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归来----道德经解读》
第12节

作者: 老头子20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只要遵守大道,让大道伴随我们左右,虽然国家很小,名不见经传,可是天下人都会尊重它。这样的国家只要能够生存下去,万物将会往这里汇集,天地会风调雨顺,人民纷纷慕名而来。按照大道的规律颁布法令,设置国家郡制,知道制约和适可而止,故而可以无限发展。这样的国家,其志在于天下,目前好比没有充满水的低洼地,它的未来,就是江海。
  大国、小国真的很奥妙,国家大有时候未必能获得尊重;国家小反而人气十足。大国未必能够长久,小国有时真的能发展壮大。国家间虽然如野兽,大鱼吃小鱼,可是不能穷兵黩武唯武力说话。于是就算乱世,小国依旧有资本活着。当年中国大地,类似现在国际格局,几个大国无数的小国。年年国家军队厉兵秣马,可是小国安安稳稳,丝毫没有哪个国家被吞并掉的迹象。
  人的社会也是如此,有人高官得做骏马得骑,有的人忙于一日三餐,无论强弱都需要生存,若是不给穷人出路这样的社会在自掘坟墓。虽然我们很弱小,请不要气馁,依道而来则大道会庇佑人们。无论贫穷还是富裕,不妄为,遵循大道必能壮大;妄为的人们,无论现在有多富有强大,不遵循道就会慢慢弱小。

  人的生命几十年,一夜暴富的几率是很小的,富裕有时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今天大家穷,遵循了大道,我们的后代会越来越富有。财富是积累的,财富如果无法积累。每一代人都是穷光蛋的折腾。人应当目光久远,昙花一现的价值尽量少去追随,心中有目标和信仰,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前人劳动成果能以遗产的形式赠与后人。中华民族是最勤劳的民族,可是累计财富几乎代代为零。父辈们折腾,我们折腾,后代还要折腾。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智商高又有何用。

  国家之间大鱼吃小鱼是常态,但是人类毕竟是人类,人类不仅仅唯武力说话,更有理性且用理性来说话。哪怕在战争里,人们也要讲理,占了理且让对手屈服,于是战争能被遏制;如果占了理,对手依旧不肯让步,矛盾激化只有战争才能解决问题。人类的武力能保证自己说话权和话语的分量,理(价值观念)受到越多国家支持越好。
  战争这东西有时候是没有理的,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必须有实力证明自己有资格活着。没实力活的就会被灭亡,这就武力之下的理。科技能让人类长上翅膀,于是先掌握科技的人们变得异常强大。大国小国的实力不再是传统的是否幅员辽阔。冷热兵器交替时代,谁有火枪技术,不是以一当十,而是以一当百。这也是掌握西方火药技术了之后,日本人胃口大开的根本原因。人类不能弱小,过于弱小就有战争。尤其科技不能落后太多,有了科技这个翅膀,它把有的人变成了神,也把有的人变成了羊。

  这一章还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将在小国寡民章节详细讲述。

  日期:2018-09-12 12:30:48
  第三十五章 道之社会的巨大吸引力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心怀大道手执真理,天下的人们会被吸引过来,投靠他而不加害人们,于是这里就成了和平的乐土。这里有美妙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留步。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必是遵循大道的结果。但是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无味的,看不见,听不着,而它的作用,却无穷尽。
  老子描绘了一幅美丽愿景。一个没有战争和国界困扰的乐土,人们可以随意迁徙,不在受到忠义道德的羁绊,哪里政策好就去哪里,哪里风景美丽去哪里。一片地域,经营的好固然人们就越来越多,人越是多地盘就越是大。若是经营的不好这个国家就会自然消亡,而非利用武力消灭国家。
  老子眼中的诸侯小国,类似于今天的企业,天下的土地似乎无穷无尽。企业经营的好,就可以发展壮大;经营不好就会倒闭破产。他没有把国土神圣化,认为非要誓死捍卫,他会认为土地属于天下人民。老子眼中的人民,不是生是君主的人,死是君主的鬼。人民可以选择为谁效劳,要是君主不作为,就会卷铺盖离开。春秋时期,相传孔子曾游说天下。其本质是谁用了孔子,孔子就会变成哪国人了。

  日期:2018-09-12 12:31:04
  第三十六章  有区间才叫矛盾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合它,必先扩张它让它收合;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让它发力,发完力才能变弱;想要废去它,必先加固它使用之后才能废弃;想要获取,必先给予。明白这些智慧,就会以弱胜强。鱼的生存不可以摆脱江海,国家的武力不可以拿出来展示向人炫耀。
  道德经里一组对立的事物很多。理解矛盾我们要认识到矛盾是意识的产物;人是矛盾的观察者;矛盾的双方本质是一个事物;矛盾存在一个相距若何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去观察一切矛盾,会得到一些细微的不同。不可理解为阴阳转换和物极必反,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老子。
  儒家与辩证法的关系
  阴阳学说充斥在我们的世界里,影响到每一个角落。从孩子时代,大人就经常告诉我们,谁是大坏蛋,谁是大好人。上小学老师告诉我们,有和无是反义词,真和假是反义词,黑和白是反义词。终于长大了,书里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是反义词,君子该如何,小人该如何,终于明白了,原来小时候大人说的“好人”就是君子,坏人就是小人。这个对立的世界里,我们的“德性”越来越圆满,于是我们成熟了。现在我们看待事物往往用“好”和“坏”来看待事物,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是习惯养成的,但是显然是有缺陷的。

  事物远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需要有一种更为先进的学说来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此时辩证法则运用而生了。辩证法的几大规律:1.对立与统一关系;2.主次矛盾的关系;3.量变到质变的关系;4.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这些东西说了那么多,目的是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对于客观世界进行多个角度观察后从新价值这个事物,新价值的诞生,会改变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其实看法和态度对于研究事物并没有多少指导价值的,但是态度非常重要,你要明白我们的先天不足。

  辩证法后来发展成一种近乎诡辩的东西,让国人思维混乱道德混乱,社会上充斥了一种论调:看谁说话,谁能说话谁就有理。这种学说的最主要的负面作用在于,能把黑白颠倒能让是非不分。最著名的批判文章莫过于《放屁论》,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