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史》
第35节

作者: 九皋寒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5-29 09:06:32
  第34章辽东城下失利
  隋军眼下虽然失利,可并不影响征讨高句丽的大局.
  随后,隋炀帝任命少府监(皇家首席工程师)何稠又修造了两座长的浮桥,隋军这才顺利渡河,与高句丽大军痛痛快快的战了一场,最终斩首万余,并乘势将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境内)给围了起来。

  辽东城,究竟是归属大隋还是高句丽呢?
  在隋朝官员的眼里,辽东必然是属于中原的,可中原政权毕竟远在千里之外,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啊,这才导致高句丽长期霸占辽东!
  辽水之战,隋炀帝感怀不已,于是下诏大赦天下,并派遣刑部尚书卫文升、尚书右丞刘士龙二人前去安抚辽东百姓,免除了他们十年的徭役赋税,并建置了辽东郡,用来管理辽水附近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隋军把辽东城围起来之后,并没有立即发起进攻,因为大军的最高统帅隋炀帝还没有到达现场…
  在隋炀帝看来,辽东城被数十万大军围困,迟早要落到他的手里,根本不用着急去进攻,他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向少数民族的首领们宣示一下天威。
  随后,隋炀帝召来了特邀嘉宾,西突厥的曷萨那可汗,以及高昌国王麴伯雅,表示由他做东,请大家看一场围攻辽东城的好戏。
  隋炀帝的内心十分得瑟,他就是想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一下中原“杀鸡儆猴”的优秀文化,让少数民族的首领们看看大隋无与伦比的军威,让他们明白和大隋作对的悲惨下场!
  613年5月,由隋炀帝指挥数十万大军围攻辽东城的好戏开始上演…

  这本来是一场轻而易举的屠杀,可隋炀帝却在进攻之前再度重申了他的作战思想:兄弟们!咱们不远千里地征伐高句丽,不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功名,而是吊民伐罪(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想当年,周武王姬发攻打商纣王,就是用的这样的战争口号!
  吊民伐罪,听起来就是高大上的战争宣言,饱含着正义和使命!
  隋炀帝为了贯彻“吊民伐罪”的思想,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想要靠单打独斗,孤军深入来建立自己功名的,朕坚决不答应!如果还有谁没明白朕的意思,朕可以给你办一场单独的培训!
  第二,朕已经将大军分为三路,你们一旦决定进军,就要三路人马相互配合,绝对不允许孤军深入,以身犯险。
  第三,任何军事行动的决策,都需要提前奏报给朕,绝对不允许擅自行事!
  这是打仗,还是过家家啊?

  完了吗?完了就准备出发了…
  等等!朕还有最后一条要求:如果高句丽的守军宣布投降,各路大军必须停止进攻,等待朝廷派遣使者前去交涉!
  诸位将领集体无语!
  日期:2018-05-29 11:01:37
  隋炀帝恐怕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在辽东城外屡次强调不可擅自进军的军令,成为了自己的一根吊命索,也顺势埋葬了一个伟大的王朝。
  进攻辽东城的军令下达之后,城内很快就举起白旗,表示愿意投降。
  诸位将领懵逼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啊?接受投降,还是继续占领城池?
  按照教科书上的打法,必须从身体和心理上实施双重打击,让敌人毫无还手之力,才可以称得上漂亮的完胜。如果不把大军开进城池,活捉敌军主将,城内举白旗的行为就是一种玩笑而已,完全是考验对方脸皮的厚度…

  然而,隋炀帝的圣旨犹如地狱洪钟,在他们耳边不断的响彻…
  将士们都只有一条性命,没人敢站出来质疑隋炀帝的权威,他们绕着辽东城转了一圈,最终决定依照军令停止进攻,并派人前去给隋炀帝报信,征询接下来的作战策略。
  问题是,隋炀帝此刻正在辽水边上和少数民族的首领们聊天胡侃呢,当使者屁颠屁颠地去给皇帝报信的时候,城内的高句丽守军早已经修复了被破坏的城墙,再度宣布要顽抗到底。
  谁也不知道高句丽到底多少次宣布投降,多少次再度反抗。
  到了最后,前线的将士开始觉得疲乏,毫无打仗的欲望,因此放缓了对辽东城的进攻,以至于战事一直持续到六月份。
  613年6月11日,一直在后方等待捷报的隋炀帝再也坐不住了,一会儿是战报,一会儿是对方投降的捷报,就是没个准信儿,堂堂的正义之师,难道打一个辽东城都要这么费劲吗?
  隋炀帝气急败坏,亲自跑到辽东城的南面坐镇观察,当他发现辽东城只不过是一座小城,而隋军却束手无策之时,顿时对胶着的战事心生不满。
  隋炀帝召集了所有将领,给他们来了一次训话:
  你们这些人,真是可恶至极!

  看看你,身居朝廷大将军的高位,工资给的不少吧!再看看你,头上还顶着朝廷勋爵的帽子,好歹也算是有头有脸吧!你们在朝为官,本应该为国家誓死效命,可如今却在朕的面前装出一副柔弱的鬼样子,真是无耻之尤!朕大老远的跑来辽东,不是来看你们的笑话的,朕只想看你们如何打一场胜仗,没想到你们却一个个都怕死怕的要命,难道是欺朕不敢杀你们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