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攻克太平的陈友谅志得意满,“天完”政权现在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下了,现在又占领了朱元璋的重要军事据点太平。自己手中又有着强大的水军部队,下一步攻占应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果打下了应天,消灭了朱元璋,那只剩下一个张士诚,而灭了张士诚,简直是易如反掌啊。
那接下来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他陈友谅登上权力的最高峰呢?
当然还是有的,最直接的阻碍力量就是徐寿辉,毕竟徐寿辉现在还是“天完”的皇帝。
这个阻碍对于陈友谅来说很简单。
一个字,杀。
既然能杀倪文俊,当然就能杀徐寿辉。
道义二字,在陈友谅那里简直是一文不值,他不管什么领导,什么战友,只要是阻挡他前进的人,一律都可以除掉。
于是他派人用大锤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杀了这个一表人才而又毫无用处的“天完”皇帝。
干掉了徐寿辉,陈友谅自己就要做皇帝了。
通常来说做皇帝是个大事,肯定要经过认真准备的。但陈友谅不是通常的人,肯定不做通常的事。当时是在行军打仗过程中,根本没有条件组织一场正规的登基仪式。
陈友谅倒也不挑剔,既然不好准备,那就索性不要准备,一切从简。
来不及挑选黄道吉日,那就不要选了,碰上哪天算哪天。来不及修建宫殿,那就不要修了,随便找个地方凑合一下吧,于是就选了采石矶的五通庙作为临时行宫。
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日子里,陈友谅在一个破庙里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国号叫做汉,年号定为大义。
当了皇帝的陈友谅更是不得了,踌躇满志,准备直奔应天。
日期:2018-08-03 17:53:53
46.刘基的应对
太平失陷,陈友谅挥师而来的消息传到应天后,应天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朱元璋连忙召集手下的文臣武将开会商议对策。
大家七嘴八舌的就说开了。
有的人主张降,因为陈友谅实力实在太强大了,打是肯定打不过的,不如投降,跟陈友谅合在一起干,毕竟大家都是反元的队伍,说到底也算是兄弟啊。
有的人主张跑,陈友谅举倾国之兵而来,而且水军实力强大,势头正盛的时候,抵抗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而投降又不甘心,倒不如先行撤退,避其锋芒,以后再慢慢想办法。
有的人主张主动出击,让朱元璋亲自带兵迎战陈友谅,跟他死磕到底。
朱元璋对于这些意见都不是很满意。
首先,降是肯定不行的。
虽然大家都是反元的队伍,但大家的目标却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反元在这个阶段已经成了小目标了,而夺取天下才是大部分人心中的最终目标。陈友谅无疑是就是这大部分人中的一员。你本来是要取天下的,居然投降了,那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其次,跑也是不行的。
现在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在濠州、在滁州、在和州时候的朱元璋了,他现在已经算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了,敌人来了,一仗不打,就灰溜溜的逃走,那他以后还拿什么服众,还凭什么号令手下将士。就算真的要跑,也得打完了再跑。
而且,自己渡江南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了现在这样一片天地,不做任何抵抗就拱手送人,这好像也太对不起自己了吧。
再次,打也是不现实的。
虽然朱元璋很想痛痛快快的来一战,但是实力毕竟是摆在那里的,谁强谁弱傻子更能看明白。
朱元璋心里有火气,但他更有智力,以卵击石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做的。
其实朱元璋心里早就已经有主意了,但是他没有说出来。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发言,他知道对于当前这个形势,这个人肯定有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他等的这个人就是刘基。
朱元璋知道刘基心中肯定已经有了办法了,他只是不敢确定刘基想的办法是不是和他的办法一样。
所以他在等待,等待刘基说出自己的办法。
朱元璋之所以判断刘基肯定有了面对当前局势的办法,是因为在此之前,他曾经和刘基有过一次谈话。
在刘基到应天后不久,朱元璋曾经与他谈论过当时周边的形势。
朱元璋告诉刘基,自己曾经和属下的谋臣将领分析过天下的形势,大家一致认为,除了北方的元朝政府以外,真正的敌人实际上就是盘踞长江上游的徐寿辉、陈友谅和占据长江下游的张士诚。
对于这两个敌人,大家的意见认为徐寿辉、陈友谅占的地盘广,军事力量强,尤其是有朱元璋方面力量十分薄弱的水军,因此朱元璋和徐寿辉、陈友谅比起来,各方面的实力上,是处于明显劣势的。张士诚虽然占据比较富庶的地区,但是军事力量相对弱小,是比不过朱元璋的。因此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先集中兵力对付张士诚,在拿下张士诚以后,再对徐寿辉、陈友谅下手。毕竟柿子要先捡软的捏嘛。
刘基听完了朱元璋的话,不假思索的告诉朱元璋,我完全同意大家对于当前形势的判断,对于大家确认的三个主要对手我没有不同意见。但是对于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战略规划我有自己的看法。
虽然先易后难是出兵征讨通常的做法,但是这原则不是绝对的。这个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针对长江流域的两个对手来说,张士诚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他的主要目的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张士诚来说,他最想要的是自己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你不去惹他,他是不会主动惹你的。
但是陈友谅这个人充满野心,心狠手辣,而且手上又有比较强的军事实力,肯定是要对外开疆拓土的,这样一来必然是要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陈友谅才是朱元璋最为主要的敌人。
如果朱元璋与张士诚开战,陈友谅必然会从身后袭击,到时候朱元璋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而如果朱元璋是攻击陈友谅,那按照张士诚的性格,他是断然不会帮助陈友谅的,这样朱元璋这面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所以首要的战略方向应当是陈友谅,而不是张士诚。
朱元璋很欣慰,因为刘基这个判断跟他的想法完全一致。
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都不是武器,而是人。所以,对于人的判断应该是放在首位的。
有了共同的想法,朱元璋就与刘基秘密协商了对付陈友谅的办法。
二人一致的意见是静观其变,因为他们知道陈友谅那里经常闹内乱,朱元璋希望陈友谅那里能够继续不停的闹下去,这样他就可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做准备。
准备跟陈友谅的决战。
但是,朱元璋没有想到,陈友谅这么快就解决了内乱的局面,而且这么迅速的就拿下了太平。
因为有了这次谈话,所以朱元璋知道,以刘基的谨慎,他既然知道陈友谅是朱元璋最大的敌人,他就不可能不考虑陈友谅打过来的情况,也就不可能不考虑如何来应对这种情况。
于是,朱元璋看着刘基,等着他的发言。
刘基不说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