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小王子》
第37节

作者: 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一晚李想没有回大伯家,而是回了自己家,他要安安静静地做好充分准备。黄觉民只是告诉他时间地点和事情的大概情况,并没有告诉他要面试什么,这让李想不得不把撒宽一点,以防万一。
  第二天午9点,李想来到盛京大学学院,告知来意后,有人带着他来到一间会议室,推门进去,里面坐着三个人,都是年男人。
  看到他进来,坐旁边的一人立刻起身说道:“李想来了,坐,我是昨天给你打电话的黄觉民。”
  李想刚准备落座,闻言连忙站直身体,朝他微微鞠躬说:“黄老师您好,各位老师好,我是李想。”
  黄觉民说:“李想我再仔细给你讲讲背景。”
  李想能有这次面试的机会,确实是盛京市政府牵的线,市政府“608事故”处理小组联系盛京三和盛京大学,评估李想平时的表现和成绩后,才给了这次机会。
  不仅是李想,其他几位同学也得到了一样的机会,只是大家报考的大学不一样,最终能不能把握住要看各自的能力,这一点政府承包不了。
  “认识这篇作吗?”黄觉民身边的一人把身前的一张纸推给对面的李想。
  李想一看,是一篇作,名叫《万花筒》,快速扫了一下内容。
  “认识,这是我的高考作。”
  李想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拿到他的高考作的,不过这不怪,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有心,方法多的很,高考实际没那么严谨。
  黄觉民拿了一瓶未开瓶的矿泉水放李想面前说:“写的很好,拿了满分,你知道吧?”
  李想愣了愣,如实说:“不知道。”
  他觉得自己写的很不错,但没想过拿满分。
  “立意很不错,别人高出一大截。”
  “谢谢。”

  黄觉民:“身体好全了吗?还有没有不舒适?”
  “谢谢老师关心,已经基本好全了,没有不舒适。”
  “那好。”
  第三个年男人问道:“你高考的第一志愿填的是我们大学,因为事故而导致落榜,你是怎么想的?”
  李想迅速整理思路,说道:“盛京大学是华夏顶尖学府,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大学,我学习的目标是要在今年夏天进入这里,成为这里光荣的一员。高考分数出来后,我当然很失望,不过我并不沮丧。因为落榜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而是受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相反,我很为自己骄傲,缺考一门外语,我的成绩依然出色,当着任何人的面,我都可以骄傲和自豪,我不任何同龄人差,无需任何自卑,因为我真的很优秀。”

  会议室里的三位老师对视一眼,黄觉民笑道:“很有自信嘛。”
  李想:“年景不好的时候,家里有粮,心里不会慌。我现在虽然年景不好,但是以我的能力,我不需要为未来慌张。而且,我今天能坐在这里,坐在三位老师面前,相信在三位老师心里,对我也是这样想的。”
  黄觉民说:“有自信是好的,我们确实很欣赏你,也深入了解过你平时的表现,所以才给你这个机会。这里是学院,所以对你的语会更关注一些,你的高考作,也是这篇《万花筒》拿到了满分,可见你的写作能力是很强的,更难得的是有想法,有思想,能给我们讲讲你写这篇《万花筒》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吗?”
  高考作的题目讲的是一位老人摔倒在路边,人们围观,有人认为要扶,有人认为不要扶……试卷要求考生从这个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作。
  李想写的是《万花筒》,万花筒是小孩子玩的那种,拿眼睛往里看,能看到千变万化的不同景象。“老人摔倒在路边”像是一个万花筒,能从窥探到人性的多变和社会的复杂性,既窥探到路过的人群,也窥探到“摔倒的老人群体们”。
  听完李想介绍,黄觉民面无波动,看不出喜怒。

  接着三个人陆续问了一些问题,应该是早拟好的问题,三人轮流发问。
  黄觉民是学院的副院长,他身边的另外两位,一位是招生办的主任,一位是外语学院的副院长。
  那位外语学院的副院长甚至和李想用英语口语交流。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小时,三人交头接耳商量一阵后,外语学院的副院长离开了,只剩下黄觉民和招生办主任。
  黄觉民说:“最后一个问题,一周前开车撞你的人已经宣判了,你知道吗?”
  “知道。”

  一周前“608案件”宣判,犯罪嫌疑人以故意杀人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死刑。对方提出了诉,所以现在还在挣扎。
  这只是苟延残喘而已,诉驳回判决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案件很清晰,证据有力,不存在任何翻盘的可能。
  黄觉民:“对方的情况相信你也有所了解。”
  李想点点头。
  “你恨他吗?”
  李想点点头:“当然恨。”
  黄觉民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然,也可以说是可笑之处。他认为社会对他不公,导致他无法施展抱负,所以才仇恨社会。现在,我给你……”
  他看了看墙壁的时钟,午十点半。
  “我现在给你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你以发生在你身的这个案件来写一篇作,按照高考的标准,字数不能少于800字,角度自选,题材自选。”
  “好。”李想干净利落地答道,现在写命题作,在他昨晚的设想。
  “这是纸和笔。”黄觉民把纸笔交给李想,说道,“那你安静在这里写,我们出去,12点钟我来拿作。”
  李想点点头。
  黄觉民见李想已经开始思索,便对招生办的主任说道:“老周,那先到我办公室去坐坐,等会儿还要麻烦你。”
  老周笑呵呵地摆摆手:“不麻烦。”

  两人出门,要关门前,黄觉民再说道:“途你可以去厕所,出这门右拐,走到头是。好了,不打扰你了。”
  两人离开后,门也被关,会议室里顿时异常的安静,随即嗡嗡嗡的空调声越来越明显。夏日的灿烂阳光在窗外窥探,窗外是一面湖泊,波光粼粼,微风吹动水波荡漾,有水鸟在水面飞翔。再眺望远方,在湖的对岸,有蚂蚁似的学生走在阳光下,不时有绿色的电动观光车经过,车坐满了不愿在太阳底下走路的学生。
  李想兜里的手机忽然震动起来,拉回他的心绪。
  他进会议室之前已经把手机调成了静音,没接电话,过了会儿自己停了。
  虽然现场没有人监督自己,黄觉民也没有说不准看手机,但黄觉民说过按照高考作的标准来写作。既然作的要求是按照高考标准,那么考场纪律也该按照高考的要求来。

  李想还是有这样觉悟的,他不想因为途接个电话,而惹来闲话。
  该如何入手来写这篇章?
  李想想入非非,快速思索。
  黄觉民定下这个题目,对他来说有利有弊。利在于他亲身经历,感触极深,弊在于他是受害者,容易被个人情绪左右,写出一些愤懑之言。
  日期:2019-03-24 09:0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