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伐》
第41节

作者: 飞翔明20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0-26 15:40:54
  58.
  报告完傅友德的来历后,画面马上回到1369年九月间的六盘山下迭烈孙战场了!
  江淮行省参政傅友德(以徐州之战功升任为此职务,陆聚则改命为山东行省参政)领三千步骑兵投入战场,顾时、薛显部顿时士气高涨,毕竟来了生力军啊,有了帮手,哪有不奋勇厮杀的?

  元军好不容易与顾时、薛显部打个难分难解,忽然又涌来一彪人马,自然吃力不少。
  主将贺宗哲望见对方三面大旗,“顾”、“薛”、“傅”在西北风中“呼啦啦”的飘扬着,心底也不由自主地惶恐起来。
  他想起一年前的石州之战,那可是个痛苦的回忆!
  1368年十二月,太原之战,扩廓帖木儿败北,领十八骑逃窜到大同。他在山西中南部的石州,仍然有驻军,领军大将就是贺宗哲。徐达命傅友德和薛显解除石州的威胁。二人带着雄武卫、宁国卫、横海卫三卫步骑兵共一万六千余人在寒风中急行军,自太原往西南,奔赴石州前线。贺宗哲听闻太原之战,主子扩廓帖木儿竟然吃了败仗,而且败得令人不敢相信,心下已经震惊不已,又听闻明军来袭,哪敢怠慢?急急忙忙领兵迎战。贺宗哲毕竟是扩廓帖木儿最得力的大将,他的指挥自有高明之处,可是面对薛显和傅友德这两员明军勇将的“双剑合璧”的攻击,也只有落败的结局。

  是薛、傅无敌么?还是元军胆怯?
  整部《明太 祖实录》,薛显战败的记录只有一处,就是庆阳张良臣假投降时,他领兵前去接管庆阳,结果中了埋伏,士卒死伤无数,自己也受了伤。而傅友德呢?完全没有战败的记录。他们二人共同作战,更加没有失败的记录。徐达用他俩做前锋,与用常遇春做前锋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元军的确胆怯,军心不稳,试想:中国南方基本被明军霸占了,中原也全部沦陷,京城大都已经陷落,皇帝也逃之夭夭,太原之战又失败,扩廓帖木儿也败得仅仅剩下十八骑,什么叫兵败如山倒?大概就是如此了!
  贺宗哲目击自己的军队四散而逃,只好带着残兵败将向塞外逃逸。岂料,徐达早已在管州、忻州、崞州部署了兵力拦截这支落败的元军,这三个地区的明朝驻军三点一线,完全阻隔着贺宗哲逃往大同,与扩廓帖木儿汇合。甚至,在太谷也部署了兵力,防止贺宗哲狗急跳墙,穿越太行山进入已被明军解放的河南地界。

  贺宗哲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他要么一路向西,渡黄河进入关中地区;要么沿黄河西岸北上,逃往蒙古草原!这一路的逃跑可够呛的!傅友德和薛显穷追猛打,甚至连自塞外前来接应的蒙古四大王都被明军解决了!另一员叫竹贞的扩廓帖木儿部将突破长城,前来助战,也被傅友德一战击溃!
  等到贺宗哲和竹贞逃出生天时,他们不仅狼狈不堪,跟随他们的将士损失过半了!
  如今,“薛”、“傅”大旗招展,再加上“顾”字大旗,贺宗哲内心凛然,他胆怯了。
  常言道“两军相逢勇者胜”,贺宗哲既是心生怯意,自然不敢拼死决战,他那些战士渐渐就落下风了。
  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冯宗异领八千明军主力到达战场!
  大明关中最高军事指挥官、征西将军冯宗异这种战术,在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时期的大明北伐战争中,确实是无往而不胜的。试想:元军纵有数万战士,先设伏与明军顾时部拼杀,顾时部的确被打败了,可就在追击顾时部时,薛显部赶来厮杀一番,刚刚胜利的元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而顾时部居然还能重整部队重新投入战场,就凭这份“死斗”精神已经教元军好受了。贺宗哲投入主力,即使能够胜出,也是费力不少的。此时,傅友德部又扑来战斗,元军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体力如何能支撑得了?在这紧要关头,冯宗异的主力才投入战场,元军战斗时间太长,士卒的体力消耗殆尽了!明军采用“车轮战术”加上“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而元军则几乎从头到尾一直在战斗,哪有不失败的呢?

