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计下海说起,见证经济转制时期广州商界的奇闻大事》
第8节

作者: 章昆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看到此处,可能有读者批评笔者,你是不是丑化国家干部?笔者严正声明,我们的干部绝大部分是好的。检查站的干部也有不少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可是,古话有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到你当班的时候,明白内情的走私货车都不从这里过了。你两袖清风,门可罗雀。这年头社会又有了先敬罗衣后敬人的歪风邪气,口袋里没俩富裕钱受冷落喝西北风的日子不好过,眼前又明摆着来快钱的路,诱惑大得很,一来二去,有一些意志不够坚定的干部也就慢慢变坏了。

  日期:2019-06-20 21:28:40
  陈杰愿意去汕头进货的原因,一是“特区”没有围墙封闭,出货走车方便。二是不少汕头人做生意是全国出了名的好“商量”。
  这些汕头人做生意,只要你应许他这次成功了,下次一定还找他合作,长期往来,价格是绝对的好商量。像广州观绿路、教育路灯光夜市卖服装最旺的时候,一件T恤进货价不到十元,还每件用衣架穿好,开市时帮档主挂出来,收档时帮忙收货打包。这种价格,这种服务,只有汕头人肯做。因为汕头地少人多,自然资源缺乏,做生意是他们找生活出路最好的门路,所以大到世界级的富豪,小到在灯光夜市转悠着叫卖有臭味的便宜塑料袋的小贩,都有大把的汕头人出现。

  除了李嘉诚这种富豪,一般的汕头人做生意不论大小,只要看有得做,有钱赚,就会一窝蜂地抢着做,互相竞争,价格越做越低,低到了一定程度,质量当然也难以保证,最后一定是生意崩盘,谁也没得玩!
  日期:2019-06-20 21:31:16
  登峰造极的例子是:汕头做小生意的小摊贩个体户多如牛毛,生意要做到大公司去,没有正式发票不好办,有些公司就为他们代理开发票,虽然也是违规,但只要发票正规,按章纳税,不谋暴利,在当时也还勉强混得过去。可后来以此“捞偏门”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干脆注册空壳公司,专门以开假发票谋利。报纸曾经报道,有座楼房一共40多个房间,竟然注册了90多个代开发票的公司,连楼道公共厕所都有两个公司注册!那时还没有电脑发票,也没有热敏复写纸发票,发票一式五六份,全靠垫普通复写纸用圆珠笔手写,一日十几小时不停地用力写发票,文员小姐手腕肿痛,一边敷热毛巾一边疼得哭,一边还得不停地写……一时间汕头地区假发票满世界飞,搞得贸易行业的大公司和办理出口退税的国家税局达成默契,都不接受汕头这类公司开出的发票!

  开放改革后第一个因为贪腐、抢占、倒卖走私物资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地委书记这一级的干部王仲,就出在汕头地区。
  “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造假账”,这当年流行的说法绝对有点夸张讽刺。但那确实是疯狂的年代,疯狂的生意,疯狂的见钱眼开!
  当然,这都是陈年往事,今天不是讲故事,谁还高兴提那些陈年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日期:2019-06-20 21:34:18
  那日陈杰拉了半车力士香皂,拼装半车台湾荣美牌电子挂钟。这么搭配不仅是因为这两种商品好销,更是因为香皂是重载货,电子钟是泡载货,搭在一起运,基本只花香皂运费,就把电子钟捎回来了。
  车过东莞,进广州第一个检查站的站长就是“丧彪”。
  丧彪大名谭志彪,40岁上下,是区工商局的老员工,原本是广州靠近东莞一个肉菜市场的收税员。别小看这收税员,那可是改革开放前工商部门的主要工作。那时的工商局企业注册登记显得不那么重要,都是国营、集体企业,资产基本是国家的,注册登记往往也就例行公事。肉菜市场收税就不同了,你真得从农民、小贩手里把现兜兜的人民币收回来!所以做收税员在工商局是主要工作。
  谭志彪是广州郊区农民出身,本来文化不高,初中毕业就进了黄陂果园场当农工,后来工商局管理郊县肉菜市场,就地招收职工。看他年轻,长得大眼碌碌,大嘴能说,还算机灵样,就把他转到工商局做收税员。那还是文化***以前的事情。
  日期:2019-06-20 21:37:05
  文化***,谭志彪参加的群众组织是“偏保守”那一边的,大多是不想惹事生非明哲保身的老实人。大家见他年轻,出身又好,推他出来做个小头头。他也肯跑跑颠颠办事,没本事写原创的大字报,可张罗着贴个人家写的标语、大字报倒也十分积极。文丨革丨后期,上级派了人民解放军军代表,一方面清算有“打砸抢”行为的造反派的劣迹,另一方面同老干部和比较好的群众组织头头成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谭志彪出身好,历史清白,政治上没什么大野心,查来查去也就是批斗“走资派”的时候摁过批斗对象的头;在肉菜市场收税有时乍乍呼呼态度粗野;同几个卖菜婆有点暧昧关系,究竟上没上过床谁也没看见之类不伤脾胃的毛病……军代表认为他大节还好,就把他选进革委会,做个“板凳委员”。有群众看到大红纸张贴布告的名单,不禁说,“哎呀,阿彪也是委员?!”

  从此,他被“花名”“哎呀委员”,简称“哎呀”。

  日期:2019-06-20 21:39:25
  谁也没想到,谭志彪自从做了这“哎呀”,就像变了个人。首先服装上不再穿香港亲戚赠送的旧机恤旧西装,落本钱做了一套铁灰色的确凉卡其布的中山装,遇到熟人就摸摸抻抻底下那两个大口袋,仿佛提醒对方他此刻穿的是“干部装”,同时露出矜持的微笑,慢悠悠地说,“最近我比较忙,会议太多,有什么事回头再说。好,好。”跟着就同人握手告别。他转身走了,人家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举着刚被亲切握过的手,老半天才缓过劲来,笑骂道,“丢拉稀,扮鬼扮马!”

  另外,他不再讲那口带浓重郊县口音的广府白话,而是学老干部讲普通话。那时广州各个局主要领导干部多数是北方南下的,工商局老干部山东的、河南的、江苏的、客家的都有,就是没有北京的,他们的普通话其实也都以各自的方言为基础,谈不到有多么标准。谭志彪的广州郊县口音学普通话本来就拗口,跟着三山五岳的“普通话”,自然学得更是半咸半淡不三不四。不过,自从改了普通话,他口头语的粗口不再是“丢拉稀”,而是拉长了声音的“他--妈--的--”,批评人则是像电影《南征北战》的解放军军长,左手反叉腰,右手用力一挥,“乱弹琴!”

  群众背地又笑他“扮捞”,这里的“捞”要发普通话“捞”的音。意思是扮“北方人”,装“老干部”!
  日期:2019-06-20 21:47:52
  改革开放以后,工商局主要工作增加了很多,管理广告、市场、企业注册、经济合同等等,样样都是国家发展经济、企业更好经营的命脉,所以增添了许多高素质高学历的干部。谭志彪在局里实在没位置可以安排,正好要在黄陂设检查站,就把他安排到那里去,在局里做过“哎呀委员”的人落基层工作,当然要安排一官半职,就要他做“站长”。任命书一下,谭志彪本来有意见,觉得这是看不起他,是迫害工农……他本来想说干部,可是他心虚,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干部是有编制有名额限制的,他清楚自己其实只是职工编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