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
第5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渊造反的原因被赋予千般风情,无论真相是因为李世民为老子设下的那“一 、 夜、情”骗局还是李渊早就胸有大志以图天下。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李渊起兵知道的人范围不会很大。做为助手和参谋,最可靠并有成效的莫过于其子。当时李建成已25岁,作为老子我想应该是先要听听长子的意见吧?太原起兵后李建成与李渊的有一段对话,李建成说:“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这话说得十分乖宝宝,让李渊同志很是放心。况且当时李世民年仅18岁,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李渊不会抛开李建成而独同李世民密谋。对于谋划,结纳人士等,李渊又怎能不让李建成参与呢?正如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所言:“至前此蓄谋叛隋,则二人(建成、元吉)亦不能不与也”。当时,李氏宗族习武之风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对于关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他也不会无动于衷的。因此,李建成是李渊反隋活动的知情者、协谋者,那是相当可信的。如果历史让李建成开口说话,那么在这个阶段的李建成会说什么呢?“造反,不是老二一个人的事!”

  李渊密谋反隋,在太原起兵前,有两个基地:一个是太原,由他和李世民共同组织;一个是河东,由李建成独立进行活动。这样安排,李渊是有深刻用意的:一方面,太原是他的根基地,起兵要在这里进行,而世民政治经验不成熟,要加以培养。另一方面,河东是军事重镇,是通往关中的要地,大业十一年李渊曾在此讨捕农民军,有一定的政治基础,史称:“河东以来,兵马仍令帝(李渊)征发”。而且李渊许多亲属在关中,河东处于太原和长安之间,如果在河东进行组织活动,既可以接纳关中豪杰,有利于夺取关中,又可以响应太原互相呼应。

  “他”是建唐军事战争的重要指挥者
  唐朝天下是马上得之,李建成从太原起兵,至唐朝建立,为领兵主将,任左军统帅,他指挥的几次战役,虽然与李世民战功相比较有所逊色,但也表现了较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更何况后期他与李世民是因为分工不同,而失去了在战场立战功的机会。李渊攻取长安后,建立唐国号,根据自古以来“立嫡以长”的原则,加上李建成的巨大功绩,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太子是国之储君,需经常留在君主身边,参理朝政,协助君主制订大政方针,于是李建成留居京师,协助李渊处理军国政务。所以才让李世民在一些列打架斗殴事件中脱颖而出,才让李世民练就了一身更快、更高、更强的本领,也成就了一颗伟大帝王的雄心。

  一是夺取西河之战。西河临近太原,是进军关中的第一关口,由隋将高德儒率兵拒守。由于李渊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四面是敌,再加上士兵缺乏训练,军事上不占优势,此次战役是起兵后一次大战,对士气影响很大;李渊把此战提到关系唐业成败的地步,他说:“士马尚少,要资经略……,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若克西河,帝业成矣。”为此,把重任交给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并说:“西河绕山之路,当吾通行,不得留之。”足见李渊对李建成才能的信任,他还勉励说:“先以此郡,观尔所为。人具尔瞻,咸宜勉力。”

  为了迅速攻取西河,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携手,而此时两人既是兄弟,又是战友。一举攻克西河,前后仅用9天,初师告捷。李渊非常高兴:“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李建成因功被封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
  二是智取霍邑之战。当时唐军四面强敌环绕:北有骠悍的突厥,虎视太原;东有强大的李密瓦岗军欲取长安;西有薛举的西凉兵垂涎关中。严竣的形势使李渊必须速取霍邑,否则会失去进入关中的有利时机,因为当时隋朝大军正与中原农民军激战,关中防御空虚,一旦李密大军西进,对李渊是十分不利的。
  正当李渊欲攻取霍邑时,忽然传来刘武周引突厥袭击太原的消息,一旦失掉太原,将使李渊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这使一向沉着冷静的李渊十分着急,其内部分成两派:一派以裴寂为首,主张还救太原;一派以李建成、李世民为首(两人在战略上是一致的),主张坚持进攻,乘胜进军。 在这关键时刻,能否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做到知己知彼,将关系到唐军的前途。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的主张是建立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的。他们首先分析了敌人的矛盾,指出:“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外虽相符,内实相猜。突厥必欲远离太原,宁肯近亡马邑,武周悉其此势,必未同谋。”因此裴寂意见是不可取的,接着指出了退却的严重后果是人心涣散,不攻自破。由于李建成等的分析细致,决断坚决,使李渊下定决心,他说:“尔谋得之,吾其决矣。” 李建成根据宋老生性情急躁“勇而无智”、“且内部猜忌的弱点,即“群小相猜,”决定采取智取的方法,他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诱敌出战,利用阵前辱骂、轻骑挑斗和自行退却等手段,引敌出来;二是利用精骑断其退路,前后夹击。结果大败宋老生军,斩宋老生于阵前,一举攻克霍邑。这一战震慑住了突厥和李密,声威大振。

  三是智破刘黑闼。这是唐朝统一中的最后一次战争,它的胜利为唐初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将,窦建德降唐后,由于唐统治者对降将没有实行安抚政策,加上降将的疑惧心理,激起他们的反抗。武德四年七月,刘黑闼起兵,很快复夺故地。唐统治者先后派李世民、李元吉征讨,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由于实行“悬民处死”的高压政策,民心不稳,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武德五年,刘黑闼再次起兵,声势很大,再夺故地,李建成接受魏征、王王圭建议,请令征讨。虽然此处李建成有捡便宜的嫌疑,因为当时李世民已经让刘黑闼的元气大伤,但不可抹煞李建成的功劳。

  由于经历隋末战乱,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社会环境,盼望国家安定。窦建德部将刘雅对劝他起兵的人说:“天下已安,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这也代表了广大人民和士兵的心愿。李建成吸取以往的教训,接受魏征“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以坐视离散”的建议,改变过去“妻子系虏,欲降无繇”的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安抚政策以争取人心。史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这一措施起到了争取民心,瓦解斗志的作用,起到了不占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结果刘黑闼部队“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擒黑闼。”这样,不用战成功地解决了河北问题,使唐初社会安定下来。

  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虽然主要战役是李世民领兵进行的,但这些胜利同李建成抵御突厥,稳定后方,支援前线是分不开的,据史载,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李建成镇蒲州防御突厥;四年三月,李世民与窦建德征战,李建成北伐稽胡;八月李世民征伐刘黑闼,李建成安抚北境。以后又在武德五年、六年、七年多次防御突厥,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了作用。

  3、相煎太急——两大集团
  唐高祖李渊的正妻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李建成、二儿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和四子李元吉,其中第三子李玄霸早夭。
  公元617年5月,李渊在李世民的辅助和策划下于太原起兵反隋,并且直捣长安,建立了唐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太原起兵,李世民功劳最大,只因李建成是李渊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在随后的削平割据、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李世民更是功盖天下,他先后率兵平息了陇右薛举父子、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几个主要割据势力,实现了唐王朝在全国的基本统一。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军功卓著,威望骤增。当621年7月,李世民一举消灭窦建德、王世充返回长安后,李渊认为仅仅封王已经无法体现对李世民功劳的封赏了,于是给李世民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

  随着李世民的功劳进一步增大、封赏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他本人逐渐产生了觊觎皇位的野心,另一方面天下臣民也倾向于李世民继承皇位。太子洗马魏征就说过:“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这必然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妒忌和不安。为争夺皇位,逐渐形成了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集团和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
  先说太子集团
  太子集团除了首领李建成以外,还有以下主要成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