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心术榜——刘备厚黑发家史:(一)一个底层的上层路线》
第5节

作者: 卧龙岗书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中至少可以看出刘备得人的五大特点。
  日期:2018-09-13 14:00:27
  其一,仁者无敌。
  刘备读书时妥妥的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史书上并未记载成绩如何好,但就是被同学家长认为优秀。不过,引来的并非明妒暗咒或对自家孩子的数落,而是欣赏与资助。刘元起并非大富豪,他对刘备的资助也很吃力,引来了妻子的反对,但他依然尽自己的全力。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资助是为了回报,但我认为他只是想社会上多个人才。刘元起,是个好人。他的资助交齐了刘备的学费,填饱了刘备的肚子,但更可贵的是,熏陶了刘备的心灵。刘备学到了最重要的一课——仁。

  纵观刘备的一生的事业线,“仁”是底色。从平原国相,到徐州牧,再到荆州,再到益州。
  仁者无敌,有人觉得这是一句废话。废不废话,在于一个人的理解有多深。
  刘备显然是理解最深的那种。他练过摊,拜过名师,结交过形形色色的豪杰,上至名士豪侠大商,下至贩夫走卒,他都见过,深深打过交道。他见过许多种方式,用过许多种方式,交际上过的桥比别人走的路还多,而“仁”,是大家都需要的。他学会了“仁”后又坚定地选择了它。
  对他人好一点,也就是对自己好一点。委屈了自己对人好,自己并不吃亏——如果你看的是长线投资的话。所以刘备善于屈己尊人(“善下人”)。对人好,必要时要隐藏自己,所以刘备“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
  刘备的品德不是装出来的,不是三国吹捧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人原则,多年一丝不苟建立起来的。感动过许多人,感动了要来刺杀他的刺客,也使袁涣在胁迫之下宁死不愿骂他。品德从小的层面来说,是私谊,一对一的真诚付出可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在乱世人们尤其需要信得过的人;从大的层面来说,是大义,是一杆伟大的旗帜。
  对一人好,一人依附你;对一百人好,一百人投靠你;对一万人好,一万人跟随你。刘备深谙这个道理,他打起了三国独树一帜的仁义大旗,这是可与曹操的天子大旗相抗衡的大旗。
  在刘备任平原相时,即打起了这面旗帜。“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当别的军阀在掠夺无厌时,刘备在保护人民,在发展生产、经济,在竭诚相待,一视同仁。注意这个“必”字,偶一为之大家都能,但贯始贯终就是真正的修为与人品了。试问这样的人民能不依附?豪杰能不投靠?
  当刘备从襄樊撤退时,一路聚集跟随的百姓达十多万,看着就像戏里面编的一样,但这却是不折不扣的史实。刘备做到了戏里面虚构的场面才能做到的事实。
  正是这种“仁”,使得刘备生生不息,败了那么多次,却依然能够站起来,并且站得更稳。这在乱世是不可想象的,多少人一败即溃,不可收拾。士兵与老百姓,说到底不过是乌合之众,败了就作鸟兽散。但一个人若真正得人心,乌合之众就是钢铁长城。所以哪怕刘备败了,只要他再找到一块地盘,他就有能力再度扩张。
  正是这种“仁”,后来感动了诸葛亮,使他愿意站到刘备的这杆大旗下,以自己的绝世才华,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抗,维护这杆大旗。《隆中对》中“将军信义著于四海”,并不是一句客套话。诸葛亮是做过功课的。
  仁或者只落得一个滥好人。有人奉献所有,却只引得别人欲壑难填,引得不解、唾骂,其对手和嫉妒者也会不遗余力地泼脏水,到头来名声、财产乃至自己的人生都破产。刘备却能使这仁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说到底,刘备从小就是个生意人,别拿织席贩屦不当生意。这在于仁是否以智驱动。仁和智相结合,就是聪明的仁,能发挥仁最大的效用。这才是真正的仁者无敌。
  日期:2018-09-13 14:25:51
  其二,行胜于言,下足功夫。
  关于刘备最有趣的记载是“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一个喜欢搞社交的人,这种姿态怎么搞社交?还是频繁地社交?社交场中的一个闷葫芦怎么那么得人心?简直反直觉。
  一个人选择的行为方式与他的长处可能恰恰是背道而驰的。显然这才是高段位的玩法。
  是刘备不善于说话吗?不,刘备虽不像曹操有诗文传世,口才在三国却是排得上号的。青梅煮酒之答,求田问舍之辩,老之将至之叹,如鱼得水之喻,乃至临终口授遗嘱,哪一次不是经典之笔?当大领导不会说话可能吗?
  是刘备不善于表现吗?玩笑不是这么开的。这相于说一个演帝不会演技。刘备可是三国连续几届演帝,拿出手的都是有份量的作品。从妻子如衣服,到许都种菜、青梅煮酒,到送徐庶,到长坂坡摔阿斗,一次又一次开创演艺事业新高峰。三国演帝虽多,但有比刘备演得更好的人吗?有,那就是刘备再演一次。

  既会说,也会演,但却少说少表现,喜怒不形于色,这就是城府深到可怕了。
  城府深到这种程度,就会在另一更高层面审视自己的行为——话在精而不在多。有的人洋洋洒洒一大篇发言,没一句到点子上,有的人只寥寥几句,句句切中要害。况且,话多者,难免给人浮夸、强词夺理或热衷于个人表演的感觉,不够成熟稳重。话少而精,既显得每一句话诚挚够份量,也更能把时间留在倾听、让他人表现上。再者言多必失,一个人不是全知全能,话多必定有破绽。即使话里无破绽,也还有另一种失——表现过多会让人把你的套路、深浅摸清楚。人最忌被人看穿看透,少言语正是最好的韬晦。嘴巴大的人,就像一部怎么也关不上两扇门的电梯,永远也升不上去。升上去的电梯,知道什么时候该张,什么时候该关。沉默是金,英雄善藏。

  这就是虽不多言,却恰恰是最善于表达的体现。不过不要以为话少容易,这反而是更难的一个层次。没有这道行,还是要先练多说,这叫勤能补拙。别人拍一句马屁搞定一个人,你得拍十句马屁;别人一番交心搞定一个人,你得多次联络感情深入交流。否则又少又拙,就太不会来事了,会失去存在感。
  况且相比于“说”——耍嘴皮子,刘备深谙做更重要。有人把社交只看成“说”,这是没有弄清社交这只口袋的深度。

  史书上记载刘备不喜读书,未必是个污点,而是有深层次原因,那就是他属于行动派。他找到了比读书更有用的东西——交朋友。读书的时间多,那么其它的时间就会少,朋友就交不到。以刘备的经济条件,若要专心读书还得去打工赚学费,赚书钱,那就更没有时间了。不像曹操,家里有钱,想读书就专门盖间房子当书屋,朋友从来不缺,别人争相来依靠,所以他有的是时间来读书。刘备只是把时间花在了他最需要、最擅长也回报最大的地方,能够明智地取舍才是聪明人。当然,刘备的不喜读书并非没有副作用,终究对他的事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制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