是这么打下去,就成了无意义的消耗战。如果要尽快决出胜负,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倒带头大哥。
  所以任恺等人很快达成了共识——贾充不倒,朝廷不会好。
  确立了目标,他们就差一个机会了。
  日期:2019-05-25 11:32:41
  第五章 秦凉之变
  【鲜卑战神】
  机会终于来了。

  泰始六年(270)六月,凉州飞报,河西鲜卑起兵造反,秦州刺史胡烈兵败被杀。
  消息传来,举朝震惊。
  因为死的这位胡烈,是位地道的猛人。他从曹魏时代就领兵打仗,且从无败绩,连钟会都是死在他的手上,可谓是威震西土。正因如此,司马炎才派他镇守一向都不安定的西北。
  打败猛人的人,自然比猛人还要猛。事实上,他除了比胡烈更猛之外,还更加有头脑。因为胡烈,不是死于正规的遭遇战,而是死于埋伏。
  中埋伏的地方,名曰万斛(hú)堆。设计埋伏的人,名叫秃发树机能。

  不久之后,这位怪名大叔将成为司马炎的梦魇。
  在朝廷大臣眼里,像鲜卑、匈奴这些人,只知道放马牧羊。除了身体壮点、脑袋笨点、头发长点之外,一无是处。吃得饱要闹事,吃不饱也要闹事。一闹事就要造反,一造反就要被镇压,一被镇压就完蛋。
  一句话,这些人太实诚,不会动脑子,也没啥文化。打仗就知道蛮干,什么孙子兵法、司马法,压根儿都没听过。挖坑、放火、偷袭、打埋伏通通都不会。除了在汉朝前期的时候威风过一把,在后面的时间,即使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中原王朝乱成了一锅粥,一样可以把他们打的鸡飞狗跳。所以大家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情况就此改变,从树机能开始。实践表明,这位树机能不仅武力超群,而且还颇有点谋略,很有可能读过小学!
  没办法,谁让他是外来户呢。要想成功(造反),必须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位外来户算起来,和天龙八部里面的慕容复兄八百年前还是一家人。
  他们都发源于秦汉时期蒙古高原上一支名为东胡族的部落。这个部落还在吃大锅饭的时候,被强大的匈奴击败,族人被迫迁徙。后在战乱中散伙,一支逃到乌桓山,一支则逃到了鲜卑山。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的亲情败给了时间和距离,于是决定分家,分别以山命名,形成了乌桓和鲜卑两大民族。
  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百几十年,到了东汉末年。乌桓小老弟由于对抗政府,被猛人曹操打的满地找牙(没错,就是被张辽斩杀的蹋顿)。
  而鲜卑老哥这边,发展也不太顺。部落四分五裂,先后形成了慕容、段、宇文和拓跋四部。其中拓跋部在首领拓跋诘汾(tuò bá jié fén)的安排下,散伙了。一支由诘汾的幼子拓跋力微率领,继续在原地驻扎。一支则由长子拓跋匹狐率领,外出打工,最终落户凉州一带,号称河西鲜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