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照本宣科治天下(王莽的第三张面孔,你不曾认识的王莽)》
第4节作者:
周亚夫的周
王莽对这些都心知肚明,这使他不得不继续维护他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形象,打好这张道德牌。因为一旦丧失了道德的光环,他会没有底气,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无力保住已经得到的一切,也没有优势与同辈兄弟们在权力场上角逐。
王莽如此醉心于对权势的追求,他想干什么?想当皇帝么?
日期:2018-06-13 12:25:29
现在的王莽,绝对没有取代汉朝的野心,他甚至都想不到将来有朝一日能做皇帝。作为一个读书人,而且是一个儒生,仰慕的是圣王之道,恪守的是三纲五常,从王莽后来的表现来看,他也确实喜好儒学,很难想象一个儒生刚谋了个一官半职就想篡位。
况且,一个读书人想在承平之世谋朝篡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没有这样的事例。王莽后来能够取代汉朝,是因为他已经站在了人臣的巅峰,而西汉王朝又处于积重难返的暮年,民心思变,那时候他自然会有更进一步的野心。当他刚刚步入仕途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一不小心前功尽弃,连大伯王凤的地位对他而言都很遥远,又怎么可能想要做天子呢?
历史有它的必然性,也往往存在偶然性。如果不是刘骜先于王莽离世,如果不是刘骜的继承人也先于王莽离世,如果一直罩着他的姑妈王政君没有那么高寿,如果王莽和当初大多数汉朝人那样活不过五十岁,那么他根本不可能成为帝王。阳朔三年的王莽,才二十出头的年纪,他不可能知道这些偶然事情将来都会发生,除非他有预知未来的超能力。
王莽后来确实篡位,但这并不等于他从步入仕途开始就想篡位,就连班固也没有明确指出。作为一个博览群书的儒生,他确实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因为有大伯王凤当大司马的先例在那里,刚当上校尉的王莽想当大司马的野心还是有的。
然而王莽毕竟只是个小辈,想当大司马,先得过他叔叔们的那一关。表哥刘骜没理由放着他的舅舅们不用,而提拔才二十多岁的表弟王莽当大司马,尽管他在社会上已有些虚名。王莽也并不急于当上大司马,功业未著,名声也还不够显赫,就想当大司马无异于痴人说梦。他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打好这张道德牌,先拿回本属于自己而失去的东西。
不得不说,王莽是个城府极深,而且极具忍耐能力的人。在早年,他似乎还特别高瞻远瞩,为了达到最终目的,根本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从阳朔三年到永始元年(前16)的六七年里,王莽的官职居然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得到任何爵位的封赏,但王莽依然谦谦恺悌,待人处事无不恪尽礼仪,颇有君子之风。
就当大家又以为王氏家族把王莽这个没爹的孩子遗忘了时,他的五叔成都侯王商的一封奏书,让王莽迎来了人生事业的第二春。
日期:2018-06-14 10:45:26
王商并不是那种敦厚和睦颇具长者之风的外戚,相反他仗着自己是刘骜的舅舅张扬跋扈,有时还欺压到刘骜头上,直接找他借明光宫避暑,气得刘骜想咬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所欲为的外戚,却主动上书朝廷请求把自己的食邑分出一部分给王莽,可见王莽这些年来在孝道上确实做得无可挑剔,连王商这样自私自利的人都感动了。
不过,王商口中虽说要分一部分食邑给王莽,心里却未必真想分,这或许就是他想为王莽索要侯爵所采取的一种迂回战术而已。
王商是个聪明人,以分食邑来提醒刘骜还欠王莽一个侯爵,如果刘骜在意这事,只会给王莽封侯,而绝不至于真把他的食邑分给王莽;如果刘骜不在意这事,也就自然不会答应他分食邑给王莽,那么他也吃不了亏,还能博得一个关爱侄儿的虚名。
刘骜也不傻,当然知道五舅心里的小算盘。但他没想到的是,此奏书一上,朝廷上简直炸开了锅,歌颂王莽的声音纷至沓来。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等当朝名士全为王莽说好话。这其中还包括中郎陈汤,就是那位斩杀郅支单于上书天子“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将,也对王莽是赞不绝口。
刘骜都差点惊呆了,我这个表弟有这么牛吗,这么多名人拍他马屁?刘骜耳根子软,听多了朝臣们对王莽的吹捧,最终也认为他是个贤德的人。永始元年,这年王莽二十九岁,刘骜终于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都乡,食邑一千五百户。
在这以后,王莽春风得意,官运鸿通,先后担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等职,都是秩比二千石的官,得以常入宫中,成为刘骜跟前的红人。与一般人的得意忘形不同,王莽地位越是尊贵,待人处事就越是谦卑。而且他出手非常阔绰,散尽家财,倾心结交社会名流,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成几何上升,很快便超过了他的叔叔们。
王莽的叔叔们的知名度虽高,但这些张扬跋扈的侯爷,在社会上有的都是坏名声,哪能和王莽道德君子的美名相提并论?他们的知名度越高,越臭名远扬,只能更加衬托王莽的出淤泥而不染。
王莽待人,不分贵贱,施恩惠时务必雨露均沾,人人有份。大哥王永早逝,留下儿子王光,作为叔叔的王莽对他的教育很重视,让他在博士门下学习。乘着休假,王莽坐车携带酒肉慰劳王光的老师,连王光的同学也在慰劳之中,而且一个不落。当时的场面不可谓不热闹,诸生纵观,长老叹息,王莽的慷慨之举想不让人知道都难。
日期:2018-06-15 11:42:34
这正是王莽的高明之处,通过仗义疏财收买人心,效果也很明显,“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在朝在野的人都传播他的先进事迹。他的名声越大,群众呼声越高,地位就越尊贵,地位越尊贵,能力也越大,又能收买更多人心,这对王莽而言就是个良性循环。他后来能够代汉自立,正是利用这种方式,大肆赏赐天下臣民收买人心,透支了汉王朝的财富,却为自己赢得了称帝的人心。
王莽对侄儿王光未必全无叔侄之情,但这种感情却可以被他利用,从而向世人宣传自己的慈爱。王光年龄要比王莽的长子王宇小,但王莽刻意让王光和王宇在同一日娶妻,以体现他对儿子与侄儿同样关爱。
婚宴那日,高朋满座,王莽招待客人,推杯换盏,好不热闹。但王莽母亲并没有出现在宴席上,原因可能是病了。事实上,王家的下人也在酒宴时期提醒王莽,太夫人病痛发作,要服药了。王莽因此惴惴不安,多次起身离席去服侍母亲。
这不能不说有作秀之嫌,如果王莽的母亲当时病得那么严重,需要王莽多次离席服侍,王莽为什么还要在当日给长子、侄儿娶妻呢?就为了做给宾客们看?或者王莽母亲的疼痛是顽疾,短时间里根本不可能痊愈,而王光、王宇的婚事不能一拖再拖,这种情形也是可能发生的。但不管怎样,从王莽后来对姑妈王政君的待遇来看,王莽在生活中很可能确实是个孝子,至于有没有拿对母亲的孝顺进行炒作就另论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