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女到中年婚姻危机,半生的奋斗却变成了三无女人》
第53节作者:
无悔的青春 各地的居士们潮水一样地涌来了,正德师父的徒弟连男带女来了十四个人,背来了十四套行李。其他的人都要安排住处和行李的,房间里住不下了,就安排在大殿里的桌子上,行李不够用,就尽量俩人一个被子……所有的人都安排完了,我才发现:自己和小会儿还没地方住呢!桌子也没了,就找来几个蒲团排在门口那里,也只有那里风大没人愿意睡。没有被子,就找几个椅子垫儿,盖在身上。夜风很凉,我和小会儿蜷成一团睡在门口,张津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把自己的褥子抽了出来,悄悄给我们姐俩盖在了身上,他自己卷着被子睡了一宿。
2002年的农历七月十二,菩提寺大殿开光仪式正式开始了……我是执掌木鱼的,也要像师父一样站在前面;丽萍学的是钟鼓,就站在钟鼓架下;正德师父带来的老吴居士,就跟在正德师父旁边负责敲镉子。分派好了任务,我们各自进里屋去换衣服,我熟练的穿好了海青、披上搭衣,在镜子前把衣领抻好,又把碎头发用头卡仔细的别好,穿着平底小布鞋,出来了。心中有数,所以步伐不徐不疾,大殿里已经站好了队伍,正德师父也在等着我们这三个打法器的人出来,看到了我的沉稳和端庄,正德师父满眼里都是欣赏和笃定。
男女居士各分两旁排班站好,正德师父起腔:“炉香乍爇,法界蒙熏……”,我和丽萍配合的很好,私下练习了很多次了。居士们也开始配合了,洪亮的香赞像一条盘旋的、无形的龙,在大殿里辗转腾挪着,又冲出大殿来到了辽阔的原野上空,整个森林,都沐浴在咏歌梵呗里,香烟缭绕,钟磬声声……浇供、礼拜、绕佛完毕,下来坐在长桌前念诵《药师经》和《普门品》,然后浇午供,一盘一盘的菜从斋堂里传出来,经过每一位居士的手,传到供坛前的正德师父手里,由他庄重的摆放在佛菩萨的圣像前面,午供已毕,开始过堂(吃午饭)。
过堂也还是按照顺序,有条不紊依次进行的,我和丽萍还有老吴居士跟正德师父一张桌子吃饭,因为执掌法器的暂时算是“执事”。在三宝地吃饭也是一堂功课,叫做过堂,什么堂呢?五观堂!食存五观,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籍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受得了如此的供养吗?不要看人家都吃了什么,而是自己配不配受用这么精美的饮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用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嗔心。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用的食物,当做疗治身心饥渴的良药。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借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适量的饮食才能资身修道。
第六十四节,清修的生活
吃一顿饭要把它和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贵重如黄金一般的食物也可以消受得了;反之散心杂乱,就是喝了一滴水也难以偿还施主的恩德。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也由于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所以,这顿饭吃得并不轻松。我是一点妄想也不敢打,默默地念佛来消化这份供养:对面坐着一位手眼通天的人物,你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若是一个不小心想错了什么被他知道了,岂不汗颜啊!?何况这是在大殿里,目前斋堂还太小容不下这么多人,所以就在大殿里吃饭,在佛菩萨圣像面前自然是一分也不敢怠慢。老吴居士被正德师父委派下去分水果了,所有来的居士和信众,不分男女老少,一人一份水果,用塑料袋装好了,摆在个人面前的桌子上。
午间休息了,我洗了手脸坐在沙发的角落里打坐,借以恢复体力。正德师父脚步轻快地过来了,敲了敲了门,屋里的居士们一看是师父来了,纷纷起来打招呼:“师父好!师父你坐这儿!”,正德师父看了看大家,微笑着问道:“怎么样,还跟得上吗?”“跟得上,挺好!”,大家乱哄哄的答应着,我也站起来给正德师父问询,正德师父问我:“怎么样,累吗?下午还有拜愿,能不能坚持下来?”,我的右手臂很酸,那个沉重的木鱼锤头是纯橡胶的,抬起来再打下去,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不会使这股巧劲儿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全靠臂力,是非常吃力的。我笑笑说道:“没事儿师父,我行的。”,正德师父放心了,转过身来又找丽萍:“你们俩熟悉一下拜愿的板眼,来你过来李居士,我教给你俩,这个板眼是这样的……”。现学现卖,我和丽萍都拿出了自己的潜质,在用整个身心学习这些东西,下午的拜愿也是非常顺利的,第一天很快就结束了。
看似很简单,其实每个步骤都不能乱的,比如你想上厕所还想替别人写吉祥疏和超拔疏,如果你不想让等待着的人失望,那你这生理问题就要忍着,一直到结束了这一段儿,再去。正德师父的安排是非常紧凑的,一环扣着一环,差一点儿都不可能完成任务。这种生活,让我明白了整体配合的重要性,以前的我是个体户,从来不需要谁的配合或者去配合谁,既不需要服从领导也不需要揣摩同事的心思,这回我的心不得不变得细密了,知道去体会别人的感受、配合整体行进速度,有大局观了。
第二天的功课依然很紧,上午念《药师经》和一百零八遍药师神咒;下午要念《地藏经》,中间所有的休息时间,我都在忙着给各地的居士们写吉祥疏和超拔疏,这就必须把我自己上厕所的时间都计算在内,完全忙到没有个人的时间和空间。几乎每个人都在忙,小会儿和小王姐扑到斋堂去帮赵姐的忙儿了,斋堂是最累人的地方,赵姐修完了路主动请缨去了斋堂做饭,需要的人手也多,所以大家都跑去帮忙。杨姐的字写得漂亮,也参加了念经组和给居士们写吉祥疏、超拔疏,新街区的居士们是念经组的主力,因为这些人底子厚、熟悉经典。老聂在外面看着香火不要烧到周边的林木;孙娘忙着教给后学佛的人规矩,还有一些注意事项……正德师父也在忙,各地来的居士头领都要接见,说说寺院的建设计划,谈谈大家修行上的问题……还有很多是居士们的家务事,分辨不明白了也拿来问师父,希望在这里能消除自己的烦恼,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寺院是一个解除烦恼的地方,就像医院能治肉体上的病,寺院里的佛法治疗人的精神顽疾,佛法就是最好的疗伤圣药。
世间很多的人,不明白道场观机设教的原理,就是要按照众生的习气毛病善巧方便的吸引他来亲近佛法,借以改正他的不良习气这样的一个道理,说了很多不该说的闲话,是误会和看扁了佛教。其实呢,道场以无事为兴隆,一碗粗茶淡饭足以果腹,不希图谁的供养来装点门面。僧人又不追求名利身家,无烦无恼,漫步水边林下,岂不自在逍遥!修道之人是不以世间的财权食色等等为喜好的,他们热爱的是清净禅修,早日出尘证到圣果,这说的还是小乘人自了汉的行径;若是说到大乘根性,即菩萨心性的人,他们会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而舍弃自己的修道时间,先来成就引导和教化这些受苦受难的众生,布施自己的钱财、劳动、精力和知识给所有需要的人,让大家明白真正的道理而得到解脱,再也不受八苦烦恼的威逼和折磨。这叫三施: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他们希望的是,所有的众生都能一起成佛,至少不会继续受苦,这种精神,就是菩萨道的精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