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大明王朝(朱元璋)》
第59节

作者: 卡卡卡卡卡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朱元璋一听就火了,立马就派人就训了朱文正一顿。

  本来就气不顺的朱文正心里更郁闷了,我拼死拼活的给你打仗,好东西你不给我也就算了,我从民间搞一点来,你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嘛,还得专门派个人来骂我。
  朱文正把这种不满意天天挂在嘴边,手下人很快就受到了影响。
  于是有一天,他的一个手下悄悄的告诉他,既然你对朱元璋如此不满,不如别给他干了,我都打听好了,张士诚那边正在招人呢,听说待遇还不错,不如我们去那里打工吧。
  内心对朱元璋极度不满的朱文正听到这些话心里立即活动了起来,然后他用一个字把手下人打发了出去:“滚!”
  对朱元璋不满是真心的,但是对朱元璋忠诚也是真心的。
  朱元璋那可是他亲叔叔啊!而且两个人实际上年龄相差也只有八岁而已,虽名为叔侄,但情同兄弟。朱文正发发牢骚是有可能的,但是背叛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讲,不从亲情的角度看,单从利益衡量上看。他朱文正真要投降的话,陈友谅来的时候他为什么不投降,陈友谅的实力还不比张士诚强几十倍,放着那么好的机会不投降,现在投降实力明显不如朱元璋的张士诚,开玩笑呢!

  朱文正虽然姓朱,可是他不是一头猪啊。
  朱文正肯定不会背叛,但朱元璋不知道。
  对于朱元璋这种身份地位的人来说,信任真的是一件太过奢侈的东西。他很想有,但是却很难有。对于朱元璋来说,能够真正彻底信任的人可能都用不了一个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而对于其余的绝大数人来说只能分成两类:一类是背叛他的人,还有一类是可能背叛他的人。
  朱元璋时刻保持着一颗怀疑的心,因此他对很多事情就比较敏感。
  于是,有人劝说朱文正投降张士诚的消息到了朱元璋那里就变成了朱文正要投降张士诚。
  这个是朱元璋绝对忍不了的,要说别人也就算了,可你朱文正是我老朱家的人啊,是我的亲侄子啊,你都要背叛我,那我以后还有什么脸面管理下面的人。
  朱元璋二话不说直接就去找朱文正了。见到朱文正也不跟他客气寒暄,拿起马鞭子上来就是一顿猛抽,边抽还边喊:“你小子想干嘛!你小子想干嘛!”
  手下人见状,赶忙上去劝阻,有人就抱住朱元璋。朱元璋心里还是觉得不解气,虽然手被束缚住了,但是依然用脚踹朱文正。
  朱文正就跪在那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乖乖挨打的朱文正并没有消解朱元璋心里的怒气。朱元璋越想越火,后来居然动了杀心,他把朱文正抓回应天,准备杀了他。
  对于真的动怒的朱元璋,一般是没有人敢劝的,但好在还有一个不一般的人,这个人就是马姑娘,也就是朱文正的婶婶。
  马姑娘跟朱元璋说,其实朱文正这小子不过是性格比较刚强一些,虽然做了一些错事,但是也不至于要杀头啊。而且他在洪都的时候是立过大功的,就这样杀了他,你让其他的有功之臣怎么想。而且朱文正也是你大哥这一支唯一的骨血,就这么杀了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大哥啊。
  说到死去的大哥,朱元璋心里不禁一阵酸楚。
  马姑娘接着补上最重要的一句,你要说朱文正做点出格的事儿,那肯定是有的,但你要说他谋反,你自己好好想想那可能吗?
  朱元璋一下子冷静了。
  是啊,谋反这个事,朱文正是不会干的。
  就这样朱文正的命算是保住了。
  朱元璋没有杀他,但也并没有善待他。朱元璋把他软禁起来了。
  朱文正本来就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被软禁了,心里自然是无比郁闷。结果没过多久,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文正就去世了,郁闷的去世了,而他去世的时候年仅29岁。
  朱文正的英年早逝给朱元璋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他想起了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也想起了自己同样早逝的大哥,心里不免就动了恻隐之心。

  于是后来朱元璋建国以后,在洪武三年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的时候,就同时册封了  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封地在广西。
  这个靖江王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总共封了14代,是明朝除了朱元璋的血亲子孙以外,唯一的王室家族。
  从这一点看,朱元璋也算是对得起朱文正了。
  日期:2018-08-15 21:46:12
  58. 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
  论功行赏的事情处理完了,接下来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就在鄱阳湖大战结束后不久的一天,朱元璋突然收到两份报告,两份字迹不同但是内容一致的报告。
  报告里说,以前我们艰苦创业,但是四周虎狼环伺,天天都是提心吊胆的,那个时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打仗做准备。现在好了,我们最大的敌人陈友谅已经死了,天完政权的势力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了。现在主要就是剩下一个张士诚,而这张士诚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那元朝政府的失败现在看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目前咱们管辖的地盘越来越大,日常的行政管理事务越来越复杂,现在这套行政管理体制已经适用不了当前的形势了,需要进行改革了。

  朱元璋看着报告里啰里啰嗦的,有点着急了,心想这些文人写点东西真是能墨迹,你就直接告诉我怎么办不就得了嘛!
  报告的后半部分说的就是怎么办,但朱元璋对于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不感兴趣,他只对其中的一条感兴趣。
  这一条就是:朱元璋同志,你应该称王了。
  朱元璋同志等的就是这句话。
  我们以前说过,朱元璋听了朱升的意见,是要缓称王的。

  但是,缓称王并不是不称王。王是要称的,只不过是要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而已。
  那么现在时机到了吗?
  到了。
  先看外部形势。

  陈友谅死了,他剩下的那点地盘和力量也不过是替朱元璋暂存而已。张士诚虽然还有力量,但是已经完全不足以抗衡朱元璋了。元朝政府对朱元璋倒是虎视眈眈,但是他们当时又忙于内斗,自己的内部关系都没有捋顺。
  外部形势一片大好。
  再看内部局面。
  这个不用多说了,只要告诉大家前面那两份报告的提交人,大家就明白了。
  一个是李善长,另一个是徐达。
  一文一武,这两个人是朱元璋手下文臣武将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意见也就是下面所有人的意见。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终于要称王了。

  但王这个东西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因为朱元璋毕竟还还是有领导的,他的领导是韩林儿。
  从法律程序上讲,朱元璋同志想当王还是要经过韩林儿同志批准的。
  但其实那也只不过是个程序而已。
  韩林儿当时什么情况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虽然表面上朱元璋尊奉他为最高领袖,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连自己的生死都无法掌控的人,还何谈什么最高领袖啊!
  当然,朱元璋还是按照程序来了,他以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义正式对自己进行了册封,封为吴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