  更何况,贺宗哲本人见到傅友德时,已经胆怯了。
  于是,元军崩盘,毋庸置疑!
  撤吧,再不撤就全军覆没了!
  在明军统帅冯宗异命令擂动战鼓,全军呐喊中,贺宗哲无奈地带着部卒仓皇向北逃逸。就在迭烈孙渡口,元军争先恐后,抢着过黄河,其间落水的士卒不计其数,大批的军需物资无法转运过河,只好自焚丢弃!
  傅友德那肯罢休?领兵紧紧追赶,薛显、顾时部也跟着他,一路追杀元兵。
  史书记载:傅友德率领万名骑兵追击元军,一直将他们赶过黄河!
  这一仗,迭烈孙之战,明军获胜!
  冯宗异笑吟吟地望着他那些个个获胜而归的将士,举起马鞭,喊道:“同志们,辛苦啦!”
  —“同志”这个词,在洪武元年朱元璋的大赦天下的诏令中已经使用,它不是现代才出现的词语。
  众官兵齐声高叫:“忠君报国!”

  冯宗异再喊:“同志们辛苦啦!”
  “驱逐胡虏!”
  “恢复中华!”
  明军为什么能够战胜蒙古骑兵?
  早在1354年,朱元璋夺取了横涧山山寨后,他收编了两万名战士,就开始狠抓军纪。“服从命令”、“禁止掳掠”是他训练军士基本内容。另外,他还特别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忠君报国”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的当然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教育了!
  当然,一份奖励军功资料更能说明问题:
  “凡总旗、军士、弓兵,生擒贼一人者,赏银十两,斩首一级,银八两;民人生擒贼一人,银十二两,斩首一级,银十两;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于班师之日,验功赏之。”(《明太 祖实录之洪武五年》)

  这个规定可不得了,一介小兵也有杀敌立功的志愿了!生擒一名敌兵,赏银十两!这是什么概念?明初一两银等于1000文钱(一贯钱),十两银就是10000文钱,当时的粮食价格,大约是2500文钱一石米,10000文钱(十两银)就可以买4石米。当时,京师应天府中级公务员(三品衙门的吏员)一个月的薪俸才1石米(同时,普通战士一个月的薪俸也是1石米)!也就是说,普通战士生擒一名敌兵,所得的赏银相当于自己或者京师中级公务员四个月的工资!

  按这份资料,朱元璋还规定:生擒敌兵的赏银比斩首的还多二两银子,说明什么?说明朱元璋认为生擒比斩首更有意义!一则表明他对人命的重视,二则表明活着的敌人可以转化为自己的士兵,最低也可以成为生产粮食的农民。
  此外,上述规定还对老百姓生擒敌人、斩杀敌人作出奖励!这些奖励居然比士兵的奖励还要高规格!这就是老百姓拥护明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军民同欲者,胜!
  除了对普通士兵及老百姓立功杀敌作出丰厚的奖励之外,朱元璋训练士兵也有一手!
  早在1365年,朱元璋在淮河附近阅兵,他命令当地的镇抚官训练军士,当堂表示:
  “军士分队习战,胜者赏银十两,其伤而不退者亦勇敢士,赏银有差,且遍给酒馔劳之,仍赐伤者医药。”(《明太 祖实录》卷十六)

  军士训练都有奖励!在训练中,胜出的一方赏银十两,另一方如果受伤但是没有逃跑的,也算是勇敢的战士,也有相应的赏银!在训练中受伤的士兵,公家还发放医药费。所有参加训练的士兵都赏赐酒食。
  他的精兵勇士就是如此这般训练出来的。
  其实,说简单些,明军战斗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很大的原因就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在起作用!朱元璋用丰厚的奖赏和严格的训练以及高度统一的政治思想教育,锻炼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明军队!
  解决了贺宗哲的南侵,冯宗异随即视察迭烈孙渡口。他作出指示:巩固这个堡垒,拆除通往北岸的浮桥及毁坏敌兵残留下来的船只,并部署部分兵力镇守此地。
  然后,他集结全军将士,宣布:兵发兰州!
  他要视察这座边远的城市,作出相应的部署。他有另一件他认为重要的事情要做,在此之前,他要作出必要的安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