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中前行,记录尴尬的日子》
第49节作者:
可曾记得啊 日期:2019-04-10 11:40:24
今天早上9点起床,起床后叠被拖地刷牙洗脸遛狗。回来后没一会儿给狗狗买的罐头到了,我开门去取,大胖狗拼命抢,交战中,手被咬了一个洞。我在过道里惊声尖叫,不知道邻居会不会把我当成一个疯子。到了过敏季节了,我的脸上起了好多小红斑,得补水了,或者吃抗过敏的药。郁闷。
日期:2019-04-10 14:09:04
今天先生中午回来了,牙疼的受不了,我陪他来诊所治疗了。估计是要杀神经,要俩仨小时。候诊室布置的挺温馨的,很喜欢这种感觉。昨天晚上做晚饭的时候听了书单狗解说活着,白鲸,百万英镑,老人与海,杀死一只知更鸟,人间喜剧。感觉学 到很多,有几个观点挺颠覆的。比如解读老人与海,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自己的终极失败。活着,活着没有意义只为活着本身,即使身边没有了亲人只有一只老黄牛为伴也要活下去,这就是活着。杀死一只知更鸟,做一件明知是正确却注定失败的事你会不会做,一个人应该怎样以身作则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白鲸,即使是最卑微的生命也要抗争。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和我一样,不是在喝咖啡就是在去喝咖啡的路上。哈哈哈
日期:2019-04-10 18:39:58
今天先生拔了一颗智齿,一颗大牙杀了神经买了牙套,花了12000,车还在我们回家前5分钟被贴了条,罚款200。回来后先生去买头孢人家说是处方药不卖,遛完狗我去买就卖给我了,人品大爆发。回家后看了一集吐槽大会主咖陈乔恩,晚上看一个韩国电影遇见恶魔。晚上吃了中午剩下的霸蛮牛肉拌面和臭豆腐,买的肠和鸡蛋被狗狗们分了。
日期:2019-04-11 12:25:30
今天早上8点半起床,9点就出门遛狗了,谁知道车钥匙被先生带走了,只好在车库里遛,还好车库凉快又安静,20分钟就遛完回家了,昨天因为陪先生治牙也只走了8000多步,今天估计就走5000步左右,体重很平稳,没有变胖。今天又点了霸蛮,耍了个心眼,没有在狗狗们最兴奋的时候吃,而是等他们睡着了自己慢慢品尝,要不他们一定会端端正正的坐在我身边流着口水要吃的。
今天父亲去复诊,今天晚上给他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日期:2019-04-11 17:39:29
今天父亲去复诊,我一天心里不安,每时每刻惦念着,又不想给他打电话,哎呀,我这磨磨唧唧的性格真是没辙了,今天下午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写的王朔和他父母的,感觉我父母做的要好些,可是隔阂还是一样的深,其实我很喜欢我的父亲,觉得他曾经真心以我为傲过,真心对我好过。这份情我记在心里,以后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一定尽全力。
王朔从没爱过父母:缺爱,是中国家庭的癌症
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到: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段不长的文字,写出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痛—缺爱。
王朔成长于军人家庭,父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严格与暴力。
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时,他说:“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
这是当年部队大院流行的教育方式。部队子弟马未都在《圆桌派》上也聊过这个问题:那时候哪家不打孩子,都打!别人劝架不是说你别打了,而是“打两下就行了”。
王朔把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教育方式”,称为中国最普遍的“家庭暴力”。
对于母亲,王朔认为她的字典里根本没有“爱”:“那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王朔的《致女儿书》,某种意义上是父亲写给女儿的情书。有一部分专门谈爱。他希望自己与女儿之间最重要的情绪,不是血缘、不是父慈女孝、不是养育与反哺,而是亲密。
“特别怕像奶奶一样,你也知道,她还活着,我也对她充满感情,可我们在一起就像生人一样。”
这句话,从“痞子文学”鼻祖王朔嘴里说出来,可见缺爱是顽疾。你再成功,赚了再多的名与利,人到中年,念念不忘的还是你与父母之间,只有道义和责任,没有亲密与爱。
王朔说母亲老了,最怕的是“我不管她”,但是“我最需要你对我好的时候 ,你在哪里?”
