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可知隋朝之大隋崛起》
第39节

作者: 回青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宇文忻的性格—有能力但狂妄自大。这一性格的缺点将在十几年后给予他致命的伤害。
  这是后话。对于宇文忻的军事才能宇文邕还是很欣赏的,此次出征就把他从韦城主那儿借了过来。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对于宇文邕撤军的决定,大部分将领都表示热烈欢迎。本来大家伙儿就没想来晋阳,是你逼着才来的,早点回去好啊,否则明天能不能活着都是未知数。
  而宇文忻反对的理由是这样的:
  “大丈夫死中求生,败中取胜,如今破竹之势已成,怎能放弃!”
  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既然你野心足够大,就应该做好为之献身的心理准备。
  宇文邕最终选择了后者。

  是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鸣角收兵,从东、西两面进攻晋阳。高延宗,我又回来了!
  因为大部分齐人还在酣睡,所以周军很轻松的就攻入了晋阳城。嘈杂之声吵醒了高延宗,看到周军入城,高延宗一脸的迷茫,唉!大意了。
  即便这样,高延宗依然选择上马战斗,勇气虽然可嘉,但面对周军压倒性的优势,一人之力是无法扭转战局的。
  既然打不过那就跑吧,高延宗迅速往城北方向逃跑。宇文宪率兵奋起直追,最终将其抓获。
  细数一下,高延宗差不多当了两天的皇帝。
  昙花一现,虽败犹荣。
  宇文邕见到高延宗后好生安慰,不用害怕,不会加害于你的。现在是不会,将来呢?
  晋阳之战结束了,整个过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尽管高纬还帮了不少忙。

  实践证明文官们提出的直捣晋阳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
  很多人看完这场战争之后都会指点一番,宇文邕当初固执的选择攻打洛阳明显就是错的,从一开始就应该坚持打晋阳。
  真的是这样的吗?
  这就好比小明看到股市大涨,然后跟身边的小强说:“笨蛋,你清仓干啥,留到现在不就能买得起房子了嘛!”
  说这类话的人都是根据正确的结果逆向推理合适的选择,根本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而对当事人来说,结果只不过是一个概率事件,不同的决策就意味着要面临不同的风险。
  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一下,当初宇文邕要出兵东讨,武将和文官提出了两种战略方向,第一种:打洛阳,第二种:打晋阳。
  支持第一种的是北周优秀的军事家:韦孝宽、于翼、宇文宪等。并且他们还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兵分几路、从哪里出军、由谁率领、兵员数量等等。

  而支持第二种的只不过是几个文官,并且只提出了大体的作战方向,而没有提供详细的作战方案。并且事实也不像他们所说的光靠出其不意就能够直捣晋阳,整个过程异常艰辛,两军光围绕平阳就打了一个多月(还有冯小怜援助),宇文邕还有几次想退缩,根本谈不上什么出其不意。
  如果处于当时的情景下让我来选,我也会选择第一种,因为只有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才能做到对风险心中有数。
  实际上直捣晋阳的风险确实很高,有谁曾想到冯小怜会助战平阳?宇文邕在晋阳不是也差点丢了性命吗?
  但文官们跳出武将的思维,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以尝试的战略方向。这才是他们的最大贡献。

  所以当初宇文邕选择出征洛阳是正确的,尽管第一次东伐的结果并不如人意。
  下面发生的这件事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此前于翼从陕州出发(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过九曲(洛阳市宜阳县西北),在接连攻下几座城池后抵达洛阳与独孤永业交战,两军僵持。
  上面我们也提到过,听闻平阳陷落之后,独孤永业请求出兵北讨,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答复。

  而如今晋阳又被攻陷,北齐大势已去。洛阳城内人心不安,城外又有于翼紧逼,不必再做垂死挣扎了。
  一声叹息,独孤永业投降了。
  从宇文泰打到宇文邕,从高欢打到高纬,洛阳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消息迅速传开,北齐的河南(黄河以南)九州十三镇,基本上没做什么抵抗就被拿下了。除此之外,有些城里的百姓对于翼进城还夹道欢迎,不管谁当天子,只要城里能有位爱民如子的好官,老百姓就心满意足了。
  可以说如果宇文邕这次坚持东伐洛阳,独孤永业也撑不了太久。
  正如武将所料:攻拔河阴、兖豫可定。
  所以综合来看,武将们提出的方案较优,只是需要大家有耐心。
  晋阳已落入周人之手,下一个就是邺城。邺城一丢,高纬当皇上威风的日子可就到头了。
  高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这可如何是好,大家都提提意见吧(似曾相识)。
  有人提议把宫中的珍宝赏赐给将士,高纬一听立马脸色就变了,不行!
  都这时候了还抠门儿,真不知道是命重要还是钱重要。
  既然你不愿意出钱,那就算了。这还有一份写好的撰辞,你背下来出去慰劳一下将士,一定要有感情的背,背完之后还要流眼泪,这样将士们才能被你感动。

  只要不让我掏钱怎么都好说,高纬愉快的答应了。
  高纬走到台上,面对台下的众位将士,刚要开口说话,却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居然忘词了!
  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台下的将士都怒了,你看他自己都不着急,我们瞎着啥急!
  从此之后,将士们都没了打仗的心思。
  事儿都搞砸了,而宇文邕率领北周大军也在赶往这里的路上,时间紧迫。
  情急之下,高纬自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高纬是向他老爹高湛学习,把皇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儿子高恒,改年号为承光,自己当上了太上皇。
  这年头,皇位成了烫手的山芋,能送出去绝不含糊(后面还会送人)。

  事情办完之后,高纬派长乐王尉世辩去窥探周军的状况,他们怎么还没来?
  知道打不过,还得等着挨打,这样的内心才是最煎熬的。
  尉世辩接到这个活,内心是极其不情愿,万一出去碰到周军,能不能活着回来可就两说了。但是命令已经下来了,总得出去溜达一下。
  尉世辩带着一千多骑兵,出了滏口陉(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登上一座土山西望,远处正好有群鸟飞起。尉世辩灵机一动:那是周军的旗帜,撤!尉世辩头也不回,一溜烟跑回了邺城,并把这一消息“如实”的禀报给了高纬。
  高纬一下子慌了神,该如何应对呢?
  此时中书侍郎薛道衡等人站出来,给高纬指了一条活路。

  日期:2019-06-29 09:26:42
  薛道衡的父亲曾任常山太守,但不幸的是他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尚在襁褓的薛道衡以啼哭之声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不理解,时间总会冲淡一切,转眼薛道衡已经六岁,也已经习惯了没有父亲的生活。可不幸再次降临,这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年幼的薛道衡虽然还不理解死亡的含义,但是从大人们的眼神中,他能感受到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于是薛道衡发奋读书,到十三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研习《左转》。一天薛道衡读到“子产相郑”,深受感动,挥笔而作《国侨赞》,以敬先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