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那些事儿》
第3节

作者: LCCSuperX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由于老爸的关系,赵括仕途坦荡,一路平步青云,年纪轻轻便当上了赵国的高级将领。
  天下时局,波谲云诡,就在赵括当上赵国将领的这几年中,战国的时局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自阏与破秦以来,廉颇多次挫败秦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秦国一直在与赵国的军事对抗中处于下峰。
  虽然在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但却留下了一个欣欣向荣并且充满希望的赵国。
  但盛极必衰,凡事总会有个转折,对于赵国来说,也许赵惠文王的离世就是赵国的转折点。

  好景不长,就在公元前260年,秦国的虎狼之师再次大兵压境,威胁赵国的安危。
  廉颇随即固守长平,想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坚固守长平,抵挡秦国人的脚步。
  可坚固的城池只可拦住秦国人一时,不可能挡住他们一世,更何况是一个为了一统天下近乎狂热的大秦。
  赵军据守长平,不敢出城应战,秦军久攻不下,双方可谓你打不进来,我也走不出去。此时的赵孝成王丹对廉颇退守长平,久拖不决而极为不满。

  而这一点恰恰被秦人所洞悉,并成为最后赵军临时换帅以致溃败的重要原因。
  于是,在廉颇死守长平期间,赵孝成王便派人去秦国议和,可俗话说得好,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虽然当年三分晋国,赵国政府阴狠毒辣,捡了个大便宜。但与秦国比奸滑,赵国政府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望尘莫及。
  秦人表面同意议和,实则只是拖延时间,孤立赵国。(这样就不会有其它国家的援军援救赵国了)
  与此同时,赵孝成王对廉颇数次战败,龟缩长平而颇为恼怒,此时,充满野心的秦国政府使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反间计。
  秦国大力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一人而已。
  天真烂漫的赵王丹居然信以为真,找来了同样初出茅庐,“天真可爱”少根筋的马服君之子,赵括。
  要知道,年轻人通常是最经不起吹捧的,而且还是吹捧自己是当时天下间难逢敌手的秦军的克星的那个时候。
  赵括于是拿出了120分的热情,慷慨激昂的发表了一篇演说,《论如何运筹帷幄捏死百万秦军》。
  在这篇高谈阔论中,赵括夸下海口,大言不惭的说道,如果自己的对手是白起,他还可以考虑考虑,但如果只是现在的王龁,他不过只是廉颇的对手而已,我根本就不怕他。若要是换我为主帅,打败秦军根本不在话下,分分钟的事!

  在秦国人与赵括的双重忽悠下,赵王丹脑门子一热,于是便下令,换下廉颇,以赵括为赵军新一任主帅,统领赵军,痛击秦军,争取把秦人打的抱头鼠窜,屁滚尿流。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力谏赵王,表示赵括绝不能为赵军主帅。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马服君赵奢的夫人,赵括的生母,赵氏。
  赵老夫人说了一段历史上有记载的话,说赵括、赵奢父子异志,而且赵奢曾说过,括决不可为主帅,否则,亡赵者,必括也!(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最后,涉世尚浅,天真无邪的赵王丹还是心血来潮的启用了赵括作为赵军主帅。
  赵括当上了主帅,高兴的不只有赵王丹一个人,还有秦国国君秦昭王跟着一块高兴。赵括当上主帅后,秦军也开始了他们的行动。赵括刚上台,秦军立即秘密更换主帅,秦昭王命名将白起为主帅,而王龁降为副帅,迎击赵军。秦王还下达命令,封锁所有消息,泄漏此国家机密者格杀勿论。
  就这样,赵括当上主帅后,赵军立即由守转攻,白起佯装败逃,赵括率赵军乘胜追击。赵军一直追到秦军在长平城外的营垒,面对秦军修筑近两年的堡垒,赵军久攻不克。
  此时,白起率大军奇袭赵军,并截断了赵军的后路,之后白起又以5000精兵插入赵军中间,将赵军一分为二,并且还断了赵军的粮草。
  公元前260年农历9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46日,士兵甚至互相残杀,以求苟活。
  赵军先后5次反围剿均以失败告终,最后赵括亲帅大军突围,不料竟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括死后,赵军群龙无首,只能投降。
  而秦军则做出了令人发指的行径,据史书记载,秦国大将白起下令,就地活埋45万赵国大军。
  此战之后,赵国元气大伤,而且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可以阻挡大秦一统天下的脚步。

  长平之战后,赵王丹面对赵国数十万亡魂泣不成声,而因赵母战前之言,赵王放过了赵氏一族。
  至此,长平大战落下帷幕,秦国一方独大,一统天下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官方文献记载。
  可事实真的如此直白,如此简单吗?长平之战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解秘长平的惨案
  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
  当代诗人熊东遨在路过长平战场时曾留下过这样一句诗句。
  虽然已经历经了千年之久,但当年长平之战的硝烟呐喊似乎还未散去,似乎还仍在眼前。
  赵括真的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还是一个被人冤枉近千年之久的勇者?他是一个满腹韬略的英豪,还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骗子?
  也许就连专家也无法给出标准答案,但我们或许可以通过遗留千年的种种蛛丝马迹尽可能更加接近事情的真相。
  据《战国策》记载,阏与之战后,赵奢曾与齐国名士田单论兵,最终田单没能赢过赵奢,田单不由感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赵奢想的远比他深远的多。(详见平原君家属偷税漏税案)可以说,赵奢是一个很牛逼的人,更是一个眼光独到的人,而他的儿子赵括则可以说也是一个很牛逼的人,更加是一个嘴皮子溜,很会吹牛的人。
  据《战国策》记载,赵奢曾与儿子赵括论兵,结果大大出人意料,赵括居然在此次辩论中大获全胜,而作为失败的一方,赵奢却断言赵括绝不可为赵军主将,否则灭亡赵军的罪魁祸首必定是赵括。

  这听上去很像是羡慕嫉妒恨的赌气话。然而,赵奢的诅咒最后灵验了。
  结局不仅被赵奢言中,而且赵括果真葬送了赵军与赵国。
  由此几乎所有史官都下了一个断言,赵括徒有虚名,只是个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的庸才。
  然而,事情不能光看表面,事实有可能会大大出乎大家的预料,至少我个人认为赵括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因为在整个事件中,大家都忽略了一些细节。
  而魔鬼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
  第一,赵括虽然指挥失利,但他至死都未投降,这份勇气,可敬可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