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风暴之南宋烟云——长篇连载蒙、宋、金、夏跨越七十三载的风云岁月》
第22节作者:
凌子峰 自蒙古与金开战以来,南宋方面就预料到宋蒙对峙这一天的到来,并且对此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当这个庞然大物突然清除掉所有的障碍,就这么出现在南宋的眼前之时。南宋君臣的心中仍旧不可避免的有着心理上的畏惧。
放眼当下的局势:一个有着席卷欧亚,灭国四十而未尝一败,堪称古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强悍的军事优势;一个有着远渡重洋,生产力和商业的发展未曾有与之比肩的,堪称世界古经济史上最为富足的经济优势。
局势发展到这一刻,接下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两个民族政权的争斗,而是一个“军事强国”和一个“经济强国”的角逐;也是一次野蛮与文明的碰撞;更是一次“侵略”与“反抗”的互博。这天下的归属,文明的进程,世界的发展,都将受到争斗的影响。而不管其结果如何,全天下的命运都将会迎来一次历史性的剧变,并影响到后世千年的格局……
江上白云千载,世间日月悠悠。历史曾经无数次告诉后人,由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那并不牢固的军事联盟,当共同的敌人被联合消灭之后,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一旦利益分配不均的时候,从联盟到决裂往往只在旦夕之间。参考蒙古人以往扩张和征服的性格,宋蒙战争的爆发,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基于蒙古还没有大举南下的举动,目前双方还尚属一起扛过枪的友军,和平的局面暂时得以维持。但这并不排除他们正有积极南下的准备,他们或许缺少的就是一个借口。而借口,恰恰是这世界上最容易找到的东西!
当蒙古大军回到黄河北岸,罢兵歇马之时,南宋的朝廷就显现出了居安思危的忙碌身影。出于对蒙古的戒心,南宋方面在宋蒙边境的陕西秦岭到安徽淮河一线,加固边城,充实军马,构筑了一条抵御蒙古的千里防线。
忙碌之余,南宋君臣考虑着此灭亡金国的大胜,是自建炎南渡的百年以来的最好消息。作为赵宋的后世子孙,南宋君臣觉得应该去皇陵告慰祖宗。
然而南宋的帝王陵寝还好解决,说去也就去了。但是北宋皇陵所在的洛阳(今河南巩义),随着金国的灭亡,现在已经成了蒙古人的势力范围,这可如何是好?
当年宋孝宗即位之初,就想着去给太祖皇帝扫墓,为此还发动了隆兴北伐。奈何金军强悍,南宋畏缩,宋孝宗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扫墓的愿望。所以后来才有了辛弃疾那“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心有不甘;才有了北方汉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殷殷期盼;才有了陆游“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求战之心;才有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遗言……
如今经过70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幻,金国都已不复存在了。但此时在位的宋理宗,却仍旧无法光明正大的去太祖、太宗的陵寝前去上一炷香,敬一杯酒。于是,一个要去皇陵告慰祖宗的想法,于金国灭亡之后,在南宋君臣的心中萌生……
灭金之后的宋理宗可以说是豪情万丈。毕竟是在他的手中,报了宋金之间的百年之仇。但是在豪情万丈之余,他还是不能扬眉吐气。
鉴于目前和蒙古还处于和平状态,也不适合大动干戈,宋理宗就派大臣偷偷摸摸的去洛阳祭拜北宋八陵,向祖宗告慰他的文治武功。但每每想到以后的日子,祭拜个祖宗陵寝还要偷偷摸摸。宋理宗的心中总会泛起一丝丝的不甘。
没过多久,“英明神武”的宋理宗觉得,以后要老是这么偷偷摸摸的跑到洛阳去拜遏祖宗的陵寝终究不太合适。一个在当时的南宋上下看来,无异于石破天惊的想法在宋理宗心中泛滥成灾。
“把洛阳收回来怎么样?”后来,他又转念一想,仅仅收回洛阳还不够,最好把汴京也收回来;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黄河以南的北宋故土都收复算了。
一想到这里,宋理宗那可是热血沸腾,恨不得明天就出兵,后天就亲临汴京城头,大后天就亲自去洛阳太祖太宗的皇陵前告遏。
如果宋理宗真能实现他心中那伟大的抱负,那他的武功可以说南宋的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与其比肩,简直可以作为南宋开国以来武功最为杰出的皇帝。百年之后,我想后人加给他的谥号就不是理宗了。如果后人真要重新给他加一个谥号,那这个这个谥号,应该叫做宋武宗!
事实上,宋理宗后来是真的做到了……
但是,眼下宋理宗在朝堂上提出要出兵收复河南之地的战略构想之时,朝堂之下的人都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他。一时间宋理宗被盯的很不自在。
“不知道堂下的诸位爱卿,尔等是支持还是不支持啊?”
……
河南之地,在金亡以后被蒙古接手。当年的金国被打的苟延残喘之时,南宋尚且不敢出兵。反观现在蒙古刚刚经过大胜,兵势正盛,双方还处于友好的关系状态。若是此时出兵北上,其后果是否是南宋所能承受的起,朝堂上的人大多数持否定态度。
在他们的心里,蒙古不越过边境来攻打南宋就算不错了。此时若南宋主动出兵去攻打河南之地,挑起中原大地这刚刚熄灭的战火。我说皇上,您这不是开玩笑吗?
当这个想法被宋理宗在朝堂之上被提出来讨论的时候,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守土和收复的辩论,又一刻在南宋的朝堂上上演。
其中当朝宰相郑清之、淮东制置使赵范、沿江制置副使赵葵、淮西制置使全子才、联蒙灭金的孟珙认为北上中原是可行的;而京湖统帅史嵩之、枢密院事乔行简、枢密院副都承吴渊、淮西总领吴潜、江淮制置使赵善湘、淮西转运判官杜杲认为此时北上中原是不行的。这些人,或是身处朝堂的高官显爵,或是主撑一方军政的封疆大吏。位不可不高,权不谓不重,都是南宋方面响当当的人物。围绕着战还是不战的问题,两帮人马那是在朝堂上和地方上吵了个不可开交。
但是,对于收复归德,洛阳、汴京、潼关这些黄河南岸的土地,宋理宗是认真的。这两帮人怎么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宋理宗说它可行,他就行!
日期:2019-05-29 21:40:41
第二十五章 光复汴京
“好战必亡”的道理谁都懂,但是身处江南腹地的军民们,已经承平的太久了。
一百零七年的西湖歌舞,消磨掉了多少将士的锐气;那采莲江南的女子,又让多少俊雅风流的书生为之痴迷。夫子庙前,秦淮河边,谈论的不再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前尘往事。铺满青石的烟雨小巷,是一对对痴男怨女“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你侬我侬。暮色里的百年江南,早已没有了祖先南下之时的沧桑热泪。
此时,遥想着北方草原那随时可能南下的战争风暴,用“忘战必危”来形容南宋上下,是最为合适不过。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回顾蒙古崛起的这20多年来,能消灭金国,当年的西夏“功不可没”。然而蒙古在金国未灭之时,就先对自己那个曾经的盟友痛下杀手,上演了一幕“飞鸟未尽,而焚毁良弓;狡兔未死,而先烹走狗”的无义之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