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史》
第17节

作者: 九皋寒叟
收藏本书TXT下载
  《资治通鉴》非常喜欢夸大事实,把臣子们的阿谀奉承当成皇帝们的主动索取,不惜一切代价地黑皇帝!

  比如,隋炀帝想要做几件好看的衣裳,下令地方官员进献羽毛,司马光就描述:地方官员为进献羽毛去捕鹤,看到一棵树上有鹤巢,想要上去端了它,结果爬不上去就将大树连根拔起,鹤妈妈看到了这种情况,赶紧拔掉自己身上的羽毛丢给他们(鹤恐杀其子,自拔氅毛投于地),还被人说成是祥瑞。
  问题是,官场上讲究的就是一个迎来送往,寻常的京城官员经过地方都免不了拿礼物,更何况这是隋炀帝的御驾!这种诬陷,隋炀帝表示完全不接受!
  日期:2018-05-14 14:19:52
  605年9月,隋炀帝到达江都,606年3月,隋炀帝正式启程回洛阳。

  正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隋炀帝南下江都如果是为了观光旅游,必定会选择景色最美的三月,可他为何会在此时着急着返回呢?
  我个人认为,隋炀帝南下江都的目的就是想壮大隋朝的声威,使得万朝来国,使得大隋朝的王化遍及中华大地。
  当年,隋文帝虽然灭了南朝的陈国,可南方的士族始终认为大隋是少数民族的延续,内心一直就想恢复南朝的旧制和习俗,不愿意归降杨坚。杨坚灭陈之后,曾经下令焚毁所有南朝皇室使用过的器物,凡是可以勾起南朝士族复国想法的东西,隋文帝都想清除(后面还会提到南北律法的差异)。
  然而,隋文帝能够通过这样的方法完全收服南方士族的心吗?当然不是!
  我们可以看到,隋炀帝出行的队伍中,有西域的番僧、道士、和尚、尼姑,还有许多方外的器物,要知道,隋炀帝向来就没有这方面的信仰,如果是单纯出去游玩,压根就不需要这些乱七八糟的人随行!
  归根结底,隋炀帝就是想向南方的士族们传达一个信息:隋朝虽然是从北方少数民族的手里打下来的,但是大隋王朝姓杨,是汉人统治的江山,隋朝和南方士族有共同的语言。最不济,连番僧、和尚这些化外之人都已经归降了朝廷,南方的士族还要犹豫什么?
  至于修建大运河,巡游江都,只不过是隋炀帝收复南方士族,体察民情,为大隋王朝的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而已,并非隋炀帝的私欲!
  《隋书》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隋炀帝在临行前曾数次发布诏书,声称朝中的宰相们整天坐在家里,只知道闭门造车;吏部大佬们考核官员只看下面人的一张嘴,从不做实地调研,考核形式非常主观;朝廷的刑罚非常严苛,地方官员又喜欢阳奉阴违,致使百姓蒙冤,难以伸张正义。

  为了怕百姓们误会,隋炀帝甚至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图:长安不便于朝廷管理全国各地,因此朕才决定修建洛阳,想要亲自巡视天下,使得天下无冤!
  隋炀帝的一生,因为旁人的断章取义,蒙受了多少不必要的冤屈!这样的雄心壮志,竟然被形容为独夫民贼,国之暴君,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
  606年4月,隋炀帝到达东都洛阳之后,再度下诏:免除天下所有老百姓1年的徭役赋税!而在此之前,隋炀帝还下了一道诏书:免除因为对外战争和铲除叛乱而阵亡将士家庭10年的赋税徭役!
  隋炀帝除了对百姓宽容之外,还在朝廷内部掀起了一项改革:

  他曾经命吏部尚书牛弘制定朝廷的舆服、仪卫制度,简单地来说就是大隋的官员究竟穿什么样的衣服,佩戴什么样的装饰,出行都用什么样的仪仗,不同等级的官员地位应该如何划分,以什么样的衣服和出行装备来划分,大隋需要自己的标准!
  要知道,大隋之前是南北朝,鲜卑族花了100多年的时间改变了汉族的习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鲜卑族的打扮和风俗为主流,这些显然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隋文帝杨坚在世的时候,鼓励和提倡节俭,朝臣们因此不敢奢华,他们身上的衣服,大多都是破旧不堪,毫无色泽的货色,不仅如此,衣服的样式还不统一!大臣们上朝的时候,往大殿里一站,花花绿绿,破破烂烂,丝毫没有大国的气度!
  隋文帝确实是节俭,但是国家许多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做到位,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个烂摊子!隋炀帝既然成为了帝国的扛把子,找人去统一朝廷的服饰,提高官员衣服的品质,彰显大国的气派又有何不可?
  接到隋炀帝的命令后,吏部尚书牛弘带着自己的团队,花了将近几个月的时间,最后终于制定完成。隋炀帝回到洛阳之后,牛弘带着方案亲自汇报了一遍,君臣二人这才定下了大隋王朝官员们的礼仪制度!
  即便是苛刻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文物之盛,近世莫及也。
  日期:2018-05-15 14:01:14

  法律作为统治者制定的上层建筑,本质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开皇律》明确规定,有罪的贵族、官僚可以通过“议、减、赎、当”等制度,光明正大地为自己减刑!
  说了,如果官员的级别在七品和七品以上,所犯的罪行可以减免一等,如果是八品和九品官员,可以向朝廷交一笔钱财来赎罪!除此之外,假如你的身份在“八议”之列,所犯的罪行也可以减免一等!
  八议: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亲”:和皇室、宗室能够扯上关系的亲属,比如公主、驸马等人。
  “故”:皇帝的某些故旧,比如和皇帝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
  “贤”:在朝廷名声极好,公认为有德行的正人君子!

  “能”:能力超群的人,比如你很会打仗,很会当领导,或者有资格做皇帝和皇子师傅的人。
  “功”: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比如你用一万人打败了十万突厥大军……
  “贵”:三品和三品以上的职事官(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各部尚书等),两品和两品以上的散官(太尉、司徒、司空等),以及一品以上的勋爵(国公爷)
  “勤”:这个就有点主观了,皇帝说你干活很卖力,那你就很“勤劳”,就可以享受超越规格的待遇。

  “宾”:比如前朝的皇室后裔,或者前朝功臣的后裔。
  如果你是这八种人中的一类,那么恭喜你了,你就算是犯了罪,官府也不能直接对你判刑,必须要把你的案卷和特殊的身份上报给朝廷,由有关部门的官员集体审议,提出判决意见,然后再交给皇帝做最后的裁决!
  事实上,这种人的命运已经超越了朝廷法律的管辖,如果皇帝看你不爽,就算你是皇亲国戚,也可以随便弄死你,假如皇帝喜欢你,就算你犯了大错,也可以留你一条命!
  说完了八议,咱们再聊聊官员们的避罪手段吧。
  九品以上的官员犯了事,可以用铜来赎罪,只要你给政府相应数量的铜,你的罪就可以减下来。
  比如说,你犯了鞭笞之罪,就可以拿一斤铜换10下鞭笞的惩罚;如果你犯了徒刑,就可以拿20斤铜来减免一年,不过最多只能拿60斤铜减免三年;如果你犯了1000里的流刑,可以拿80斤铜减免,犯了2000里的流刑,可以拿100斤铜来减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