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恩仇录——见证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第5节

作者: 折冲万里
收藏本书TXT下载

  魏晋时期,笔者最为敬佩曹魏政权。别看仅拥半壁天下,曹魏的武功赫赫,却不亚于两汉。拆南匈奴为五部、灭乌桓、肢解鲜卑、平定羌氐,还差点剿灭了高句丽。就连毛 他老人家,都忍不住赞叹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可惜,强悍的曹魏政权,竟为西晋取代。在诸胡眼中,以奸佞诡诈篡夺江山的司马氏,显然不及真刀真枪打天下的曹氏有威慑力。西晋建立伊始,那些被曹魏降服的诸胡便渐生不臣之心。司马氏也忒不争气,统治奢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朝堂危机四伏,宗室互相残杀。继“八王之乱”后,西晋内外的诸胡势力,又纷纷发难。一时间,胡骑骤起,神州陆沉,衣冠南渡,这便是让汉人刻骨铭心的“五胡乱华”。此后,曾经统一的内地,彻底陷入到五胡十六国的血腥混战,以及南北朝的长期对峙中。经历了两个半世纪的大分裂,直到隋朝建立,内地方才恢复统一。

  眼见,西晋迅速腐朽没落,已经缓过气来的高句丽,遂再无忌惮,大肆侵夺辽东、乐浪和玄菟等边郡。西晋永嘉七年(公元313年),高句丽君主美川王吞并了,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整个朝鲜半岛北部落入高句丽囊中。此后,高句丽发展一度又遇险阻,鲜卑慕容部成了高句丽称雄一方的劲敌。在同慕容鲜卑的长期较量中,高句丽曾数度惨败。仅举一例,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前燕的慕容皝就从丸都城掳走五万人。幸亏永嘉之乱(即五胡乱华)后,内地各方割据势力,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逐鹿中原。这使得高句丽每陷危境后,总得获喘息之机,继而死灰复燃,重又振作起来。此后,趁着慕容氏后燕政权内忧外患,北魏天赐二年、后燕光始四年(公元404年),高句丽好太王又攻占了朝思暮想的辽东地区。

  进入南北朝后,得益于交好中原王朝,高句丽迎来了一段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到北魏太武帝时期,高句丽已拥精兵五万,人口五十万。南北朝结束后,唐高宗初年,高句丽已经发展至“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人口约三百五十万之巨。当时的高句丽人力和物力丰沛,国力和军力强盛,即是东北地区的最为强盛的地方政权,也是令中原王朝寝食难安的一方劲敌。此后的隋唐两朝,皆与高句丽进行了长期,而又艰难的战争。隋文帝遣兵三十万,征讨高句丽。但因时逢雨季,粮草不济,军中疾疫,尚未开打,隋军死者便已十分之八、九。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又调集一百一十三万大军,三次征讨高句丽。为了保障大军东征,隋炀帝征发全国民夫几百万,服各种徭役。由于,出征规模太过浩大,严重透支了国力,直接动摇了国本。三次东征,高句丽未灭,反倒国内民怨沸腾,天下大乱,隋朝因此而灭亡。

  以高句丽之强,隋朝尚且无可奈何,小小的勿吉,自然也不是对手。其实,勿吉能够灭亡扶余,那是捡了高句丽的漏。扶余的国本,更多是高句丽侵蚀、消灭掉得。扶余灭亡后,勿吉各部逐渐向扶余故地扩散。而高句丽则继续向北开拓,欲吞并原属扶余国的剩余领土。双方很快便相遇,并发生冲突,最先与高句丽冲突的,就是勿吉族的粟末部。据考证,勿吉各部向东南迁徙时,一些部族迁入至现今吉林省第二松花江地区。因第二松花江又名粟末水(或速末水),故而,该地勿吉部族号为粟末部。由于,双方体量相差太大,在对扶余故土的争夺中,高句丽强占了绝大多数。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5年),魏使臣李敖出使高句丽时,就发现高句丽疆界已“北至旧扶余”。然而,仅据部分扶余故地的粟末部不肯退让,为争夺宝贵的居住地,粟末部不惜与高句丽连年征战。《魏书•勿吉传》记载,延兴年间,赴北魏朝贡的粟末部使者乙力支曾称:“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北史》、《隋书》亦明文记载,粟末部“每寇高丽”。只是,粟末部再骁勇剽悍,也不敌高句丽国力的整体优势。经过长期较量,粟末部渐渐处于下风,最后,败于高句丽手下。

