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上无名——讲述封神背后的故事》
第47节

作者: _六铃使者_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1-30 09:42:59
  子牙答曰:“卑职此来,不为别事,单为众民苦切。天子不明,听妲己之言,广施土木之工,兴造鹿台,命崇侯虎督工。岂意彼陷虐万民,贪图贿赂,罔惜民力。况四方兵未息肩,上天示儆,水旱不均,民不聊生,天下失望,黎庶遭殃,可怜累死军民,填于台内。荒淫无度,奸臣蛊惑天子,狐媚巧闭圣聪,命吾督造鹿台。我怎肯欺君误国,害民伤财,因此直谏。天子不听,反欲加刑于我。我本当以一死以报爵禄之恩,奈尚天数未尽,蒙恩赦宥,放归故乡,因此行到贵治。偶见许多百姓,携男拽女,扶老搀幼,悲号苦楚,甚是伤情。如若执回,又惧炮烙、虿盆,惨刑恶法,残缺肢体,骨粉魂消,可怜民死无辜,怨魂怀屈。今尚观之,心实可怜,故不辞愧面,奉谒台颜,恳求赐众民出关,黎庶从死而之生,将军真天高海阔之恩,实上天好生之德!”

  看看姜子牙说的这话,张凤若肯据此放人出关,那就真是活见鬼了!原本,姜子牙此番来见,张凤就是为着他在朝为官的薄面,才勉为其难并未拒人于千里之外。可他倒好!一开口,就出言不逊,侮辱君父,紧接着又故意透露了自己罢职归田的窘境,到最后才悲愤交加地为民请命,这一切难道不是惺惺作态吗?
  什么蒙恩赦宥,什么放归故乡,纯粹是一派胡言!纣王什么时候赦宥他了?他姜子牙的家乡不是在东海许州吗?既回家乡,怎么不去东海,却反往西岐?
  其实,姜子牙的行事逻辑,也并不复杂:一方面就是为了展示他为民请命的圣贤做派,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借张凤之口彻底断绝这七八百朝歌逃民的出关念头。
  惟其如此,姜子牙才能大显身手,送人出关,并教他们心甘情愿地来为自己的才德兼备做宣传。
  当然,姜子牙说谎,还是很有分寸的!否则,他一旦泄露了自家的罪刑,只怕自身难保。
  姜子牙借土遁送众逃民出关之后,便往磻溪隐迹去了。
  但回望前文,此事之起因,全在鹿台!可这鹿台究竟为何物?妲己为什么又非要造鹿台不可?
  第95回《子牙暴纣王十罪》中,天地之生财有数,岂得妄用奢靡,穷财之力,拥为己有,竭民之生?今陛下惟污池台榭是崇,酒池肉林是用,残宫人之命,造鹿台广施土木,积天下之财,穷民物之力,又纵崇侯虎剥削贫民,有钱者三丁免抽,无钱者独丁赴役,民生日促,偷薄成风,皆陛下贪剥有以倡之。罪之七也。
  第97回《摘星楼纣王自焚》中,子牙曰:“你这三个业障,无端造恶,残害生灵,食人无厌,将成汤天下送得干干净净。虽然是天数,你岂可纵欲杀人,唆纣王造炮烙,惨杀忠谏,治虿盆荼毒宫人,造鹿台聚天下之财,为酒池、肉林,内官丧命,甚至敲骨看髓,剖腹验胎。此等惨恶,罪不容诛,天地人神共怒,虽食肉寝皮,不足以尽厥辜!”

  第98回《周武王鹿台散财》中,武王曰:“如今纣王已灭,天下诸侯与闾阎百姓受纣王剥削之祸,荼毒之苦,征敛之烦,日坐水火之中,袵席不安,重足而立,今不若将鹿台聚积之货财,给散与诸侯百姓,将巨桥聚敛之稻粟,赈济与饥民,使万民昭苏,享一日安康之福耳。”
  直到封神大业既定之后,姜子牙才道出了妲己起造鹿台的真相!原来,鹿台是纣王聚集财物的仓库。换言之,鹿台就是商王朝的国库。
  不用说!妲己起造鹿台,就是为了替纣王平定天下而筹措军费。
  如果没有鹿台,又岂会有那征伐西岐的三十六路大军!