可能有人要说,王朔一把年纪,功成名就,还把父母拿出来批判,是不是太计较了?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传统教育总以为无视孩子内心需要的严厉教育,能让一个人更快成长,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
事实恰恰相反。童年缺爱的人,更容易成为巨婴和愤青,他们在潜意识里拒绝长大,终其一生寻找的是,无条件的童年之爱。
父母与子女,慢慢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心里有情,嘴上无话,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常态。
因为我们奉行的不是亲密,而是管教—教,多过爱;孝,多过爱。
一个读者初三的时候,父亲中风晕倒,她从小跟父亲关系好,很想去医院陪伴。母亲逼她去上学,告诉她初三了,学业最重要。甚至父亲住院期间,家人也不允许她去探望,怕分心、影响学 。
“学 真有那么重要吗,比亲人的生离死别更重要?”
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她。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明白其实是大人怕麻烦,觉得小孩帮不上什么忙,就不要添乱了,还不如去上学。
在传统“我为你好”的管教中,父母的感受是主体,他们只愿意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孩子的情感常常被忽略。
一个朋友跟母亲吵架,母亲问:“如果我不是你妈,你是不是早就不理我了。”朋友回答:“是的。”
身为成年人的她,一直小心地选择与认可自己的人相处,远离像母亲一样,不断打击她的人。
血浓于水,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无奈。真正塑造亲密关系的,不是血缘,而是尊重与认可。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与蒙总的关系,明显比她与父母的关系亲密。
在父亲苏大强面前,苏明玉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母亲赵美兰;在蒙总面前,她才活成自己—那个坚强、果敢、有勇气、有智慧的苏明玉。
因为不被认可,苏明玉在父母面前缺乏安全感;而蒙总,她的师傅,是看到她身上闪光点的人。在心理上,他更接近父亲的角色,甚至雌雄同体,成了明玉心理上的双亲。
一个人活在爱里,会越来越好;缺乏安全感,则会处处拧巴。
那些父母眼里的坏孩子,不是天性顽劣,而是缺乏爱与认可。这常常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孩子越拧巴,父母越用力教育,然后孩子更拧巴了。
一个拥抱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用一万句话去伤害,是父母最常犯的错。
2007年,王朔与母亲一起参加《心理访谈》。在访谈中,他一再问母亲,如果我是一个杀人犯,你还爱我吗。
母亲回答:“我会举报你。”
王朔当然不可能真去杀人,但这个无情的答案,让他看到了父母之爱的势利与凉薄。
很多人,虽然为人父母,却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爱。
爱,不是正确、伟大、通往成功之路的学校,而是一片土壤、一个港湾。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说,父母在家中最重要的责任是倾听,以及在需要时给予(孩子)鼓励。
当米歇尔对母亲抱怨学校里的老师,母亲通常平静地听着,偶尔插一句“噢,天哪”和“噢,真的吗”。
“她并不纵容我的怒火,却会认真对待我的沮丧。”
“她告诉我,你有权利不喜欢你的老师,只是这位女士脑中的数学知识,你要掌握。”
没错,这就是爱。
爱是一个子宫,包容我们所有的阴暗、不堪、愤怒与失态。当一个人,处于这种强大的安全感中,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严歌苓说,所谓成功,就是知足。人心里不缺爱、不自卑、不沮丧,不一定非去证明什么,就容易知足,从而变得成功。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爱你,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份爱,你要变得更好”,这是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的原因。
王朔的母亲出过一本自传《一家人》,在这本书的最后,这个在儿子眼里不懂爱的母亲写到:在这里,我想对儿子说:“妈妈永远爱你。”
可惜,这份迟来的爱似乎没有收到回音。
不是所有的伤害,最终的收尾都是原谅与放下。
正因为世上有很多“来不及”与“不原谅”,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才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用一生的时间,去学 如何去爱:尊重一个孩子成长中的错;接纳一个人生命中的残缺。
人无完人,因为有爱,我们才变得完美。
从这一点来说,我真的非常讨厌电视剧《都挺好》的大结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