  至隋朝一统大江南北,结束内地近三个世纪的大分裂时。东北大地的勿吉,又改族名为靺鞨。至于族名的由来,一些学者认为,靺鞨本字应作“靺羯”,是由“勿吉”音转而来。据《隋书》记载,隋初,靺鞨数十个部落,最为著名的,共有七部。分别是: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黑山部、白山部。七部中,伯咄部人口最多拥“胜兵七千”,粟末部“胜兵数千,多骁勇”,安车骨、拂涅、号室、黑山、白山诸部“胜兵并不过三千”,“而黑水部尤为劲健”。根据以上资料,学者推算,隋代,靺鞨诸部“胜兵”合计两万五千,总人口约十二万五千。其实,区区十几万的人口,相比于生活在东北大地的其他族群,实在少得可怜。且不说,数量众多的汉人、高句丽人,两晋时期的扶余人,就达四十万。从大兴安岭地区迁出的鲜卑拓跋,部众也有十六万。除了人口稀少,靺鞨民族还呈分裂状态,各部自立,互不统属。而且,靺鞨各部还非常不幸地,被夹在突厥、高句丽、隋朝三强之间。以当时的视角,应该没有人会看好,看似无足轻重的靺鞨。神奇的是,在上苍的眷顾下,势单力薄的靺鞨非但没有像扶余那样消亡,反倒在白山黑水间,顽强地生存并逐渐发展起来。

  日期:2019-08-03 20:20:55
  四、
  隋代,靺鞨各部大都受到高句丽的挤压和奴役,包括与高句丽交战不胜的粟末靺鞨。开皇年间(公元581年—公元600年),部分粟末靺鞨不愿受制于高句丽,南下归附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粟末靺鞨酋长突地稽与其兄瞒咄,率领所属的厥稽、忽赐来、窟突始、悦稽蒙、越羽、步护赖、破奚、步步括利八部,共“胜兵千余人”。自扶余城(今吉林农安)西北,举部南下,投奔隋朝,后被安置于营州一带。唐朝建立后,武德年间,又有一批粟末靺鞨,遣使进贡并内附。唐朝将请求内附的粟末靺鞨,统统划给突地稽统辖。突地稽因此成为,隋末唐初,内附中原的粟末靺鞨族众首领。入侍唐朝后,突地稽恪尽职守,履建功勋,先后荣任燕州总管、蓍国公、右卫将军等职,成为了唐朝引以为重的一方封疆重臣。

  至于,那些没有南迁,留在故地的粟末靺鞨,则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先后沦为了高句丽的附庸。此前,北魏天赐二年、后燕光始四年(公元404年),高句丽击败了,正值昏君慕容熙主政的后燕,攻占了辽东地区。辽东自古乃汉人世居之地,属于汉人的传统势力范围。高句丽侵夺辽东之举,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彻底激怒了,以华夏正统自居的中原王朝。大分裂时代结束后,完成统一的隋唐两朝,为了夺回辽东,都曾不留余力地发动了,讨伐高句丽的战争。本属同族血脉的靺鞨各部,也被划分到中原王朝、高句丽两个不同阵营中。此后,在隋唐对高句丽的战争中,可怜的靺鞨人非常不幸地沦为,敌对双方共同驱使的马前卒和炮灰。尤其,高句丽“常以靺鞨锐兵居前”或“每战,靺鞨常居前”。史载,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高句丽婴阳王联合粟末靺鞨,攻击隋朝冀州道的军事驻地。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丽婴阳王又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但被隋营州总管韦冲击退。而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时,粟末靺鞨酋长突地稽亦率本部兵马,随隋军参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