  鹿,通“禄”,本就象征着财富,且更有粮仓之意。
  日期:2018-12-07 11:25:24
  22.伯邑考的不归路
  弹指一挥间,姬昌的七年之殃就要到期了!可就在这个时候,身为周室嫡长子的伯邑考,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莫名其妙的决定:为父朝商,进贡赎罪。
  然而,问题却在于,伯邑考既有替父赎罪的心思,为什么不及早行事呢?因为当初离朝时,姬昌就曾有言在先,只教他安守西土,毋得擅动,所以伯邑考的按兵不动,亦并非毫无来由。
  可七年时间都等了,眼看着姬昌就要重获新生了,伯邑考却在这个节骨眼上跳了出来,枉顾险阻,欲行大孝,其动机难免不教人生疑。

  伯邑考叹曰:“父王有难,七载禁于异乡,举目无亲,为人子者于心何忍?所谓立国立家,徒为虚设,要我等九十九子何用!我自带祖遗三件宝贝,往朝歌进贡,以赎父罪。”
  乍看起来,伯邑考一直就接受不了七年来父有难而子竟无所作为的现实,所以才会在最后关头,宁可前功尽弃,也要朝商进贡,以赎其罪,但这件事情,又岂会如此简单!
  姬发同文武、九十八弟在十里长亭饯别,邑考与众人饮酒作辞。
  此事最大的疑问就在于,西周有那么多忠臣良将,孝子贤孙,可伯邑考要往朝歌进贡,代父赎罪,为什么会孤身上路,无人相随?到后来,事情落败了,散宜生竟然还有脸倒打一耙,说什么失于打点,他这话怎么早不讲?又说什么不听大王之言,难道他派太颠与闳夭往朝歌给费仲和尤浑行贿,就没违背姬昌的行前嘱咐吗?
  次日,问驿丞:“丞相府住在那里?”驿丞答曰:“在太平街。”次日,邑考来至午门,并不见一员官走动,又不敢擅入午门。往返五日。

  此处可见,伯邑考初到朝歌,原本是有意请亚相比干助他一臂之力的。但最终,他却在午门徘徊了五天,也不曾去登那比干府的大门,个中缘由,实在是耐人寻味。
  伯邑考向前跪下,比干问曰:“阶下跪者何人?”邑考答曰:“吾乃犯臣姬昌子伯邑考。”比干闻言,滚鞍下马,以手相扶,口称:“贤公子请起!”二人立在午门外。比干问曰:“公子为何事至此?”邑考答曰:“父亲得罪于天子,蒙丞相保护,得全性命,此恩真天高地厚,愚父子弟兄铭刻难忘!只因七载光阴,父亲久羁羑里,人子何以得安?想天子必思念循良,岂肯甘为鱼肉!邑考与散宜生共议,将祖遗镇国异宝,进纳王廷,代父赎罪。万望丞相开天地仁慈之心,怜姬昌久羁羑里之苦,倘蒙赐骸骨,得归故土,真恩如太山,德如渊海。西岐万姓,无不感念丞相之大恩也。”

  伯邑考心事重重地在午门外浪费了五天光阴,正一筹莫展之际,却见亚相比干乘马而来,于是便抛开胡思乱想,就急匆匆跪至驾前。
  二人见面后,言谈间,颇有些生疏之气!且伯邑考为了达成所愿,竟不惜撒谎,借散宜生之名来与比干套交情,足可见他和亚相并不相熟。这,大概就是他始终对登门求助之事心存犹豫的现实原因吧。
  然据贫道推测,伯邑考之所以会如此的犹豫不决,除了这个现实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他吃不准亚相比干的对其父姬昌的真正态度。换句话说,伯邑考这一路走来,始终就揣摩不透,对于他的进贡赎罪之举,此位与纣王关系十分微妙的皇叔老大人,究竟是什么态度呢?他若无意相助,又或者有心为害,那伯邑考贸贸然就登门求助,岂不是适得其反!
  因此,伯邑考虽然与比干并不相熟,但对商末朝局,毕竟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他的犹豫根本就毫无必要!因为,救姬昌出囹圄的关键,不在比干,而在费仲。这恰恰又说明了,伯邑考对商末朝局的了解,终究还是太过浅薄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